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证缘何被冷落 在股改博弈中并未得宠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07:00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记者 高国华 在已公布的第二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中,除宝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使用了1份认购权证、长江电力(资讯 行情 论坛)权证计划“特别处理”外,其余的试点公司均未推出权证方案。专家学者及证券界人士倍加推崇的权证,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博弈中显然并未得宠。
第一批改革试点结束后,沪深交易所相继发布权证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表示此举是为了配合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权证借股权分置改革的机会正式亮相。而市场对权证也是一片赞扬声,诸多媒体动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权证知识。一些业内人士在历数权证的种种好处之后,认为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关键时刻引入权证,不仅增加了对价支付手段,提供了避险工具,也有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 虽然大多数上市公司和众多投资者对权证比较陌生,但两家大盘蓝筹股宝钢股份和长江电力还是通过媒体披露了实施权证的意愿,并先后公布了权证方案。宝钢拿出10送1股,另加2份认购权证、5份认沽权证的方案。但这份方案并没有得到流通股股东的认可,机构投资者首先投了反对票。某基金公司研究人员认为,权证的专业性太强,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大多数专业人士都认为麻烦,更何况中小投资者。普通投资者的表述更为直接。一位姓刘的投资者向记者表示,股权分置改革解决的就是非流通股的流通权问题,因此,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不能与公司未来价值混为一谈,以未来的盈利为投资者画饼充饥的做法难以让人接受。同样,长江电力的权证方案也没有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一位曾经参与权证讨论工作的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交易所急于推出权证可以理解,但目前市场环境中权证价值评估比较困难,在没有看到成功的案例之前,权证能否适应中国市场还很难说。众所周知,权证作为成熟资本市场的金融衍生工具,它的推出本应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如为投资者提供新的对冲风险工具、活跃市场、为上市公司提供融资需要等。但权证的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期权定价模型的计算,投资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等。他表示,沪深交易所没有掌握好推出权证的时机,权证不被看好也在情理当中。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权证的推出与某些试点公司不无关系。宝钢股份和长江电力等公司不愿意直接送股而倾向于选择权证,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大盘蓝筹公司参与股权分置改革的意愿不强,送股并非心甘情愿。 国信证券金融工程师葛新元认为,权证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股权分置改革是没有问题的。宝钢股份和长江电力讨论版方案被否决,就在于两家试点公司送股明显不足。宝钢股份和长江电力最初的方案均试图通过权证来逃避对价支付,加上权证作为对价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流通股股东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他认为,目前权证的定价机制尚不成熟,配套工作没有到位,可能造成监管漏洞;加上目前很难考量权证方案的利弊得失,因此,权证作为一种对价手段无法得到投资者的认同。 上海交易所有关人员也坦承,权证与股权分置改革原先是没有关系的,推出权证的初衷是希望解决目前金融工具不足、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单一的问题。该人士认为权证的风险性太强,并提醒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要慎用权证产品。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宝钢股份和长江电力最终放弃权证的做法,说明非流通股股东还是尊重了流通股股东的意见,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方案被流通股股东否决的可能性,有助于实现“双赢”。 权证目前遭遇的尴尬局面恐怕是许多人始料未及的。由此,有关部门也应意识到,在推出新产品时能考虑得周全一些。虽然股权分置改革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但在经年累月的下跌之后,证券市场已经无力再为任何“失误”交纳高昂的“学费”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