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宏观研究 > 正文
 

新增长源:启动9亿农村大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 17:17 证券导刊

  平安证券 孙方红

  农村消费市场启动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将“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商务部启动“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改造传统“农家店”,财政支农力度前所未有,这一切将为零售商业企业开辟农村市场创造崭新机遇。

  农村消费:经济可持续增长之路

  在全国人大十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草案)》、以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中,无不突出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主体思路。如何转变增长模式,使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三农”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根据未经修订过的最终消费数据显示(图1),从2000年起,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虽然根据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在经济的起飞阶段,消费的比重要低一些,但仍然会高于60%。现在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0%以上,可是我们国家,在2004年却只有53%左右,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状态。

  

中国经济最终要走入消费拉动的良性增长道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村消费市场启动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要使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拥有更先进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就要引导和推动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消费。而且,当前消化制造业过剩产能的国内市场,也只有在农村寻找出路。

  图1 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和城乡消费对比 单位:%

新增长源:启动9亿农村大市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农村消费增长潜力:至少落后城市10-15年

  我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7%,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在2005年为32.9%。

  我国人均GDP超过1700美元,尤其是近10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不断增加,企业进入农村市场的积极性提高,也为通过扩大农村消费吸收产能过剩提供了可能。

  (1)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逐渐增强。中央采取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农民收入状况明显改善。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5.5%,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降幅快于城镇家庭。城乡市场增长幅度的差距,由去年的4个百分点缩小到2.1个。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支撑着不断扩大的农村消费。“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今后五年要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增长5%的目标,这意味着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基础上到201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将从现在的3250元增加到4150元。我们认为,在“十一五”后期,经济结构调整应能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预计会超过5%。

  (2)农村消费安全状况恶化,要求农村建立起现代化的、有严格质量管理的流通和消费市场。农村的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据商务部调查,全国70%以上的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发生在农村,假冒伪劣商品,比如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导致农民种粮绝收,安徽阜阳出现劣质奶粉事件等等。仅2004年有关部门查获的假冒伪劣农资就达22亿元。据商务部调查,高达74.8%的农民曾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所以,从政府到农民都急切希望改变现状。

  (3)引导农村消费需求的空间巨大。根据人口统计资料,我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7%,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在2005年为32.9%(图2)。据统计分析,从消费数量、质量和结构来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至少比城市居民落后10年;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也至少比发达地区的农民落后15年。一直到2004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都低于城市零售总额的增长(图2)。而05年出现明显转机,表明农村消费增长空间很大。商务部对全国1万户农民抽样调查显示,想要购买冰箱、电脑、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机、手机的农民比例都在20%以上。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钱的消费支出,将对国民经济新增2元消费需求;农村家电普及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

  (4)购物不便的状况也亟待改善。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31%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目前农村居民人均固定商业面积不足0.1平方米,仅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十分之一。

  图2 城乡消费增长对比 单位:%

新增长源:启动9亿农村大市场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十一五”政府支农力度空前

  2006年的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3397亿元,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了422亿元,增长14.2%。

  从2003年开始,政府就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现在,农民的收入也因农业税减免、直补增加等增收政策, 得到一定增长。按照去年12月底温家宝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2006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对农村的支持还将继续加大。

  首先,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2006年的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3397亿元,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了422亿元,增长14.2%,增量高于上年。政府提出,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向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各类金融机构也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第二,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所属县乡的投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同时组织城市有关单位和企业帮扶农村,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国家财政将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6年还将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力度,较大幅度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扩大合作医疗试点县范围,争取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

  上述政策对农村消费设施建设和为农民减负、增收,稳定消费预期、促进农村消费起到推动作用。

  “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改造“农家店”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将“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流通领域的链条延伸到农村,除了因农村市场巨大,还有企业的发展机遇,拉动农村市场是拉动中国国内市场的重大举措。

  据商务部统计,“万村千乡”工程实施一年来,全国有1150家流通企业在777个县市进行试点,新建和改造农家店7.1万个。

  2005年由商务部牵头协调的“万村千乡”工程启动,引导、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以连锁和超市形式到农村投资建立、改造“农家店”,同时支持各类中小企业通过自愿连锁,以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建设“农家店”。据商务部统计,“万村千乡”工程实施一年来,全国有1150家流通企业在777个县市进行试点,新建和改造农家店7.1万个,吸纳富余劳动力35万人,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约70亿元,使近1亿农民直接受益。

  2005年财政部会同商务部出台了资金支持政策,明确对试点企业配送中心贷款予以贴息扶持,中西部地区贴息率不超过3%,东部地区贴息率不超过2%;对在乡村新建和改造的农家店予以直接补助,每个乡级店补助2000元,每个村级店补助3000元,中西部地区每个农家店分别增加800元。

  2006年,国家还将继续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要力争在年内建成10万家标准化农家店,使东部地区试点县市比例由30%提高到70%,中西部地区由20%提高到60%。具备条件的地方采取“整县推进”的方式。到“十一五”期末,标准化农家店覆盖65%以上行政村和85%以上乡镇。而且国家加强了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补贴额,分别给予乡镇级别、村级别店补贴3000元和4000元,对中部和西部地区更增加1000元补贴。同时适当提高配送中心贷款贴息率,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另外,商务部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国实施“双百市场工程” ,即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加强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仓储及活禽交易屠宰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重点推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规模化,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营销水平,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从2006年起,力争用三年时间,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动以及重点市场、重点企业示范带动,完成全国一半左右(约20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使农产品流通成本明显降低,流通环节损耗大幅减少;全国约3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超市销售农产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使更多优势农产品进入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网络。目前扶持政策尚未出台,但商务部第一批48家重点联系市场名单已经确定。

  “万村千乡”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将为零售商业企业开辟农村市场创造新机。加入WTO以后,我国逐步取消了外资零售业进入国内市场及在股权、数量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使本土商业零售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可以推动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抢占农村市场,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在服务农村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农村市场缺陷禁锢企业手脚

  农村人口密度低,消费分散,农村开店很难形成规模经济,配送成本高,据测算,在城市投资与在农村等额投资的毛利比约为3:1。

  第一,农村消费市场的固有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开辟农村消费市场的热情。 (1)农村购买力相对较低,商业企业在城市的经营模式无法复制到乡村,投资回收期长;(2)农村人口密度低,消费需求分散,在农村开店很难形成规模经济,配送成本高;(3)农村商业基础设施薄弱,经营成本高。据测算,在城市投资与在农村等额投资的毛利比约为3:1。这些问题在中西部农村,在村一级,表现更为突出。单纯依靠市场化的手段,企业进入农村市场的动力不足,这也是政府希望通过政策支持带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原因。

  第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较大。政府减税、增加补贴等措施能够使农民的当期收入增加,但消费市场的真正启动在于农民能够有稳定的收入增长预期,需要各方面政策的配合。近期内,要保持粮价平稳或略有回升难度很大,而且由于农资价格上涨,使粮食生产效益有所下降,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增长。

  第三,农家店建设能否长期使农民受益、企业获利,具有不确定性。要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需要在制度、操作形式和推进的思路等方面的不断创新。

    相关研究报告:

    区域性零售龙头品尝头啖汤

    报告背景:

    新农村建设:连锁超市走进万村千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