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正文
 

中国股市15年 冬天里开启无监管股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17:12 法制早报

  夏斌:

  深交所呼风唤雨27个月

  1995年的冬天特别冷。夏斌第一次留在深圳过了春节。“就要离开了,总要向曾经关心过深交所的人有所交代。”这之前,他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的位子上坐了27个月。

  就是这位曾在中国证券市场权重一时的上海人,至今居然连怎么开户都不知道,他从没炒过股,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中国股市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从较早提出在中国建立证券交易所的构想,到深交所的首任总经理,极具理想主义的夏斌与中国股市紧密相连。

  交易所老总

  指挥整个股市

  “太忙了,还有好多报纸都来不及看。”6月29日下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见到夏斌时,他指着书桌和茶几上堆放的四五沓足有半米高的报纸说。

  现在的夏斌,身份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依旧很忙碌,但却少了在深交所时的紧张。看起来,他倒是很乐得享受目前的这种忙碌与淡泊。

  此时,他已离任深交所总经理近十年,“经历过太多,所以心态放得很开”。

  1993年初,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把夏斌要到中国证监会,任交易部主任和发审委委员。当年7月,夏斌奉命南下,出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一职。他在一到深交所的员工大会上,就说出一番豪言壮语,“我们要玩命地干,我们正在干着一件大的事业,我们的努力在中国证券史上写不上几句话,哪怕是划上一个标点符号也就足以自慰了。”

  当年的慷慨陈词是否兑现?夏斌给出的注解是,“至少,深交所从区域性交易所变成了全国性交易所。”在他看来,当时的那番话更像是自然情感的流露。

  夏斌是1984年从五道口(即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的。1985年,五道口毕业生们成为中国第一批金融市场改革的倡导者、启蒙者和推动者。“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我们只能是从政策理论层面呼吁、写文章,希望推动金融改革。既然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的确是心存远大抱负,很想把深交所做成中国最大的交易所。”

  当时,中国股市尚处起步阶段,股市的发展与推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一举一动,有人用“两大诸侯割据”来形容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当时的监管概念确实不像现在这样,1992年初才刚成立证监会,这和我当总经理几乎是同时,股市又没有明确系统的监管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是两个交易所老总在指挥整个股市。

  交易所老总可以“呼风唤雨”。在股市形势不妙时,四川股民传言说“夏总病重病危了”,一时间,股市乱了方寸。为了辟谣,夏斌第二天赶紧出来接见外宾,《证券时报》随即头版头条刊登了他接见外宾的照片。这居然成了镇静剂,股市也随之稳定下来。

  “还有一次,我去民族证券北京营业部看了一圈,第二天,报纸就拿这件事情做了头版大标题。”

  不仅如此,那时就连夏斌的名片也是金贵得很。“当初,做深交所老总的时候,我的名片很值钱。过海关的时候,拿着名片就能过,当时好多人巴不得认识我呢!”

  一句话平息

  一场股市风波

  坐在交易所总经理的位置上,拥有的不仅是对股市的巨大影响力,同时还有危险甚至是性命之忧。

  夏斌刚到深交所时,一直下跌的股市突然开始飘红,因为有人传言,“我是朱镕基派来的人,还带了几十个亿来救市,这种说法我也听过,根本没有的事情。”

  不久,股市又开始下跌。那时,每天都有恐吓信邮寄到深圳证交所,夏斌甚至记不清收到第一封恐吓信是什么时候了,“后来,恐吓信越来越多,为了不影响我的工作情绪,秘书干脆就不让我看了。”

  认识夏斌的人实在太多了,出与安全考虑,他还不得不去香港买了假胡子,“但一直没有用过。”

  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平仓案,更是将夏斌推到了峰口浪尖上,“做不好,进监狱都有可能”。当时,北京、武汉、上海都出事了,很多股民也在闹事。为了谨慎起见,夏斌一直没有宣布价位,对照当时上海的价位,夏斌专门找人进行详细客观的调查,经过仔细研究,他心中有数了,于是向市委反映处理意见。而市委领导则全权交由夏斌负责。“越相信我,肩上的责任就越大。”

