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宁远:A股系列救市谈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19日 09:12  新浪财经微博

  编者按: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正在迎来蜕变,市场参与各方均需解放思想。历史告诉我们,下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理性。股民需要理性思考,资本市场的发展更需要理性的建议。华泰证券独家支持,新浪财经联手证券时报发起“拿什么拯救你,中国股市!”大讨论,邀请专家、券商基金人士为中国股市的前途出谋划策,也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建言献策!

A股系列救市谈

  陈宁远

  第一篇:完善制度不会改变市场周期

  8月以来A股跌跌不休,新低不断;与此同时救市之声也此起彼伏,但救市的观点却不多;说的最多的,最容易得到认同的,就是A股的熊市是制度缺陷造成的。比如说核准制的IPO行政色彩过浓,导致一级、二级市场脱节,股票的估值不合理,使得A股成了融资圈钱的市场,而无法成为投资的好去处;又比如说,保护中小投资人的机制很差,市场充满信息不对称的交易,而让国民通过股市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泡汤;又比如监管不严,造假风盛,使得A股市场成为一个典型的良币驱走劣币的市场,投机大于投资;还有分红少,没有退市机制,以及即便有了转融通还是无法进行做空的交易等等。

  上述说法,没有一条说得不对,没有一条不是A股市场的痼疾,没有一条不是市场亟须政府改进的。尽管如此正确、准确和急迫,可完善制度的根本需要和A股救市需要也是两回事。

  道理简单,市场自有自己的长短周期,制度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约束性条件,尽管高度重要,尽管是基础性的和根本性的(没有制度允许,证券市场就不可能产生,比如1949年到1989年的40年里,中国的制度就不允许有证券市场和证券交易),但市场的周期却不是制度决定的,也不能靠制度来预期(制度的制定者政府从来不可能是市场的预言者,牛市不是政府积极可以造成的,就像熊市也不是政府不关心股市的结果一样)。

  制度对市场及其运行而言,它首先要做到的是公平和平等(就这点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都有改善的地方);其次,制度要保证的是参与市场的人有足够的投资自由;最后,最为重要的是制度要限制政府在股市里的权利,要保证政府尽量少干预,即便是监管也要适度。就宏观而言,制度的目标从来就不是针对市场运行趋势的;而就微观而言,完善制度和股市的怎么交易(公平、平等)有关,和投资人会不会积极投资无关——这是投资人的权利,是他的自由。当然不好的制度显然会降低投资人的积极性,尤其是不公平、不平等的制度。

  总而言之,制度是市场运行健康与否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制度不能决定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尤其不能杜绝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释放,就像人类无法控制自然灾害那样。即便在制度相对完善和全面的美国市场,股市也有人类无法遏制的长短周期,这样的周期波动既会是骤然来临的股灾,也可能是难捱的漫长熊市。

  比如远的有1987年毫无来由的、时间较短的以暴跌方式产生的股灾;也有诸多投资人预期之中的、产生于新世纪之初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漫长熊市,它造成纳斯达克(微博)的指数至今都没有恢复到第一代互联网霸主雅虎风云市场的时代(2000年创下了历史最高5048.62点,2008年最低只有1386.42点,现在不过3000点徘徊);更远的有1929年的股灾,漫长的熊市一直到50年代,道-琼斯指数才回20年前的高度。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跌宕起伏,美国股市才逐渐成熟。对比美国股市,A股市场实在是太年轻了,就主板蓝筹指数而言,道-琼斯指数于1896年就开始编制了,而A股指数编制的时间仅仅20年,尚未经历过一次长达20年以上的熊市(1929年后的20年)。因此之故,中国的投资人也好,监管层也好,还没有完整的经验熬过真正的熊市(中国最长的熊市可能就是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四年时间),以及如何在熊市里理性地对待股市。

  说实话,人类股市发展的历史,不是一部救市成功的历史,而是一部发现市场周期、防范市场风险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人类获得的最大利益不是在牛市中不断赚钱,而是不断地纠正人类在股市运行之中的愚蠢和自大,如同自然灾后的重建,调整我们如何看待股市,又如何参与股市的机制、观点和方法。

  完善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属于宏观角度的改善。它毫无异议地就和其它公共制度的建设一样,不仅需要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鼓与呼,也是政府职责所在;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耐心细致和水到渠成,而与其说这样的建设和完善是救市,还不如说是政府日常的工作。

  假如熊市里有拯救,不是这么宏观,也不是政府的职责,而应该是微观方面的,是每一个具体的投资人自我行为。这需要每一个投资人树立理性的态度,找到合适自己的投资方式;需要每一个投资人自己总结经验。这样的经验从来不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任何神仙和政府拯救的结果,而是投资人自己努力的结果,是需要付出辛苦的汗水才能获得的。而这显然不是完善制度的可以带来的,更不是呼吁政府救市的可以获得的。不明白这点的人,即使运气好,看到了天上掉馅饼,恐怕也吃不到。那些在大牛市里也赚不到钱的投资人,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明白完善的制度,甚至还不如自己清醒。

  第二篇:救市是愚蠢和自大的

  上一篇写到完善制度是一项需要耐心和耐力的事情,它所针对的不是股市的趋势,而是要建立公正、平等和自由的投资环境,它能达到的最佳目的不是投资赚钱,而是不断用制度的刚性约束,减少人类在股市运行之中的自大和愚蠢。而大部分具体关于救市的想法和举措,都是典型的自大和愚蠢。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谓救市天然就蕴含着两个站不住脚的前提,一是有人能够控制市场的趋势;二是有天使一样的人物会来救市;显然这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既无可以控制市场趋势的人,也没有这样的天使在人间。若是根据市场救市的观点来分析,能满足这两方面空想的较为具体的对象,只能是政府了。这或者因为政府动用资源的能力最大,信用最足,而且还能改变游戏规则。

