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世界经济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经济的回调,将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同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仍然会大量存在;加之受我国外贸连续3年保持超常规高速增长的高基数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将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是,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工业配套水平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将继续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加速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种趋势不会因一些短期性因素而较快发生转变。
鼓励外资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制,让外资以资本或技术参股甚至控
股的形式,实质性地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造,这对盘活存量资产,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都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世界经济的平稳增长和FDI趋于活跃,为我国国企并购提供了较好的机遇。我国加入WTO已逾三年,银行、保险以及零售业等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将为跨国并购提供开放而有序的环境,中国的并购市场将更有吸引力。
我国应抓住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和完善内地港澳自贸区(CEPA)建设;努力推动中国+东盟(10+1)以及中国+东盟+日韩(10+3)进程;积极探索同资源、能源富集地区如中东、俄罗斯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1、世界贸易稳定增长,我国外贸出口市场空间扩大
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带动世界贸易大幅增长。美国国内需求强劲,日本和中国外贸快速增长,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复苏是拉动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受这些发达国家的带动,亚洲发展中国家出口迅速增长。根据统计, 2004年1--9月,印尼、韩国、泰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出口增长率几乎都在20%以上。
预计2005年世界贸易增长将有所放缓,联合国LINK项目和IMF预测200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8.0%和7.4%,尽管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将明显高于近10年来世界贸易量年均6.6%的增长速度。
2005年,世界经济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经济的回调,将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同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仍然会大量存在;加之受我国外贸连续3年保持超常规高速增长的高基数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将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是,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工业配套水平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将继续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加速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种趋势不会因一些短期性因素而较快发生转变。
2、全球主要股市继续盘整,对我国股市联动影响不大
2004年,全球股票市场呈现出波动性高位盘整状态。美国道琼斯、纳斯达克和标准普尔三大指数基本与年初水平接近,盘整性较为突出;其中道指基本稳定在10400点,纳指在2000点、标准普尔为1100点。欧洲三大股市均呈振荡上行态势。截至11月30日,德、英、法股指分别比年初上涨2.7%、4.3%和4.4%;德国DAX股指在3647点至4183点之间波动,波幅为15%;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在4287点至4805点之间波动,波幅仅为12%,而法国CAC40指数波幅更小,仅为10%,在3484点至3844点之间波动。随着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日本股市表现良好,呈振荡上行态势,5月份最高点比年初最低点上涨17%左右,全年基本在10500点至12000点之间波动。
展望2005年,全球股市仍然缺乏亮点,继续处于盘整态势。从基本面来看,2005年世界经济出现适度回调,特别是国际油价大幅飙升的滞后影响逐步显现,以及美联储连续多次升息后货币政策趋紧等因素,使美国、日本经济增速将会明显放缓,不过欧元区经济有望保持2004年的增长水平。总体来看,世界经济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不会出现趋势性向下转折局面,全球股市难有大的作为。
虽然我国股市与全球股市联动性在逐步增强,但由于宏观经济基本面、政策面的差异较大,国际资本进入我国股市仍然十分有限等因素,2005年全球股市走势对我国股市的影响不会很大。
3、美元国际地位继续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仍在
2004年国际汇市呈现错综复杂的景象。美元兑世界主要货币的跌幅虽有所减缓,但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全球美元储备价值大幅缩水,损害了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地位。相比之下,欧元的地位却在不断提升,正在悄然改变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格局。2005年,美元的国际地位将进一步下降,美元仍将保持疲软态势,但预期美元贬值幅度有限。从促使美元走弱的因素来看,一是美国经济增长将会有所放缓,美元的经济基本面有所变弱。二是美国巨额双赤字对美国经济以及美元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而且由于布什连任,其政策倾向使得人们预期短期内赤字不会有根本改变。三是由于美元国际地位的下降,外国对美元计价资产的需求将会继续减弱。
2005年,在美元继续保持疲软的态势下,如果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将有助于我国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但是,人民币将面临着主要国家政府施压以及国际游资预期升值的双重压力。而且,美元继续贬值意味着我国所拥有的美元资产缩水,进口商品相对价格较高,外汇占款过大严重束缚货币政策手脚,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抬头可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4、国际油价有望稳步回落,我国原油进口成本降低
2004年,在全球原油需求大大超出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和投机炒作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屡创新高,已经偏离了一般均衡增长轨道,出现了非理性上涨。高油价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一方面,2004年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将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抬升国内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
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出现回调,原油需求增幅将会放缓;产油国仍有一定增产能力,国际能源署成员国拥有几十亿桶战略石油储备。因而在排除战争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供给中断问题。因此,2005年,国际油价有望回归理性,向每桶25--35美元的一般均衡价位稳步回落。
总体来看,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世界主要原油消费国石油库存仍处于较低水平,因而原油供求关系仍将比较紧张,当今世界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冲击国际油价。因此,国际油价有望从高位稳步回落,但回落的空间比较有限。2005年,如果国际油价高位回落,将减轻我国原油进口成本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有助于减缓物价上涨的压力。