  突然有一天,市政府门口被大批股民包围,当时正处于“两会”期间。于是,在两车警察的护送下,夏斌赶到现场。“我记得当时游行集会搞了两天,分别是多头、空头两方轮番来闹,可能是怕我被其中一方的眼泪所迷惑,所以轮番‘进攻’。一方面,我对双方进行安抚,同时又找人在上海调查详情,后来终于敲定了一个价位。”

  那段时间,交易所也经常聚集很多股民,夏斌最担心的是有人会炸交易所。就在市委商议具体价位的那天,夏斌就对公安局长说,“一旦交易所被炸,要惊动的不仅仅是深圳市政府,那么多股票交易的资料如果被毁了,股市一定会大乱,可能影响全国。”公安局长听完这话慌了,因为事情的严重性远远超过他的预料,“夏总,你给我8分钟的时间,只要8分钟,防暴警察就能赶到。”凭着夏斌“三寸不烂之舌”,应付8分钟绝非难事,而8分钟之后,防暴警察按时赶到交易所,一切安然无恙。

  最后,夏斌宣布了一个让大多数散户不赔钱的价位,风波就此化解。“大家以为会出事,结果没想到事情竟如此顺利。”如今回忆起来,当时的分分秒秒依旧是惊心动魄,“我做了一件很漂亮的事情。”

  让利异地政府

  打败上交所绝招没实现

  27个月的深交所总经理生涯,留给夏斌一个永久的纪念——糖尿病;而夏斌带给深交所的,不仅仅是交易所的升级。

  1993年11月,《证券时报》创立;尽管是夏斌创办了报纸,但这却非他的本意。在创刊新闻发布会上,夏斌语出惊人,“第一,鄙人不愿意不赞成深交所办《证券时报》;第二,由于中国证监会不管住上海交易所办《上海证券报》,所以我们也要办《证券时报》。”

  但是最终,夏斌没能实现“把深交所做成中国最大的交易所”,就带着满身的疲惫离开了深交所。夏斌透露说,自己本来是有绝招可以打败上交所的,“采用让利给异地政府的方式,吸引当地企业到深圳上市,这绝对是一个狠招。只可惜,没有机会去实施。”

  而互联网业务没能深入,也是让夏斌引以为憾的。“我是中国最早第一个做网络业务的。网通老总田溯宁的第一桶金就是赚的我们交易所的钱,所以他见了我很客气。”

  刚回北京时,尚福林对夏斌的印象是“面带菜色,说话有气无力”。当时,夏斌的糖尿病已经很严重了,为此,夏斌在家里休了10个月。“每天看看小说或是历史书,做做饭,很多人都想不到我能如此安静下来。”那段时间,夏斌的妻子是最满意的,“终于没那么忙了,而且每天回家还能吃到我做的饭。”

  闲不住的夏斌,又想做事了。1996年,在同学吴晓灵的建议下,夏斌决定重回央行。

  当时,行长戴相龙给了他三个选择,夏斌最终选择了“冷门”的政策研究室。1998年,他又入主非银司做司长。

  2001年7月,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的《中国私募基金报告》问世,让夏斌再次成为焦点人物。直到现在,还有人要买这份报告。

  从最初的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夏斌似乎又回到最初的起点上。但在经历过深交所的惊心动魄、非银司的整顿风暴之后,夏斌已绝非当初了。“我经历得太多,什么都干过,所以敢说话。”

  王波明:

  股市设计者的背影

  王波明,出身名门,其父王炳南从1964年至1975年,一直任外交部副部长。1980年,王波明到美国留学。198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法学硕士学位,后在纽约交易所工作一段时间。1989年创办“北京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后来又正式更名为“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一直出任副总干事至今。

  目睹“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纽约股票交易所。这一天成为金融界及实业界的噩梦。

  持续很久的牛市当天惊人下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骤跌508点,一天内跌去的股票价值总额是1929年华尔街大崩溃时跌去价值总额的两倍。混乱中,价值超过6亿美元的股票被抛售。震荡也冲击到东京和伦敦。

  一个中国的年轻人观望了这场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混乱。后来,有人称他为“华人圈里第一个目睹了‘黑色星期一’的人”。

  他就是王波明,中国证券市场创立中的自发推动者。

  那时,他刚从哥伦比亚大学拿到法学硕士学位,在纽约交易所做数据整理员,满怀着年轻人的激情,雄心勃勃地期待开创一番事业。在这个年轻人眼里,“黑色星期一”背后的传奇性和神秘,远远超过了它的灰暗和恐怖。

