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未来最大动力

2014年03月06日 01:39  第一财经日报 

  林小昭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未来的最大动力所在,城镇化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的工作之一。

  今年的两会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从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说,城镇化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载体。”贵州省政府参事、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教授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外贸不振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要保持平稳增长仍然需要适度的投资,但目前产能过剩严重,继续加大工业投资非但不能拉动经济,反而会加剧经济负担,因此城镇化是中国投资最有效、最适合的领域。

  胡晓登说,城镇化属于内需,受国际经济波动性影响相对小很多,不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部分,也符合目前农业转移人口的迫切需要。“在目前中国主要投资领域中,无论是投资需要量还是对国民经济的拉动量,只有城镇化的力度最大。这也是未来中国很多年的最重要的投资方向。”

  而将解决3个1亿人问题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的重点,也说明城镇化不仅注重量的扩大,更注重质的提升。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但只有36%左右属于户籍人口,也就是说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亿多人没有非农人口户籍,与户籍非农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这样的城镇化也被称为“伪城镇化”、“半拉子的城镇化”。因此,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十分关键。

  胡晓登说,中国城镇化应该有序、可持续地推进,不能走拉美或者南亚国家的无序城镇化道路。促进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一方面可以缓解东部发达地区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中西部的发展,很多农民 “逆选择”,从沿海返回家乡附近就业,愿意就近城镇化。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只有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真正发展起来,特大城市、大城市的人口才有可能得到分流。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市民化应该是梯度转移,即村镇人口主要向三四线城市转移。但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大多直接向一二线城市发展,再加上很多三四线城市人口也在向一二线城市转移,所以三四线城市的发展一直比较慢。

  胡晓登认为,要实现就近城镇化,让三四线城市真正发展起来,核心还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比如好的医院、学校、交通等主要公共产品,要是都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三四线城市就很难真正发展起来。”

  厦门市政协委员、集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李友华说,三四线城市首先必须要有人气。要通过产业的发展和公共资源政策的均等化,让村镇的人口向三四线城市转移,这样才能真正发展三四线城市。

  胡晓登说,整个改革不是单向的,需要配套、系统、整体性的改革。推进城镇化需要政府的财政制度和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做出相应调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政府工作报告8年来首次未提遏制房价上涨
  • 体育亚预赛国足1-3伊拉克 靠泰国帮忙终出线
  • 娱乐委员提案《水浒》应禁播引网友热议
  • 财经蒋洁敏安排心腹赴川:安排做啥他不得不做
  • 科技国美炮轰电商伪低价成行业毒瘤
  • 博客医生:昆明救治伤员所见所感 两会博客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父女考进大学老爸高数满分
  • 慕容小散:余额宝昂首阔步下梁山
  • 许一力:超日债违约的好戏绝对在后头
  • 叶檀:首份政府工作报告成改革宣示书
  • 陶冬:人民币贬值为哪般?
  • 方建兴:警惕维稳反弹结束风险
  • 江濡山:掂量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分量
  • 张庭宾:不要害怕人民币快速贬值
  • 叶檀:从“厉股份”到“厉混合”
  • 李迅雷:茨涅兹周期暗示房价将下跌
  • 张捷:余额宝兴起与体制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