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本轮通胀压力上升的成因、走势及调控取向(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3日 05:5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四)通胀预期助推实际通胀水平走高

  从国内来看,目前居民和企业对通胀的预期仍在总体强化。根据央行的最新调查,自07年2季度至今,国内居民储户认为物价过高难于接受的比重加速上升,并于2008年2月创下历史最高的49.2%,同期预计通胀加剧的比重的涨幅亦相当惊人,从07年1季度的45%增至07年4季度的65%,尽管08年1季度该比重回落至47.5%,但仍高于上年同期2.5个百分点。同时,目前企业的通胀预期亦在强化,表现为其近期对原材料的预先需求放大,加快了近期国内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从国际层面看,如前分析,以粮价为代表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加快,全球性的通胀预期仍在不断上升,这会进一步推高国内企业和居民的通胀预期,并可能进一步导致价格上涨的扩散和自我强化。

  本轮通胀的原因非常复杂,突出地表现在,其已经演化为境外境内、成本需求和货币因素共同推动,而这与1988年和1994年两轮通胀主要由境内过旺的需求拉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前通胀最大的潜在风险在于,加剧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在影响社会稳定的同时,进一步增加通胀压力。尤其考虑到08年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而今年的中国经济走势将可能对下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走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维持稳定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

  总体看,目前我国的通胀压力还在加大,严防全面通胀的任务仍比较艰巨,根据目前中国CPI的构成类别,我们预计3月份CPI增幅仍将维持在约8.2%的高位,今年1季度总体的CPI涨幅为8%左右。但考虑到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美元汇率可能在今年年底出现反弹等因素,我们预计CPI涨幅可望从今年下半年起逐步回落,全年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尽管目前中国还存在经济增长由偏快到过热的风险,但目前中国经济的两个最大风险是通胀压力加大和经济增长存在波动的可能,为此监管层今年总的调控取向应是,在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的大方向下,相机抉择并加快结构调整,力求在确保经济平稳增长和控制通胀上升风险之间取得平衡,避免调控的“矫枉过正”,从而实现“经济平稳增长、通胀水平适度”。

  三、2008年通胀走势

  总体看,目前我国的通胀压力还在加大,严防全面通胀的任务仍比较艰巨,原因在于:首先,境外成本上升的推动效应短期内难有改变。考虑到利率重置等多种因素,我们预计次贷风波将在今年的5-8月份达到高峰,因此未来几个月美元持续贬值难以避免。同时,基于对银行体系内的信贷紧缩短期内难有实质性改变的判断,以美联储为首的美欧监管层还将通过降息以及多种金融创新手段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些都将继续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尤其是近来国际粮价的大幅飙升可能意味着我国未来几个月面临的境外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将继续增大。

  其次,境内成本拉动效应短期内难以缓解。一是农产品价格短期内恐难回落。由于猪肉的生产、供应存在一定周期,雪灾后瓜果、粮食的恢复生产也需要时间,这将决定目前已处高位的农产品价格近期内难以大幅回落。同时,种粮收益的下降可能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二是如前分析,未来农产品价格走高对食品价格上行的推动效应会进一步显现。三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将继续拉动最终消费品价格上行。四是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由于工资价格具有明显的刚性,加之新《劳动法》的逐步实施,企业将面临快速上涨的人工成本。五是境内矿产等资源性产品、钢材等工业品价格涨势可能加快,加之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落实,PPI增幅将维持高位。

  再次,在境外流动性仍总体过剩、境内信贷冲动仍较强的背景下,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对物价上涨的推动效应势必显现。

  最后,较强的通胀预期在短期内难以弱化,其对实际通胀的助推作用仍不能忽视。

  根据以上的判断及中国CPI的构成类别,我们预计3月份CPI增幅仍将维持在约8.2%的高位,今年1季度总体的CPI涨幅为8%左右。但考虑到以下因素,我们预计CPI涨幅可望从今年下半年起逐步回落,全年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首先,今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对原材料需求的下降由于滞后效应可能从下半年开始显现,这有利于目前缺乏实际需求支撑的国际大宗商品高价的回调;其次,根据我们的分析,美元对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可能在今年年底出现反弹,因而对国际原材料价格的高涨将直接产生抑制效应,这也是决定今年中国通胀走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外生变量;其三,人民币对美元及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升值加快会在客观上逐步缓解通胀境外输入的压力;其四,国内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对原材料需求的高涨势头有望逐步回稳,尤其是随着监管层采取多项措施旨在控制“两高一资”行业的过快投资,同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并对其加征出口关税,未来国内能源、原材料供需紧张的局面可望得到一定缓解;其五,随着翘尾、雪灾等因素的逐步弱化,同时监管层支农力度的显著加大,农产品供应及价格有望逐步保持稳定;其六,随着对本轮通胀的认识不断深化,公众及监管层对通胀的容忍度可能逐步增加,通胀预期不断强化的势头可能改变(今年1季度居民对下季度物价“上升”的预期较上季度已有所回调);最后,目前中国大部分商品仍是供大于求,大规模囤积原材料和商品的可能性较小。