5、全球海外直接投资比较活跃,国企并购面临较好机遇
世界经济回暖的背后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2004-2007年全球投资前景评估"的初步估计,2003年国际投资总量达到6530亿美元,改变了下降的格局,呈现恢复性的增长态势。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同比增长3%。随着跨国并购活动的恢复以及经济增长的加速,全球投资流量将在2004年重新开始增长,预示着全球FDI流动将开始新一轮繁荣。《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增长到6000亿美元,增长速度为7.1%。全球国际投资专家中超过80%预期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出现新一轮增长。对2006-2007年全球投资环境持乐观态度的比例上升至81%,预示着全球直接投资流动将开始新一轮繁荣。
2005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平稳增长,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趋于活跃。与全球其他区域相比,亚太地区是引资前景最为乐观的地区。绝大多数投资专家预计亚太地区的引资前景将进一步改善,而中国和印度被认为是未来近期内亚太地区最具引资潜力的国家。在亚太地区,银行保险、商务服务、旅游、交通运输、信息及相关产业、零售批发是未来几年内引资前沿行业。
鼓励外资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制,让外资以资本或技术参股甚至控股的形式,实质性地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造,这对盘活存量资产,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都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世界经济的平稳增长和FDI趋于活跃,为我国国企并购提供了较好的机遇。我国加入WTO已经过三年的时间,银行、保险以及零售业等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相关法规不断完善,将为跨国并购提供开放而有序的环境,中国的并购市场将更有吸引力。
6、美国"双赤字"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带来风险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潜在威胁是居高不下的"双赤字",即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由于布什上台以来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和增加军费开支,2003财年财政赤字激增到3740亿美元,2004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将达47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超过4%,相当于世界储蓄总额的6%。美国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问题也是由来已久,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1662亿美元,比前一个季度增加12.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美国财政收入在短短的几年中由黑变红表明,美国财政状况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恶化。财政赤字将会减少储蓄和抑制投资,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双赤字"带给美国的将是经济发展放缓以及政策风险积聚,这不仅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也给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现在越来越多地依靠从世界其他国家借来的资源所推动。有人甚至认为,美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借来的资金和借来的时间"基础上的。所以,美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是否愿意继续通过购买美国资产(如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等)的方式借钱给美国人花。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与其他国家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条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其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如果美国不进行重大政策调整,美国的财政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必将会危害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如果不能有效处理美国破纪录的预算和贸易赤字,将对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7、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保持高位,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压力较大
由于一些主要产品供应较紧,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2002年开始从谷底回升。由于美元汇率变化所带来的价格变化和对供求关系调整,乃至全球经济关系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经济复苏的持续性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对的关键问题。持久的全球失衡是持续复苏需要克服的一个重大挑战。作为国际贸易发展基础和前提的世界经济,其增长步伐有所放缓,国际商品市场的需求增长随之也将渐趋稳定。因此,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总的说来,还会有所起伏,但基本走势可望在平稳中有所上升。
当前,我国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进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保持高位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将会增强。原材料价格上升将会增加生产企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8、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我国应加快推进双边自贸区建设
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自2001年11月启动以来,进展十分缓慢,农业、非农产品的市场准入等重要议题的谈判都未能按期完成,围绕着农业改革和出口补贴等焦点问题,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歧严重。相对于WTO的多边谈判来说,区域合作与双边自由贸易由于决策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对象选择的灵活性强,开始加速发展。仅2004年以来,美国和新加坡、智利、中美洲四国之间纷纷签署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日本正与新加坡、墨西哥、东盟进行积极谈判。新加坡除了和美日密切合作接洽外,还和中国、澳大利亚积极接触,以尽快达成双边合作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早期收获"方案也已经正式实施。另一方面,就业低迷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
因此,我国应抓住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和完善内地港澳自贸区(CEPA)建设;努力推动中国+东盟(10+1)以及中国+东盟+日韩(10+3)进程;积极探索同资源、能源富集地区如中东、俄罗斯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从2005年起,我国将进入一个关税和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的后过渡期,中国将在商业、运输、金融、旅游等9个部门和90多个分部门逐步实现承诺市场开放。2005年整体关税将进一步降低到10.1%;工业品平均关税将下降至9.3%;汽车关税进一步降低,并取消汽车进口配额;将对信息技术产品实行零关税,并取消所有信息技术产品配额;我国将允许外资在国内及国际基础电信服务业务设立合资企业,外资股比可达到25%。同时,2005年WTO将取消纺织品配额。总之,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许多行业将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压力,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 (执笔:张亚雄 牛犁)