  旁观者清,王波明对证券市场的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他觉得证券市场能为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大展身手。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成为他的理想之一。

  尽管历史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但是,总有一些身影在历史远去的时候异常清晰。王波明即是其一。

  筹备中国股市

  1988年下半年,王波明和同是海归的高西庆一起,给高层写了封信,大意是:中国的农村改革在1986年已经基本完成,而城市经济改革刚刚开始,而城市经济改革,首先就是金融改革、股份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

  他们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因为在同时,以国家体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体改办为主的政府部门,也开始探讨建立中国资本市场的可行性。

  1988年9月8日,北京万寿宾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在这里悄然举行。这拉开了中国资本市场创立的序幕。

  该会议是以国家体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体改办的名义组织的,名为“金融体制改革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筹备研讨会”。当时,王波明刚从纽约股票交易所辞职回国大约两三个月,他也参加了这个会。

  当时到会的一共有一二十人,包括时任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刘鸿儒、中创公司总经理张晓彬、中农信公司总经理王岐山,以及时任外贸部部长助理的周小川等。多年以后,《证券市场周刊》总编方泉在一个讲述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的会议上,称他们是“年轻的有先见头脑的金融官僚”。

  该会议就如何组建北京证券交易所方面进行了讨论。当时,张晓彬介绍了他和王岐山共同草拟的建立北京股票交易所的建议书。会议对交易所应该设在北京还是上海,争论很热烈。

  会议之后,人民银行牵头组织编写材料,最后定下来由中创公司组织策划,提供经费和办公场所。于是张晓彬、高西庆、陈大刚和王波明等人,共同编写了《关于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也就是后来被简称的“白皮书”)。他们充分运用在国外的所学,搭建起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基本框架。

  当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拿到了“白皮书”以后,很快就回复,表示要专门召开汇报会,这就有了1988年11月9日的“中南海汇报会”。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表示:先由基层自发研究,然后变自发为国家有组织地研究和筹划。后来被总结为“民间推动,政府支持”。

  1989年1月15日,九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在北京饭店发起了一个会,讨论中国证券市场早期的筹备工作。很多国家级的金融机构也参加了会议。这被戏称为“北京华尔街会议”。

  “九大非银金融机构包括中信、光大、北京国投、中创等,最后确定,参与这个事情的公司要每家拿出50万元人民币,作为组建机构的经费。”方泉介绍说。

  这个机构就取名为“北京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后来又正式更名为“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成立时间是1989年3月15日,王波明出任副总干事,理事长为经叔平。

  游离于圈外

  证券交易所应该建在北京还是上海?这是一个问题。

  1990年三四月份,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知道“联办”后,向他们发出了邀请,并表示可以解决他们的户口问题。成立了筹划交易所小组,尉文渊任组长。

  1990年8月,中央出台《开发浦东纲要》,明确提出把上海建成远东金融中心。这时候,上海和深圳开始争夺中国第一个证券市场的开业权。北京,已经被落在后面。

  一个插曲是:朱镕基在加拿大访问时,就宣布上海要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所,而且年底就要开张。这使得深圳变得被动起来。不过,深圳还是抢在了前头,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营业;同年12月19日,上交所开业。深交所开张的时候,中央还没有批,就用红布盖着牌子,仅搞了一个小仪式,宣布可以交易了,可想而知,交易单自然也寥寥。

  经过两年的努力,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而王波明自股市成型后,一直游离于核心圈外。他一直任职“联办”副总干事,以及“联办”旗下一揽子财经媒体的社长或总编,包括《财经》、《证券市场周刊》、和讯网等。

  王波明如今为人低调,《财经》联席主编杨大明回忆说,他只接受过王安的采访,当时王是在写一本书。或许,面对自己曾经那么投入的一个事业成果——在风雨中跌跌撞撞成长的中国股市,王波明应是无语最好。

  这位股市的设计者之一,依然率性,骨子里依然崇尚勇敢,依然用漫不经心的神态,悠然于这几大财经媒体;叼着烟卷,擎着老茶杯,在烟雾缭绕里,怀揣着对激情的膜拜,继续打造他的梦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