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哈继铭:中国7月宏观数据长期利空

2013年08月14日 17:01  高盛 

  中国7月宏观数据长期利空

  哈继铭       

  中国区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 王鼎文 分析师

  在上半年中国经济明显放缓后,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七月增速骤然加快[1]。然而我们认为这些数据体现出中国经济失衡的问题更为严重。官方制造业PMI的回升与HSBC制造业PMI的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贸易和工业生产数据远超市场预期。这些数据恰巧是在7月中旬李克强总理提及稳定增长不久之后公布的。我们需进一步调查才能了解7月后两周的经济数据同时转好的原因。包括产能过剩行业在内的工业产量反弹,投资增速高企,以及消费放缓,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结构还远未改善。我们认为在“十八大”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政府正在努力维持经济增长和市场稳定,包括表现出对房价上涨更大的容忍度。

  在政府提出增长“下线论”之后,货币政策有所放松。包括产能过剩行业在内的国有企业工业产量超预期反弹,说明资源分配持续不当,且急需的国企改革,虽巳逾期,仍不大可能。

  展望未来,如果财政状况不如之前想象的乐观且税收收入增长继续放缓,这将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带来挑战。与高负债地方政府以及产能过剩行业联系紧密的金融机构将面临较大压力。

  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将在2014年下调经济增长目标至7.0%,低于市场预计的7.5%[2]。由于设定短期经济增长目标弊大于利,我们认为中国应该考虑取消这一做法(专栏1)。

  数据点评

  中国7月份贸易数据强于市场预期和周边国家的数据。相对于6月份进口同比下降0.7%、出口下降3.1%,7月份进出口大幅改善,分别增长10.7%和5.1%,好于市场预期(彭博平均预测为1%和2%)。由于进口增速强劲,7月份贸易盈余从6月份的271亿美元下降至178亿美元。相比来看,7月份台湾出口增速从6月份的9.3%放缓至1.9%,韩国出口仅小幅升高,从6月份的-1.0%至7月份的2.6%[3]。

  生产活动意外上升。7月份工业增加值从6月份的8.9%意外地攀升至9.7%,远高于市场预期(彭博市场平均预测为8.9%)。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生产也有所加快。7月份钢、铁产量从6月份的2.9%和7.2%分别上升至5.0%和10.9%,表明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能有所恶化。工业增加值飙升主要由国有企业带动,而民营部门活动仍然呆滞(图表1),表面资源分配不当及政府干预公司决策等现象持续。

  依然是投资推动增长。年初至今固定资产投资持平于20.1%(彭博市场平均预计为20.0%)。尽管2013年上半年税收收入增速从2012年上半年的9.8%下降至7.9%,由于土地出让收入从1.14万亿元上升至1.67万亿元(图表2和3),公共投资增速加快至23.9%。看来近期宣布的禁止新建政府大楼及限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措施收效甚微。

  消费继续放缓。7月份消费品零售增速从6月份的13.3%小幅下滑至13.2%。但是7月份实际增速下滑了0.4%。

  CPI通胀保持温和。7月份CPI通胀为2.7%,与上个月持平,增幅略低于市场预期(彭博市场平均预测为2.8%)。7月份工业生产物价(PPI)通缩率从6月份的2.7%收窄至2.3%。

  7月末广义货币及信贷存量同比增速分别从6月末的14.0%和14.2%加快至14.5%和14.3%。6月份流动性紧缩之后,央行于7月份通过几次逆回购为市场注入了流动性。1-7月新增银行贷款同比增速从上半年的4.6%上升至7.1%。7月份的中长期贷款比重从6月份的43.9%飙升至62.9%。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可能削弱政府的公信力,且加剧了金融和非金融部门的道德风险。

 图表1.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图表1.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图表2.年初至今税收收入及同比增速 图表2.年初至今税收收入及同比增速
图表3.年初至今土地出让金(万亿元)图表3.年初至今土地出让金(万亿元)
资料来源:CEIC,投资策略组 ( 截至2013年8月9日)

  经济增速与政策展望

  在李克强总理七月中旬对经济和增长目标等的声明后,一系列政策措施随之出台(表1)[4]。如果这些措施得以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短期增长,但有利于中长期的经济再平衡。然而,最新的数据表明其中一些政策如限制产能过剩行业收效甚微。我们认为一旦确定2013年经济增速维持在7.5%以上,政府将更加注重落实这些措施。

表1. 近期政策基调以及对增长的影响表1. 近期政策基调以及对增长的影响

  预计此番促增长的政策不会有显著成效。铁路建设行业被政府垄断,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对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仅能减税约300亿元(仅占2012年政府收入的0.2%)。考虑到贷款利率下限本就没有约束力,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措施并不会显著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已出台的结构性政策一旦得到实行,在短期内会阻碍经济增长。禁建政府大楼和淘汰落后工业产能的举措将抑制未来的投资和生产活动。近期政府宣布的全面公共债务审计表明了政府对日益扩大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和或有负债规模的担忧。国家审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达到10.7万亿元。根据世界银行[微博]、政府官员和国内券商的预测,目前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已达到15-20万亿元,约占2012全年GDP的30-40%(图表4)。由于经济活动减少、融资成本升高,我们认为一些地方政府或政府支持性企业可能已经面临债务问题,特别是上文提及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企业会首当其冲。一旦地方债的实际存量规模超出此前预期,那么对于政府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是否可持续、能否保证政策力度的担忧情绪会在市场中蔓延开来,而且考虑到近几年来金融体系已经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和建设-转让的融资建设方式向地方政府附属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提供了巨额信贷,金融体系中的债务问题也同样令人担忧。

