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学院 > 巴菲特的故事(连载中) > 正文
 

巴菲特的故事 与坎姆佩尔保险合作(90)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 11:02 中青在线

    编者按:全球有60多亿人口。在这茫茫人海中,最富有的人不是沃伦·巴菲特,就是比尔·盖茨。巴菲特精明过人,风趣至极。也正因为他为人正直、品格高尚、专心致志、思维清晰以及反应敏捷,才使得他在人类投资的名人录上占有一个崇高的位置。新浪财经推出长篇连载《巴菲特的真实故事》,希望能对广大的读者有所启迪。

  2002年3月8日,伯克希尔公司宣布与未上市的坎姆佩尔保险公司建立战略性的合作关
系。伯克希尔为坎姆佩尔保险公司的一个运营部门投资了1.25亿美元,这个部门主要从事商业和职业责任保险。

  伯克希尔占有该机构15%的股份,由坎姆佩尔保险公司负责经营和规划该部门的未来业务。坎姆佩尔保险公司为这个部门投入了7.08亿美元的资金。

  此外,坎姆佩尔保险公司还将向伯克希尔购买再保险保单。

  由于大多数保险业务的费率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事件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得位于伊利诺斯州的长袖公司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坎姆佩尔保险公司是美国最大的财产与事故险保险公司之一,他们的风险管理部门在2001年的总收入达到了59亿美元,总资产达到了89亿美元。

  “今天的痛苦——明天的收益”

  互联网广告商“沙魔”(肯塔基州弗洛伦斯的斯蒂夫.雷莫斯)披露了伯克希尔的这一经营理念,以及“调整”性承保损失的概念。

  伯克希尔公司一直以牺牲近期收入为代价,向客户签发大额再保险合同。在这些合同中,保险从一个保险商转移给另一个保险商。通过这些再保险合同,伯克希尔同意承保初始保险商由于所签发保单而承担的全部或部分索赔金。反过来,初始保险商为获得这种保险合同需要向伯克希尔支付保费。

  从本质上看,伯克希尔在与其他保险公司签订在这种再保险合同之后,将承担由后者负担的巨大的、不可预测的赔偿金。如果伯克希尔能够合理确定最终赔偿金与相关风险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接受这些交易,交易的内在安全边际收益使得这种合同对于再保险商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初始保险商向伯克希尔支付X数量的保费,而伯克希尔公司将为初始保险商承担XX数量的保险索赔金。再保险公司为这种保单收取的保费,取决于支付损失赔偿金的时间长度,也许你可以想到,伯克希尔公司根据这些交易的内在安全边际计算保费。至于一个再保险项目的内在边际利润到底是多少,我自己也不清楚。这种交易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为再保险商提供大量的浮存资金。

  相反,初始保险商则可以毫无顾虑地向华尔街公布稳步增长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初始保险商的收入似乎非常具有诱惑力……华尔街的投资者喜欢这样的公司,而且也喜欢因此而给他们带来的回报。伯克希尔公司的收入似乎就不那么让人心动了……但是,一项交易的长期经济收益却属于他们。原因在于——伯克希尔公司可以把这些再保险合同获得的大量资金用于投资。如果再保险合同价格合理,同时能够对保费进行明智的投资的话,长期收益必将超过再保险合同本身所带来的最大风险。

  这是一个风险与收益此消彼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阿吉特(和沃伦)首先通过概率分析确定合同的内在风险,沃伦可以运用自己的投资天才确定合同的最终回报。这再一次突出了沃伦的重要性。

  .确定合同的最大赔偿金:其他保险商会心甘情愿地向伯克希尔支付一大笔保费,以转嫁自己所承担的风险。这些保险公司之所以愿意这样做,是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保证本公司收入的平稳性,从而取悦于自己的股东。但是,这些公司的股东应该意识到这一事实,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合同的责任仍然有可能由他们自己来承担。对于每一项合同,伯克希尔只有在首先确定合同可能承担的最大赔偿金之后才会同意是否承保。一旦实际损失达到已经确定的这一上限(如果已经达到的话),伯克希尔将把合同返还给最初保险商,由后者负责偿付余下的索赔金。这很可能会让这些初始保险商的股东们想起一首乡村歌曲的歌词“如果我每天傍晚2点睡觉的话,我会得到10分,如果我每天早晨10点起床的话,我会得到2分。”

  “我们在以后将会经常性地从事这类交易,我们会向市场说明这类交易对公司收入的最终效应。如果能够合理定价的话,这种今天痛苦、明天受益的业务不仅是我们所期望的,而且也会给股东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摘自2000年第三季度报告)

  但是,针对这种合同进行的会计核算可能会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目前,主要有两种会计核算方法用于对这种合同的损失进行核算。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正准备尝试一下另一种方法。为了突出每一类合同所涉及的关键要素,我将重点强调以下的几个问题。

