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安信证券高善文:2009年的中国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 05:57  安信证券

  高善文

  (2008年12月10日)

  最近的数据发展使人们对2009年中国经济走势的担心更趋严重,令人感到鼓舞的变化是政府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的取向,并在货币和财政政策等方面都采取了大胆和坚决有力的措施,假以时日,这些措施应当会逐步收效。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当如何评估中国经济在2009年以后的前景呢?

  中国的出口正在承受着三个方面的压力,这包括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大幅度升值、美国住户部门的去杠杆化过程以及全球经济正在进入衰退局面等,其中至少前两项因素的影响将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实际上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2008年中国的出口已经减速接近10个百分点,但这主要反映着汇率压力和美国需求的疲软;考虑到目前的内外情况,看起来不可避免的局面是出口的实际增长率将进一步下滑。从历史上看,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实际出口增长率下降接近15个百分点;在2001年的科网泡沫破灭期间,出口下降接近25个百分点;以此来猜测,2009年中国的实际出口增长率很可能进入负值区间,例如-10%左右。使得情况更复杂的因素还在于,无论是观察贸易顺差的相对规模,还是观察一般贸易或总贸易相对GDP的大小,都容易看到目前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比以往要深许多。

  中国的私人部门投资目前至少承受着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房地产市场冻结对许多相关行业的影响;二是大宗商品价格7月份以来的暴跌形成了企业的去库存化过程,并影响了基础原材料和替代能源的开采、加工和冶炼等商业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例如在石油价格处于50美元水平时“煤变油”项目的合理性是需要重新评估的。前一影响在2009年将继续暴露,但2010年之后可能会逐步消除;后一影响在2-3个季度时间里正在对总需求形成巨大冲击,但此后其直接影响可能很快消失。

  中国私人部门消费的强劲增长在10月份走到了尽头,尽管此前两个季度在汽车、建筑装修等领域私人消费十分疲弱,总消费增速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但这一情况最近出现了转变。促成消费减速的原因是比较清楚的,这既包括资产价格波动形成的财富效应的释放,也包括就业恶化、收入增长预期下调带来的全面影响。在过去十几年中,中国私人部门的消费波动基本上都稳定地滞后并跟随经济总体增速的波动,这轮的情况当不例外。尽管刺激消费的政策值得期待,但这顶多可以减缓消费的下滑程度,可能难以扭转消费的基本趋势。

  经济转入周期性的下降过程并不奇怪,但受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本轮中国经济周期由盛转衰的过程如此急剧十分意外,这意味着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所积累的过剩,例如不够审慎的投资决策和信贷投放等,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清除,这既会影响实体经济的需求,也会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构成压力。

  如果坏帐的爆发损害了银行的资本基础,并造成了惜贷,那么经济调整的过程可能会比较长。坏帐方面的情况目前仍然不明朗,但如果实际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从管理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政府需要考虑对坏帐进行快速的切除、剥离和隔绝以恢复银行的信贷创造功能。

  显然,并非所有的数据和变化都那么差,在财政状况相当稳健的基础上,最近政府宣布的雄心勃勃的财政刺激计划无疑会对总需求形成有一定力度的临时支持;中央银行降息的速度和力度也超过了我们此前的预期,这为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可以防止需求在短期内的快速下滑对企业形成致命的打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1,您对2008年券商策略是否满意?
满意
不满意
部分满意
不予评价

2,您对2009年点位判断是多少?
4000点以上
3500点--4000点
3000点--3500点
2500点--3000点
2000点--2500点
1500点--2000点
1500点以下

3,2009年您看好的行业有哪些?

金融行业 钢铁行业
石油化工 交通运输
创投概念 期指概念
农林牧渔 煤炭行业
机械行业 上海本地
节能环保 水泥行业
三通概念 航天航空
家电行业 参股券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