  二、本轮通胀的主要风险

  其一,影响农民的生产预期,导致其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降低,造成粮价等农产品价格加快上涨,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胀的恶性循环。其二,可能导致企业囤积原材料,阻碍工业生产的发展。其三,可能导致消费者囤积商品。随着食品价格向非食品价格的传导加快,出于货币保值和满足未来需求的考虑,消费者可能囤积单价较高又便于储藏的商品,这将导致对商品的需求加速上升,从消费品层面加速成本推动型通胀向需求推动型通胀的裂变。其四,加剧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在影响社会稳定的同时,进一步增加通胀压力。此轮通胀对我国的中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2.2%,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近9.5%。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通胀因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较城镇居民低1.8个百分点,而剔除通胀因素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低2.7个百分点,较之剔除通胀因素前的差距扩大了0.9个百分点。通胀上升导致的社会收入再次分配不利于社会稳定,并会通过前述的“离农”效应进一步增加通胀压力。其五,持续高通胀后必然导致经济增速的快速下滑。1998年和1994年中国两轮高通胀的经验教训都深刻表明,持续的高通胀会对经济平稳增长带来很大威胁,并导致大量企业倒闭、银行不良资产上升及资本市场低迷。

  四、调控取向

  尽管目前中国还存在经济增长由偏快到过热的风险,但目前中国经济的两个最大风险是通胀压力加大和经济增长存在波动的可能,为此监管层今年总的调控取向应是,在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的大方向下,相机抉择并加快结构调整,力求在确保经济平稳增长和控制通胀上升风险之间取得平衡,避免调控的“矫枉过正”,从而实现“经济平稳增长、通胀水平适度”。主要措施包括:

  严防全面通胀。一是适度放缓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公用事业价格体制改革的进度,严厉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二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大粮食、食用植物油等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给和市场调控;三是搞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限制原材料出口;四是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及限价房的供给;五是限制“两高一资”及产能明显过剩产业的投资增长;六是通过扩大公共服务、加强社保医疗体系建设等措施来切实降低通胀预期。

  从紧货币政策注重相机抉择。一是控制货币供给增速,信贷调控注重总量与结构调控相结合,继续加强窗口指导力度,防止信贷过快增长;二是果断采取发行央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调控手段,并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行差别准备金率,对流动性进行及时有效地回收,避免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三是对加息更加谨慎,结构性加息的特征会更加突出,定期存款利率较贷款利率的上调力度加大,活期存款利率仍存下调空间,五年期以上贷款利率进一步上行的空间则相对较小。

  稳健财政政策作用将加强。一是加强稳健财政政策与从紧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对电网改造、道路升级等领域的财政投资,减小因国际市场需求趋紧可能带来的社会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等不利影响;二是大幅增加“三农”投资,加大农业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同时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较低价格供给;三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及廉租房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四是大力改善国内尤其是农村的消费环境,为切实降低通胀预期、大力推动消费增长创造条件;五是削减政府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

  人民币升值幅度总体加大。一是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将继续在波动中逐步升值的态势,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约为11%,年底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约为1:6.5,同时大力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二是人民币将延续去年底出现的人民币对欧元的升值态势,并且随着美元在年底可能触底反弹,人民币对欧元的升值速度亦可能加快;三是随着年底美元可能触底反弹,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可能放缓。

  借助奥运效应等有利因素,大力推动消费快速增长,进口需求亦将保持强劲增长。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加快垄断部门的改革,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降低重要基础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以带动总体物价水平的回落。

  执笔人:邹新 李露

  (本报告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速

  (2003.01-2008.02)

  非食品CPI同比增速

  (2005.01-2008.02)

  食品、非食品类CPI同比增速

  (2005.01-2008.02)

  农产品及食品批发价格指数

  (2007.03-2008.02)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