外部经济环境依然良好
2004年,全球经济进入了稳定复苏阶段,根据预测,2004年将会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当前,全球产出和出口增长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是全球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动力。但是,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前景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相比较为模糊和脆弱。结构调整没有到位使得没有出现类似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投资热点。在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在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中再次扮演了火车头的角色,日本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较快,而非洲国家和拉美经济增长的基础仍然脆弱。2005年,在高油价滞后影响、全球进入加息周期、失业居高不下、美国双赤字不断扩大以及地缘政治和反恐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将出现适度回调,但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国际环境依然比较良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底公布的新一期秋季展望报告中,对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为4.3%,将比2004年降低0.7个百分点;联合国LINK项目11月22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也比2004年降低0.7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当中,2005年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将比2004年明显放慢。受巨额财政赤字、庞大贸易逆差及生产能力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的影响,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明显减缓。日本经济发展中不利因素较多,经济缺乏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通货紧缩的阴影尚未完全摆脱,将抑制经济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日趋恶化,很难继续通过增加公共投资的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受世界经济回调的影响,出口有可能会减速。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于受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减速的影响,增长也将有所放缓。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使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非国有经济的稳步增长也促进了市场化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规模,特别是增量规模占世界经济、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将会不断增强,波动的一致性也将会随之提高。
全球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2001年1月以来,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最低降到1%,创下45年来的最低点。今年上半年,主要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稳定复苏阶段,为了抑制未来通货膨胀上升趋势,保证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6月30日开始美联储连续四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这标志着美国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9月9日决定再次把基本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从4.5%提高到4.75%,以遏制经济增长较快出现的日益高涨的借贷水平和防止出现通货膨胀。英国经济出现全面的改善,特别是近年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的英国制造业出现强劲增长。与此同时,英国住房市场和消费信贷持续升温,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较快增长,消费者债务日益增加。
当然,各发达经济体的情况不尽相同。欧洲央行一向以控制通货膨胀不超过2%的目标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但是,近年来欧元区CPI却很少有低于2%的时候。因此,尽管从2000年以来经济增长一路走低,欧洲央行却迟迟按兵不动,动作总是滞后于外界的期望。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复苏,减轻了欧洲央行的降息压力。欧洲中央银行目前仍然维持现行2.0%的再融资基准利率水平不变,认为需要创造区内有利环境,促进经济复苏的增加。但是,由于一年多来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欧元坚挺,提高了欧元区的通胀水平,而且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因此如果欧元区经济进一步复苏,欧洲央行将会转而考虑结束降息周期。
日本银行将继续维持极低短期利率(隔夜拆借利率0.001%)和增加流动性供应的宽松货币政策。日本银行认为,采取这一立场是鉴于克服通货紧缩依然是日本银行面临的首要课题。
各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将决定利率走势。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一些不利因素可能使复苏的持续性面临潜在风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国央行的利率政策。
世界经济增长预测表(单位:%) IMF 联合国 2003(实际值) 2004 2005 2003(实际值) 2004 2005 世界 3.9 5.0 4.3 3.1 4.5 3.8 世界(按市场汇率计算) 2.7 4.1 3.4 2.6 3.8 3.2 发达国家(地区) 2.1 3.6 2.9 2.0 3.2 2.5 美国 3.0 4.3 3.5 3.1 4.0 3.0 日本 2.5 4.4 2.3 2.5 3.6 2.0 欧元区 0.5 2.2 2.2 0.5 2.0 2.1 英国 2.2 3.4 2.5 2.2 3.3 2.9 发展中国家(地区) 6.1 6.6 5.9 4.4 5.9 5.4 资料来源:IMF2004年9月的《Word Economic Outlook》; 联合国LINK项目2004年11月《LINK Global Outlook》
2004—2005年世界原油供给预测表(单位:百万桶/日) 2004年 2005年 2002-2004年 1st 2nd 3rd 4th 1st 2nd 3rd 4th 2002 2003 2004 经合组织 美国 8.9 8.7 8.5 8.4 8.6 8.7 8.8 9 8.8 8.6 8.8 加拿大 3.2 3.1 3.1 3.2 3.2 3.1 3.2 3.2 3.1 3.1 3.2 墨西哥 3.8 3.9 3.8 3.8 3.8 3.8 3.8 3.7 3.8 3.8 3.8 北海 5.9 5.7 5.4 5.7 5.6 5.3 5.4 5.6 6 5.7 5.5 其他经合组织 1.5 1.5 1.5 1.5 1.4 1.5 1.5 1.5 1.5 1.5 1.4 经合组织合计 23.3 23 22.3 22.6 22.5 22.3 22.7 23.1 23.2 22.8 22.7 非经合组织 欧佩克 32.2 32.2 33.6 33.5 33.4 33.4 33.4 33.5 30.5 32.9 33.4 前苏联 11 11.1 11.6 11.7 11.9 12 12.1 12.4 10.3 11.4 12.1 中国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5 3.6 3.6 非欧佩克合计 50.1 50 50 50.4 50.6 50.6 51.3 52.1 48.8 50.1 51.2 世界总供给 82.3 82.2 83.6 84 84 84 84.8 85.5 79.4 83 84.6 注:2003年2004年一、二季度为实际数。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情报署《短期能源展望—2004年11月》
(上海证券报 国家信息中心)
2005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
上一页 报告之九 消费对GDP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