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聚焦非常中集 > 正文
 

七问中集的调查手记 大胆假设却忘了小心求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6日 08:42 证券时报

七问中集的调查手记大胆假设却忘了小心求证

  □本报记者 黄丽 王君择

  2月5日,在某知名网站“股票”栏目的首页,一个《七问中集》的大标题,赫然摆在了头条。 

  众所周知,中集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名列2004年深沪两市第一绩优股,莫非中集出
了问题?带着关注和责任,记者就文章涉及的问题采访了中集集团董事会秘书于玉群先生。 

  大胆假设,却忘了小心求证

  显然,于玉群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他用八个字来评价这篇文章:漏洞百出,别有用心。 

  他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会计素养好像很专业,有数据、有分析,看起来很有说服力,不明真相的人容易被文章蛊惑。文章作者作为专业人士,应该有能力对公司公开信息、行业资料进行全面的客观分析,应该能够得出一个相对客观、令人信服的结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文章的作者却采取片面的推论甚至是臆断,得出荒谬的结论。 

  例如,在集装箱销售价格上,简单地将中集与竞争对手相比,却不考虑订单周期、批量、相应的采购周期价格变动以及服务等因素。在利润上,居然也能将中集与之比较,竞争对手如果亏损,中集必须要亏损? 

  于玉群说,集装箱生意是订单生意,不同时间签订的订单,即使交货时间一样,其价格也可能有区别。虽然集装箱行业不大,能够查询的行业资料并不容易取得,但文章作者既然是专业人士,也做了很多煞费苦心的调研,应该能够像真正的专业证券分析员一样,查询到集装箱行业的数据,了解集装箱行业的一些基本情况。事实上,文章没有引证任何集装箱行业的专业机构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在真正的专业证券分析员的研究报告中却被广泛引证。 

  另外,他指出,华南地区生产的集装箱并不是全部从深圳出口,统计口径的不同,结果会有很大差异。文章作者甚至连TEU与箱价之间的常识都没弄清楚:TEU也称标准箱,是20英尺当量单位(Twenty Feet Equivalent U-nit),是集装箱数量统计单位,而箱价并不是以TEU来计量的,比如一个40英尺的集装箱在数量上统计为2TEU,但其价格并不是2个20英尺集装箱的价格。 

  对于记者同样感到困惑的财务费用问题,于玉群解释说,中集2003年A股增发,对于财务费用降低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中集的企业规模以及国际化经营能力,使中集能够不断争取到更低利率的贷款,这也正是中集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致力于保护中小投资者 

  于玉群说,中集的管理层也都在第一时间阅读过这篇文章,最初的反应是不予理睬,让事实说话,包括一些财经媒体以及业内专业人士,也是支持中集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但当有越来越多的中小投资者电话咨询,发出疑问、困惑甚至愤怒的声音后,公司作出了决定:“不管文章出于什么目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高于一切。”出于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目的,需要发表声明,避免投资者被误导,以尽中集责任。用于玉群的话说,机构投资者有辨别能力和自己的价值判断,公司发表声明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挽救中小投资者”。 

  这篇文章被网站转载后,中集接到了大量的投资者咨询电话,基本上都是中小投资者的。于玉群说,部分中小投资者不具备专业分析的条件,缺乏辨别能力,所以财经媒体对中小投资者的影响是广泛的,正因为如此,财经媒体必须负起责任。 

  于玉群说,中集不怕质疑,更欢迎善意的质疑。中集信奉一句话“路遥知马力”。历史上对于中集质疑的声音都被时间所验证是站不住脚的,对于今次的质疑,也让人疑惑其动机何在。 

  他说,中集2004年取得优秀业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集在战略上把握住了难得的市场机遇。中集的管理层十分稳定,总裁麦伯良已经为中集服务了22年,担任总裁14年。而该文章作者暗示公司管理层“任期将尽”、“激励办法”来误导读者,令人不可思议。 

  另外一种常识性判断是,公司有再融资计划也有可能被推断为作假的动机,而中集集团2003年完成增发,目前还没有再融资计划。 

  一位名叫“俺的是胆”的网友在这家网站论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个人以为,这点事太习以为常了,中集被质疑过很多次了,什么价太高、应收款等问题从不间断,可是股价越走越高,啥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老股东们见多不怪,新股东们可能有些忐忑不安。”

  动机何在? 

  文章作者的动机何在? 

  也许是因为中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地位太独特。中集集团上市已经11年,是通过时间验证的“第一绩优股”,在行业内连续9年居集装箱全球市场份额第一位,连续6年位居中证亚商上市公司50强。中集集团总裁麦伯刚刚被评为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也许因为中集太优秀,而市场上对作假总是心有余悸,受到质疑在情理之中。有人评价,也许因为中集太有名,质疑中集能快速取得“出位效应”?还有声音说,也许文章的背后有机构存在,它比谁都更清楚中集的优秀,苦于仓中没有中集的股票? 

  于玉群介绍,事实上,在一个月前,已经看过此文的另一版本。当时国内某知名媒体的一位编辑接到作者投稿,抱着为投资者负责的谨慎态度,就此文与中集进行了联络,并就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调研。中集对于这份质疑文章的各条问题有针对性地作了详细解答,该媒体放弃了刊登。 

  据说,该文之前的标题是《中集集团:又一个“东方电子(资讯 行情 论坛)”?》,非常引人注目。 

  孰是孰非越辩越明 

  中集为中小投资者担心,这在网站股票论坛的言论里也得到了印证。正、反双方言论激烈,但支持中集的比例仍占多数。 

  那么,那些大的机构投资者真的不担心?记者按图索骥,与一位重仓持有中集的基金公司的经理取得了联系,他在电话里哈哈大笑:这篇文章“根本不用看”。他反问记者:你信? 

  这位基金经理称:看到“七问”的第一问,在销售价格上将中集与竞争对手进行简单的比较,就觉得十分可笑。其余的“六问”,他几乎是面带着笑容草草过目的。 

  另一位机构投资者对记者说:去看看那些中国最权威、最专业的研究机构对中集的评价,再看看中国最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的行动,你就会觉得这几位所谓“专家”的不攻自破了。这些一流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多次实地走访考察中集,对集装箱行业进行过详尽的分析,谁更可信? 

  他认为,文章中“集装箱的同质化促使价格相差无几”的观点,说明作者对集装箱行业以及2004年市场情况没有进行深入调研。另外,中集在集装箱报关出口上如果胆敢与海关不一致,海关、税务早已上门“拜访”了,用不着等到“专家”来质疑。 

  记者在网上搜索到财务专家刘姝威对中集的评价:“中集集团是我国最好的上市公司之一,中集集团的投资者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投资回报,中集集团向投资者展示了中国证券市场未来发展的前景。”(麦伯良当选2004年度CCTV年度经济人物之专家推介) 

  刘姝威曾经用600字推翻了“蓝田神话”。而这篇6000余字的《七问中集》,怕是很难修成“正果”了。

  前期报道:

  三位业内专家七问中集 第一绩优股业绩是否真实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