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市场风云变幻,股市站回3300点,人民币连连攀升,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刚升破6.60关口,荒了大半年的投资市场,似乎有复苏迹象……面对这一切,投资者该如何进退?

  8月31日,任泽平、姜超、谢亚轩、盛松成、杨均明等数位宏观分析界大佬同台激辩,而辩论的焦点又是房地产、新周期、人民币三大宏观话题。

  辩题一

  房价见顶没?

  “中国13.8亿人,有13亿人在谈论房地产,这个话题很重要!”

  说到房地产,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最积极,毕竟是曾经亲自上阵贷款买房的人,“我2015年预测一线房价翻一倍,过去一两年,中国房价(的确)出现了波澜壮阔的上涨。”

  任泽平表示,判断房地产周期的核心,就是判断房价会不会涨、什么时候涨、哪里会涨。”“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长期来看,人口流入的地方会涨。中期来看,如果一个地方的人口在不断流入而政府不供地,会大涨。过去两年合肥、南京无一例外。”

  那么,房价见顶了吗?

  任泽平称,“我是2008年在北京买的第一套房,当时看下来,北京的房子均价只有一万元(每平方米)。”把时间条拉回更早的80年代,一万元可以买两套北京的四合院,而今天,一套四合院价格上亿。

  在任泽平看来,房价涨得如此厉害,是因为在长期视角下,货币一直在超发。“1998年开始房改,2016年全国房价是1998年的3.9倍,而我们的M2增长了15倍。”

  而今年年初大胆预测房价会跌的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则表示,自己当初的判断如今看来是“对了一半”,“我们发现一二线确实不涨了,三四线房价出现大幅度上涨。”

  姜超分析称:“要调控房价,下一步唯一的选择是从源头抑制地产的供给。”而北京的房价走势就是非常好的示范,地产销量全部腰斩一半,但是房价没有暴跌,就是因为没有新增供给。租购同权模式的推广,实际上有利于抑制一、二线城市房价泡沫。

  而对于三四线城市的房子来说,其暴涨并没有人口支撑,“过去五年,所有的新增常住人口一半在一、二线城市,只有20%在三线城市。”姜超认为,“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讲,没有交易就没有伤害。”

  “总体来看,地产的时代应该告一段落了,我们坚持自己的判断不变。”姜超说。

  国信证券研究所所长杨均明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地产行业分析:“房地产产业本身的意义有两点,其一,房地产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能垮;其二,房地产也是国家调节周期、平衡各方利益的有力工具。”

  基于这两个判断,杨均明构建了房地产的“小周期”理论:“当经济开始好的时候,宏观政策调控倾向于打压房地产;而经济不太好的时候,国家愿意拿房地产作为工具来刺激经济。”这意味着,研究房地产走向的核心是“政策预期”。

  因此,对于房价涨跌,杨均明坦言:“限购短期有效、长期无效,长期取决于货币、人口流动和竞争力的提升。”

  辩题二

  新周期来没来?

  中国现在到底是不是处于新周期的起点?这个在资本市场挑起数场论战的话题依然炙手可热。

  作为新周期的扛旗手,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坚定答:是!

  “什么叫周期?产能周期。新在哪里?新在产能出清。”在任泽平看来,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市场开始自发出清;2015年12月,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去产能是五大任务之首。

  “市场是很聪明的——市场告诉我们,我们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和底部。”任泽平认为,微观行业的集中度大幅度提升,有些行业已经呈现出寡头垄断的格局;企业盈利改善、银行不良率下降、资产负债表修复、股票市场在走出结构性牛市、人民币汇率走强等现象,都说明产能已经出清。

  任泽平判断,中国经济在2012至2015年单边下滑;在2016至2018年呈现L形态势,目前,中国经济已经筑底;到2019年,中国经济就起来了。

  面对市场上的争议,任泽平认为:“经济周期的轮回和股票的牛熊轮回相同,背后都是人性,(必然)是在绝望中重生,在争议当中上涨。而不相信新周期的人,就像一个前几年老是失恋的人,这一次听到真爱敲门的时候已经不相信爱情了,但这一次是真爱。”

  与频频引发笑声的“金句王”任泽平相比,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则谨慎得多:“周期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你研究与否,周期就在那里。”

  “当我们在谈论周期时,我们争议的究竟是什么?”谢亚轩表示,“可能更多分歧是在于,这一轮周期的动力是什么?它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谢亚轩分析称:“不同结构的经济体所依赖的动力不同,如果我们是在研究一个农耕社会的周期,可能要重视太阳黑子的影响;如果是在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社会,显然要重视产能更新的周期。”

  “而对于当下的中国,不管是消费还是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都远高于十年前,因此,在研究周期问题时,我们要想到更多的东西、找到经济(真正)动力所在。”

  谢亚轩还提醒称,在分析周期问题,不能低估长期结构的因素对经济的压制作用。所谓长期结构因素,如高杠杆、高负债对经济的压制作用,这些因素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事实上客观存在的,很难想象大国企在杠杆率非常高的情况下,能做出大额设备更新改造投资。

  “经济周期周而复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在谢亚轩看来,“如果新的周期来了,不能因为特征小而忽视它。”因此,从现在的时点往后看,重视新的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因为大家担心有所谓的金融周期的下半场就否认经济中有新的动能产生。

  辩题三

  人民币还涨不涨?

  “人民币汇率年底可能升到6.5!”

  十几天前,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发出豪言。

  9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909元,创下14个月以来的新高。

  盛松成自己也吓了一跳:“中国经济学家里面,对人民币汇率最乐观的可能就是我了,我都没有想到会升那么快!”

  那么看涨人民币的核心理由是什么?盛松成表示,“中国无论经济走稳还是金融去杠杆还是金融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平稳,人民币没有长期贬值的基础。关键取决于美国经济。如果美国经济能好起来,人民币汇率会平稳走到6.5或者6;如果美国很多政策无法落实、经济指标比预期差,人民币汇率突破6.5都有可能。”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则认为,最近人民币汇率回升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充分条件是美元的回落,回落超过9%;第二,必要条件是逆周期因子的引入;第三,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从7至8月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这个变化,市场自发改变了当时对人民币单边贬值的预期。”谢亚轩进一步分析。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盛松成认为:“不仅仅是现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的汇率可能继续上升,这是市场行为也是市场预期。”

  谢亚轩则表示,人民币汇率的走向还是要看美元回落、逆周期因子、外汇市场供求这三方面影响因素的变化。其中,美元有望迎来一轮反弹,逆周期因子则是“中性的”,不确定性最大的是外汇供求。“年底之前,外汇供应的闸口可能会适度放松,使得市场需求得到适度释放。”谢亚轩预测,“人民币汇率将呈现‘双向波动的态势’,只是跟之前比,单边贬值预期得到了非常强的校正。”

  记者 杨月萦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