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讯证券 汪婉婷
本周三,10月宏观经济数据如期披露。此前,各方对经济数据继续回暖的判断不绝于耳,正式数据基本落在预期区间内,只有低于预期的新增信贷数据再度“忽悠”了机构和股市,导致上证综指上半月涨势暂告终结。
新增贷款减少对股市影响主要在心理层面
最近沸沸扬扬的10月新增贷款规模减少,我们认为其对A股市场的影响主要在心理层面:其一,历年贷款数据多为“前高后低”,10月新增贷款回落只是延续惯例,去年11月、12月的例外情形有特殊政策背景,并不可比。其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10月升势依旧,且M1增速继续超越M2。上月我们指出,历史数据显示,M1增速高于M2,对A股市场上涨具有推动力。由于今年整体经济环境与2005至2007年A股大牛市时期差距较大,也许令资金推动力“打折”,但作用力方向不致改变。其三,居民存款在10月减少2507亿元,与2007年5月居民户存款下降规模相当。历史数据显示,新增居民存款与股指存在反向变动关系。其四,包括信贷、居民储蓄、境外热钱在内的多种流动性来源交织在一起,运行节奏不尽相同。由于股市资金构成多样化,单一流动性来源对股指变动的决定性亦相对有限。其五,国庆节后的5周内,央行累计净回笼近6000亿元,有统计显示相当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一个百分点,但资金价格稳步下行,表明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状况未有改变。
CPI“转正”征途尚未尽 通胀仍在“预期”中
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5%,比上月降幅缩小0.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8%,降幅比上月缩小1.2个百分点——两个主要价格指数延续跌幅收窄格局,年内“转正”期望越来越浓。
我们注意到,10月CPI环比微跌0.1%,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攀升,看起来稍嫌相悖,而10月食品价格环比下跌0.8%,也许就是答案。历史数据显示,每年11月至次年1、2月份,食品价格通常会形成环比上扬态势。我们认为,这一方面将助推年内CPI加快“转正”,另一方面表明,由食品价格波动带来的CPI波动,本身具有季节性。这种具有季节性的波动与近来扑天盖地的通胀言论之间,到底是“=”还是“≈”甚至是“≠”,见仁见智。
我们测算认为,PPI转正时点将在今年12月份出现。相较于环比波动稍大的CPI,PPI环比涨势相对稳健,下半年快速反弹的工业增加值,形成对PPI的正向推动力量之一。但这种内生性因素与金融性、统计性因素相比,其主导地位有待明确。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本周四撰文表示,对于10月份16.1%的工业增长速度,既要看到积极向好的一面,也要注意到结构性问题及去年基数偏低的现实,这与我们分析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时提出的观点基本一致。
进口向下拐点初现
今年1至10月,我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92.3亿美元,减少27.2%。鉴于去年贸易顺差超过2950亿美元,今年贸易顺差同比负增长确定无疑。10月当月贸易顺差239.8亿美元,为年内高点。究其原因系当月进口金额偏低,所以很难判定是个“好”数据。这也让我们联想到去年此时,正是进口急剧下降,“挤”出贸易顺差的历史记录,其背后却是中国经济的“冰冻”。我们自制的进口数量指数显示,经历了今年一季度的快速反弹、二三季度的高位震荡,10月进口拐点初现。值得注意的是,海关总署披露,经季节调整后的10月进口增速达到7.3%,是年内该数据公布后首次转正。因此,我们需要其它数据的继续披露,来辅助相关判断。
根据温总理本周四最新的讲话,我们判断“保发展、调结构、防通胀”很可能就是明年宏观政策的主基调。我们担心,在经济回升仍在稳固的过程中,媒体舆论对通胀预期的过份渲染,有可能胁裹政府决策,造成预期的自我强化和自我实现。
将于下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将引发出具“4万亿”效应的新投资主题,在“调结构”的指引下,启动内需的大消费概念可能成为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