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风暴下的国际资本流动态势与展望(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1日 11:02  《中国金融》

  2009年国际资本流动展望

  2008年,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导致其金融机构不得不从海外抽回资金,短期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回流至发达国家。在各国和地区央行联手向市场注资,美联储大幅降息,以及金融机构国有化等有力措施下,预计2009年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会渐渐平复,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和信贷紧缩的局面也将有所缓解。但是,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正在向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演变,仅仅依靠央行降息和注资,对解决投资和消费信心不足、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并非对症下药。认为金融市场稳定就会使发达国家的资本短时间内再度投向新兴市场国家的观点,未免为时尚早。预计未来1~2年,全球资本流动规模将有所萎缩,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资金竞相流向新兴市场的格局短期内难以重现,回流发达国家本土的势头仍将延续。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全球证券投资将更具波动性。预计在2~3年后,随着全球经济再次回暖,全球资本流动将重现生机,此时向市场注入的流动性,彼时将如泛滥的洪水,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新的逐利机会。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直接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国内金融机构购买的涉及“次贷”相关资产的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有限,仍处于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但是,全球金融市场遭遇重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依然,市场参与者信心仍极度脆弱。在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虽然中国经济良好的基本面是吸引外资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有利因素,但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和国内利率频繁下调,使得受利率和汇率影响最为敏感的短期资本动向变得更加捉摸不定,2008年中国资本与金融项目下证券投资资本流入的态势在2009年未必能得以维持。

  2007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改革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允许境内机构可根据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但由于当时人民币汇率升值势头不减,外贸企业出售产品和服务所获取的外汇资产仍然结汇并形成外汇储备,在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的趋势下,该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并未得以充分体现。2008年9月份外汇储备增加214亿美元,同比少增36亿美元,低于当月外贸顺差(293亿美元);10月份,外汇储备增加217亿美元,仍低于外贸顺差(352亿美元),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发生变化,收汇后并未完全结汇。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记账原则,经常项目下未结汇形成国家外汇储备的外汇资产,将被居民和企业等私人部门持有,成为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逆差。可以预见,外汇储备形成机制的重大变革加之当前更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表现,将使通过资本与金融项目,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资本流出成为2009年缓解“双顺差”的重要出口。

  总体看来,2009年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和不可测因素将使得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动动荡难测,但这一局势也迫使中国开启经济结构性调整的相关战略举措,预计中国2009年国际收支及利用外资外债方面将会有以下特点:国际收支“双顺差”仍将维持,但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程度都将有一定缓解,打破单边升值的人民币汇率有助于经常项目下外汇资产藏“汇”于民,官方外汇储备资产增速放缓;货物贸易方面,进口和出口都将下滑,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会更趋于优化;对外证券投资及QFII继续2008年回流的态势,但在世界经济可能出现大变局的情形下,资本流动的规模与流向或将更为多变,使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总体转为逆差;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加大,将扮演缓解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重要角色。

  金融危机的冲击从美国传导到全球,从外部市场传导到国内市场,也与我国经济内部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深层次矛盾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多年来通过不合理的资源能源和劳动力价格“补贴”推动而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遭遇全球性经济危机时暴露无遗,矛盾一旦集中爆发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最致命的打击。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境况,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扩大内需,缩小储蓄与投资的缺口,协调投资、消费和出口关系;第二,适时转变贸易结构和贸易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第三,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流动动态,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预警;第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对外资并购的管理;第五,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前提下,积极拓展外汇储备投资领域。-

  课题组组长:杨海珍

  成员:李晶 昃于靖 赵艳平 刘丽 李银华 熊园

  (责任编辑 刘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