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通胀之忧 政府应用货币紧缩应对(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 13:13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应对目前的通胀压力,我们认为政府短期应对政策当以货币紧缩、人民币升值、粮食补贴为主。

  1. 人民币升值应对输入型通胀。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豆等中国依赖进口品的价格高涨。

  输入型通胀显著的局面下,人民币升值是应对通胀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且升值本身也是货币紧缩手段。我们的实证分析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0%,其他条件不变,可以使得通胀短期内下降0.8 个百分点,长期内下降3.2 个百分点。

  2. 财政政策应对粮食通胀,包括对消费者的粮食补贴,以及对于种粮农民的补贴。为应对食品通胀,不仅要补贴城市中的消费者,还要补贴农民种粮,包括农药、农具、化肥的补贴,以鼓励其种植粮食,提高粮食供给,这是解决中长期粮价上涨压力的正确路径。

  3. 货币紧缩政策。贷款的控制,存款准备金率的进一步上调和加大对冲力度将是主要的紧缩手段,而加息空间则受日益宽松的国际货币环境制约。

  4.进口粮食解决短期的供给问题。目前国际上除了小麦价格,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均显著低于国内,短期内,中国可以加大进口,并以补贴价格卖给国内市场,以在短期内抑制通胀预期。

  以上是短期政策,长期来看,我们认为政府应当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有效性;推出物业税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以有效遏制土地价格上涨;继续补贴粮食生产环节。当然,未来美元见底回升,大宗商品价格有望回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将有所减缓。

  此外,我们不认为中国的通胀是经济过热带来的需求拉动型通胀。有些人建议中国应使经济大幅减速、减缓需求,通过经济“点刹车”来实现控制通胀,我们认为并不可取。中国不应采取过度行政调控、使经济大幅减速的方式来应对通胀,特别是考虑到外部环境将显著对中国出口不利的局面下。

  最后,我们认为当前的一些价格管制乃权宜之策。我们维持资源、能源价格的调整会推迟至下半年甚至奥运之后的判断。价格管制可能使通胀率低于我们的预测,因此加息的可能性也在价格管制下收窄。但价格管制可能会引发供给短缺和黑市交易。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谁来为价格控制行为买单?企业还是政府?我们认为,受价格控制而受损的能源生产企业将得到政府补贴,否则这会引发供给短缺问题。而短缺是更为严重的通胀。

  (作者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