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将继续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长,但增幅较2004年明显下降,预计在14%左右;财政支出增幅将低于2004年,增长速度在11%左右;财政赤字将控制在3000亿元左右,财政赤字率继续下降。
2005年,财税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进一步理顺,分税制不断完善。省财政体制将改革和完善,县以下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将加大。
1、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继续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
 
; 2005年,国债资金和财政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而把重点放在支持在建项目的尽快建成投产、尽早发挥效益上。同时,对有利于技术升级和优化部门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以及对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中形成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港口、铁路、电力、资源勘探等依靠地方财政难以解决的项目继续提供支持。国债资金应重点向完善社会保障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土整治、加快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倾斜。
2、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长,但增幅较2004年明显下降
第一,国民经济保持较高增长,为税收增长创造了条件。税收的稳定增长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为税收创造了良好的税源。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出台了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前三季度GDP增长速度达9.5%,比去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初步预计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3%。由于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全国财政收入取得了近年少有的高增长。预计2004年全年财政收入将达到26275.5亿元,比上年增长21.0%。2005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增速有望保持在8.5%左右。
第二,尽管2005年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相对2004年来说,仍有一定的回落。尤其是,2005年投资增速和出口增速将出现明显的回落,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增长速度也将明显回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会明显下降。因此,主要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速也将随之下降。
第三,考虑到货币贷款增速回落对企业融资的影响,2005年投资增速将会有较为明显的回落。受此影响,契税、耕地占用税增速回落。尽管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可能会有一定的提高,但总体来看2005年国内总需求的扩张会有所减缓。考虑到2004年进口增速很高,基数较大,2005年进口增速将会明显下降,加之关税继续下调,2005年关税收入增幅将会继续下降,海关代征两税增速也会随之下降。
第四,2005年,如果我国根据国民待遇原则逐步调整国内的一些税收政策,如使国内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有一个平等的竞争条件,适当下调国内企业所得税税率等,将对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2005年,消费品市场、金融保险企业和旅游等行业将保持平稳增长,在主要税种当中,营业税可望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
综合以上分析,有利于2005年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较少,而不利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较多,因此,2005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之2004年会有明显下降,预计在14%左右。
3、财政支出增幅将低于2004年,财政赤字率继续下降
2005年财政支出的重点要进一步转向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满足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基础、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出发,保证对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
(1)基建支出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2)为了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企业挖潜改造资金需要进一步增加。(3)政府将继续增加教育、科技、农业和社会保障投入,这些方面开支的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4)2005年政府将继续加大在国防、行政管理费、公检法等方面的开支,但由于以上开支已经连续几年较高增长,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增长幅度将有所下降。综合以上因素,2005年全年财政支出增幅有可能低于2004年,增长速度在11%左右。财政赤字将控制在3000亿元左右,赤字率继续下降。
4、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几年试点,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开。从2004年开始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
2005年要继续落实加强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第一,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全面减轻农民负担;第二,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攻关、良种繁育和推广的支持力度;第三,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
5、 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围绕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集中力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进展。第一,加快建设一批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一批重点工业和高科技项目的建设。第二,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研究设立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基金。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提高铁路、地铁车辆,造船基础设施和重点船用配套设备,重大电力、石化、大型施工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第三,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第四,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支持中部地区崛起。
6、加大财政对扩大就业的支持力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大财政对扩大就业的支持力度,一是扩大投资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对就业促进很小的投资项目需严格控制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加大对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就业增长点的扶持力度,如对新增就业数量较多的企业,可采取适当力度和适当期限的税收减免、财政贴息政策。二是加强减税和补贴等政策,扶持失业人员创办"微型企业",鼓励大学生及其他社会高层次的人才独立创业,给予适当期限的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三是鼓励各种非盈利、非政府组织发展,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四是扩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能和人力配置,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二是统筹推进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体系改革。三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五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促进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
7、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
2005年要进一步调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一是完善城镇职工最低工资制度,研究建立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二是通过税制改革、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整顿分配秩序等措施,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三是在严格抑制大城市住房价格的上涨与房地产的投机"炒作"的同时,支持和满足住宅大众消费增长,降低汽车消费税费率、规范和促进汽车消费信贷发展、鼓励经济型轿车消费。四是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
8、深化财税改革,推进税制结构性调整
2005年,财税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进一步理顺,分税制不断完善。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对县以下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从目前情况看,有可能在2005年继续的改革措施包括:
一是继续现行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的试点。二是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包括统一纳税人的认定标准、税前成本和费用扣除标准、税率、优惠政策等多方面的内容。三是完善地方税制度,结合税费改革对现有税种进行改革,并开征和停征一些税种。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四是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减免试点范围。五是进一步完成出口退税政策。 (执笔:王远鸿)
2005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
上一页 报告之五 我国货币政策取向由偏紧转向中性
下一页 报告之七 就业矛盾缓和 农民工短缺状况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