  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将在2014年下调经济增长目标至7.0%。这与上文中提到的结构性改革的执行和经济再平衡的需要一致。我们的量化模型显示如果中国下决心实现扭转目前经济严重失衡的现状,那么2014年的经济增长须降至6.8%。

图表4.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预测值图表4.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预测值

  专栏1中国以后无需GDP增长目标

  中国习惯制定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目标,而且用GDP增速为标的。 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下一年的GDP增长目标,每次”十二五”规划制定后五年的增长目标。有时政府还会制定更长远的增长目标,如GDP十年翻番等。每次目标明确后,中央部委,各级地方政府,研究机构,市场人士奔走相告,传达、理解、贯彻这一目标。

  诚然,增长目标的确立表明政府对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文革”之后提出的 “实现四个现代化,经济规模至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表明中国将工作重心从意识形态转为经济建设,确实鼓舞人心。 中国制定长期增长目标让民众看到未来的国力和自身可能出现的生活水平的变化本无可厚非。尽管GDP增长指标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相比计划经济时代采用的社会生产总值还是有进步的。

  但是,制定GDP增长目标,尤其是短期目标,如果不顾之后发生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且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实现之,则可能有诸害而无一利。害处一,误导政策。人非神仙,原先制定的增长目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或当时的目标本身欠妥而无法实现,正确的做法是考虑是否需要调整目标,并且分析和应对达不到目标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如失业、通胀等。如果此时依然硬着头皮,采取“有条件要上,没条件提供政策刺激也要上,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策略,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政策失误。而且这种失误具有极大的后遗症,包括产能过剩,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台高筑,看得见的金融风险和不易看见的经济实体道德风险的增大。害处二,不利改变增长模式。中央层面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并加以严格落实的意图,往往被地方政府解读为本地区亦需要不惜代价保增长,此为上行下效,而且只可能将目标进一步提高,不可能降低。例如,在“十二五”规划颁布后,“五年后再造一个xx省(市、县)”成了许多地方官员的口头禅。地方对增长目标的盲目追求往往是通过旧的增长模式来实现的。 有些根本没有意识和智慧转变增长模式的地方官员便力图通过信贷和融资平台的扩张发展投资,甚至鼓励和保护当地企业低效扩张,通过抬高地价促使房价上涨来维持地产投资。他们不认为即使增速下降了但结构改善了是政绩。害处三,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不符。制定一成不变的增长目标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尽管我国近年有一定的所谓国进民退现象,但中国的市场经济占比已经不再适合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中国政府也在不断争取使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承认。在全球范围内似乎很难找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每年制定一个GDP增长目标而且坚定不移地加以实现。害处四,不利于环境保护,此处省去5000字。

  纵观全球,有国家制定短期的经济目标(如通货膨胀率),有国家制定较长期的目标(如失业率),但没有国家年复一年地制定GDP增长目标。它们的政府或者央行只是预测短期GDP增速,但是根据年中经济形势的变化经常修正预测值,而不是不顾一切用刺激政策使增速达到之前的预测水平。中国难道真有能力准确地制定符合经济规律的短期增长目标吗?我想很多国家不能做到这么完美,经管它们可能数据比中国全,经济结构比中国稳定,研究能力不比中国差。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必须经常调整原先的增长预测来反映新的经济条件。难以理解中国对短期预测(目标)的正确性的高度自信。

  有人通常以GDP与就业的关系以及就业数据的匮乏来理解GDP增长目标的重要性。这不仅纯属缘木求鱼,也不利于增强完善就业数据的迫切感。坦率地说,中国当前就业数据的质量、快速的经济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二元化现象使得严肃的研究者难以建立GDP与就业的关系来为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但是至少要承认这一点,而避免用不够严谨的分析妄下结论,那样容易误导政策。

  如不以GDP为目标,以何为目标?我认为中国在未来数年应当以实现经济再平衡为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量化标的是投资占GDP比重。每每提及此,有人会反对,理由是中国数据不可靠。但我不禁疑惑,既然数据不可靠,为何每年乐此不疲地设立GDP增长目标。我相信尽管数据不很精准,但中国投资占比过高这一结论还是比较靠谱的。我最近的分析显示,中国当前的投资/GDP比率不仅高于高储蓄率和投资率国家的历史高点,也高于中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这一比率横竖过高。其向下调整是必然的,且伴随经济增速下降。 区别在于可以选择通过政策转变实现主动的、有序的、可控的调整,也可以维持政策不变最终导致经济被动的、无序的、失控的调整。我相信,将经济再平衡作为目标是选择前者。

  [1]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8月9日)

  [2]彭博市场平均预期(2013年8月9日)

  [3] CEIC数据库(2013年8月9日)

  [4]中国政府官方门户网站(2013年8月9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安徽蚌埠男子坐牢17年后被判无罪释放
  • 体育曝男篮将帅矛盾尖锐 总结会变成批斗会
  • 娱乐吴建豪宣布结婚将娶豪门女 否认奉子成婚
  • 财经传北京大户型现集中抛售:官员怕反腐
  • 科技运营商大建基站后遗症 电费每年数百亿
  • 博客兰和律师:梦鸽不会无凭无据贸然控告
  • 读书断送大清:与和珅有一拼的晚清第一贪
  • 教育女子两年辞职26次 任何事都是妈妈说了算
  • 刘石:牛郎织女是古代的屌丝文化
  • 王东京:中国经济十年内保住7%无悬念
  • 马忠普:钢铁产能过剩严重性被夸大
  • 老谷:2013年巴菲特股东大会掠影(图)
  • 周彦武:感谢高房价吸纳了50万亿M2
  • 徐斌:未来经济大萧条根源在哪里
  • 叶檀:城镇化被赌徒操纵
  • 谢作诗:高房价的几大危害
  • 陈季冰: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
  • 金岩石:城镇化的疯狂如何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