  .具有追溯效应的保险:“总的说来,具有追溯效应的保险合同根据最终的合计损失限额,为初始保险公司提供补偿,再保险商提供这种再保险合同的时候,还要参考过去其他再保险商为这家保险公司所承担的损失情况。人们通常会认为,这些再保险商合同所涉及的最终索赔损失金额将超过再保险商所收取的保费,因此有可能获得相当可观的利润。保费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的时间价值,因为索赔损失一般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分期支付的。但是,这种具有追溯效应的保险,一般不会对合同签订当年的收入带来显著的影响。根据伯克希尔的会计政策,预计的应付最终损失超过应收保费的余额表现为一种递延费用,并且在未来的预计索赔处理期内分期摊销。”(1999年年报)

  这种类型的保险业务可以避免保险商的年度收入由于个别合同的严重损失而受到影响,或者可以帮助保险商度过非正常损失较为频繁的时期。

  .具体例子:假设伯克希尔通过一项再保险合同而获得一笔巨额的保费收入(10亿美元),同时需要为另一家保险公司承担相应的索赔赔偿责任——最大风险为20亿美元。因此,伯克希尔将把这一合同所涉及的递延收费(10亿美元)在合同的有效期内(很多年)分摊(每年X百万美元)。现在,按照再保险会计的规定以及再保险合同的有关条款,这X百万美元将代表伯克希尔每年的保险损失。

  但是,这一保险损失很可能会被人们所误解。事实是,在以下的两种情况下,伯克希尔公司将从这种合同中获得长期收益:(1)他们运用这项合同所收取的保费进行投资,并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2)保险合同的总索赔金低于预期赔偿金。伯克希尔受益于通过这些合同所得到的浮存资金,他们可以运用这些资金进行投资而获得长期收益。

  .无风险再保险:“对于具有追溯效应的再保险合同来说,针对非灾难性事件所收取的保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的时间价值,因为索赔损失一般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分期支付的。尽管在确定损失储备金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时间价值产生的折扣作用,但是,与具有追溯效应的再保险合同不同,它不需要建立递延费用。因此会造成巨大的承保损失。由于这种业务可以使承保人获得投保人支付的大量可投资基金(浮存资金),而被再保险商广泛接受。伯克希尔公司预计将在这些浮存资金用于投资的期间内获得相当可观的长期经济收益。”(1999年年报)

  .具体例子:和具有追溯效应的保险合同一样,惟一例外的是伯克希尔不需要建立递延费用,并在合同的有效期内进行分摊。对于无风险再保险来说,会计制度要求确定一次性的“合计”保险损失。由此可以形成大量的季度收入。

  对于具有追溯效应的保险合同,伯克希尔可以运用由此而产生的大量浮存资金进行投资,通过投资获得相应的收益。这种合同可以为公司创造巨大的永久性资金来源。

  既然我们对利润没有什么敌视情绪的话,我想我们在未来完全有可能涉及更多这样的合同。(那些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以及需要储备金保证的合并公司)事实上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合同解决他们的近期问题。

  伯克希尔再保险集团正在积极参与具有追溯效应的再保险合同谈判,如果不存在什么问题的话,公司将从这些再保险合同中获得额外的30多亿美元的保费收入。据估计,这些合同将在2001年以后成交:(10-Q,2000年第三季度)

  我们期待着在不远的未来看到这些合同的实施。

  .浮存资金的“调节性”成本: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在记录“可以接受”的预期风险时可能进行的调节。

  1. 在2000年第3季度,伯克希尔披露了5.1%的浮存资金成本。

  2. 在2000年第3季度,伯克希尔披露了3.47亿美元的保险损失。

  3. 通用再保险公司与另一家保险公司签订的一项合同中出现了1.35亿美元的保险损失(“可以接受”的损失)。

  4. “经过调节”的保险损失=2.12亿美元=3.1%的浮存资金成本。

  沃伦的确是一位不同寻常的企业家。去年,很多人指责巴菲特的思路过时(“巴菲特的年纪是否还能允许自己在高科技时代有所建树?”)。但是,沃伦仍然坚守自己的经营理念。下面的一段话表明,他并不在乎收入的暂时性损失,因为这些损失是公司为股东创造长期性收益增长的基础。

  1999年,我们遭受了14亿美元的保险损失,这些损失使我们承担了5.8%的浮存资金成本。尽管这一损失多少让我们的经营出现了一些困难,但是,我们应该对公司所承担的4亿美元损失持积极态度,因为通过产生这4亿美元损失的业务,可以使我们在未来的10年中获得更多的浮存资金。

  1. 在1999年第4季度,伯克希尔披露了5.8%的浮存资金成本。

  2. 在1999年的年报中,伯克希尔披露了13.94亿美元的保险损失。

  3. 沃伦坦诚地承认了“可以接受”4亿美元的保险损失。

  4. “经过调节”的保险损失=9.55亿美元=4.1%的浮存资金成本。

  不幸的是,我认为市场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至少到现在还没有。市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浮存资金的“调节性”成本。至少到现在还没有。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还需要耐心地等待,直到华尔街的投资者能够对收入做出合理评价为止。

  这种为实现长期经济增长而在今天承受痛苦、明天受益的经营方式是我所推崇的。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终将为我们在今天所承受的痛苦而获得回报。(摘自《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 中国与世界500强企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筹委会供稿)

  巴菲特的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