  不错,政府的确可以通过下面五个方面来干预股市,监管政策和制度、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直接动手入市、建立所谓的平准基金。

  但就如上一篇文章所说的监管政策和制度不是救市行为,而是政府的日常工作,它的建立和完善与救市无关;而市场分析人士在判断市场趋势时,常常援引政府的各项财政税收、货币和产业政策作为依据,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些政策的确或多或少,或这样或那样的确影响着股市的走势。但这些政策影响股市的趋势,一般而言都是长期的,是通过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而影响股市,是需要市场参与者在政策的累积效应中,逐步发现政策和股市趋势的部分规律,但很难在短期的时间里看出上述政策的即时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实施上述政策(除了平准基金)不可能只针对股市,也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在在这些宏观经济管理的重大政策,只想着股市,而不想着国民经济的整体。

  比如财政税收政策,受国家预算、税收的制度制约,不可能系统地为熊市改变这些制度。尽管股市有专门的税收项目,它构成了股市交易费用的制度部分,但改变交易费用之中的税基、税率和税种,并不会影响股市固有的趋势。2007年中央调高印花税就没有改变当时疯狂上涨的股市,而今年6月证监会采取下调交易费用(不包括印花税)的办法同样没有改变股市下跌的趋势。这是属于长期性的市场利好,和股市即时的波动没有直接关系。

  这在国外成熟市场也比较明显。比如征收股市利得税的美国,虽然在缴纳税金时,会出现避免缴纳税金而卖出亏损股票的投资人,股市也因此受到影响,会出现暂时的下跌,但这依然不会改变投资人对未来股市上涨的预期(他们卖出之后都会按照税法规定的期限买回来)和股市的固有趋势。

  历史还没有出现过股市交易税制改变,而导致熊市变牛的例子。至于交易税制改变导致股市原有趋势发生转折的例子有,比如台湾80年代末期的股灾,表面看下跌的转折的确是征收股票交易利得税之后发生的,但过去二十年之后再分析,转折却未必完全是因为税制变化而发生的。因为那时台湾的股市和80年代末期日本股市一样,已到崩盘前夜,不是政策(日本就没有改变税制)变化的结果,而是市场的泡沫到了就要破灭的地步了。

  通行理论认为股市可能对财政政策的变化比较敏感,尤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会极大的刺激股市上涨,但这却是危险的和不可持续的。A股市场每当有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时,开始会有不错的反应,但长期看效果欠佳。比如2009年,四万亿积极财政政策可能是造成当年前三季度中国股市涨幅全球第一主要因素之一,但随后中国A股的表现就强差人意,且一直到现在都是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

  通行的理论还认为货币政策对股市会比较有效,比如说加息一般会导致股市价格趋势向下,减息容易导致它们向上。但中国20年股市就几乎没有表现出加息就导致股市下跌的政策效果,相反A股市场是经常在央行的加息周期上涨,尤其最近五年。

  如A股从2005年6月6日起到2007年10月16日,一千点涨到六千点,涨幅2年6倍,是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在这个过程中,央行一直是在加息的——于2006年加息2次;2007年加息5次。

  而国家产业政策也是从长计议,才能是好的宏观政策,它不是国家为了股市制定的,不会立刻产生大牛市,更不能救市;在股市上以投机的心理透支产业政策的利好,只会适得其反。2010年底到2011年初A股有过短暂的反弹,领头羊就是当时受到产业政策鼓励的高铁板块。当时有极为权威的数据和观点显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以9000亿元的巨大投资建成9200公里高铁。受此利好刺激,亚洲最大的火车车轴上市公司晋西车轴半年时间涨幅超过3倍。但如今却被雨打风吹去,欣欣向荣的板块反而在2011年下半年成了市场下跌的推手。

  总之,上述四点宏观政策是国民经济管理之中的长期选项,是健康的经济体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没有一条政策是直接针对股市咸鱼翻身的政策。

  除此之外,也有老调重弹建议政府设立平准基金的观点;这样的观点从起点就是错的。首先,以基金的方式来平准,亏钱肯定要挨骂的,也是不允许的。政府拿纳税人的钱,以投资者的身份在二级市场上亏钱,说破天也没人同意——可谁又能保证一只基金,哪怕大到力量第一,就一定会在市场波动中赚钱呢?

  表面看现代资本市场需要政府怎么去稳定市场是个难题,但其实这是个空想出来的难题,是市场心理骄躁造成的,归根结底是市场参与者的功利心太强造成的。它忘记市场波动的自然属性,以为市场是人的创造物,就一定会按照人的安排改变它固有的趋势。这种空想,既自大地认为有人可以控制股市的趋势,又愚蠢地认为这人会像天使一样救市。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是不能参与股市投资的,只能去做一个拜天求地的佛教信徒。

  第三篇:健康股市的可能

  上两篇文章主要谈建设一个有公平、合理制度的健康市场是需要耐心的,以及所谓救市的不可能(其实就是救熊市之不可能,而牛市没人呼吁救市)。这篇文章我想谈一下健康股市的可能,即一个正常的股市可能是什么样的?请看官注意,这里所说的是健康股市正常的可能会展现出什么样子,而不是股市应该是什么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世界没有人知道股市应该是怎么样的,而只知道我们也许可以罗列股市已经存在的实际情况。

  对待股市,人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即容易混淆股市的本质(应该是什么样?)和股市的功能(股市的实际情况)。比如人们在分析A股时,常常会指出A股市场融资过度,成了圈钱的场所,而让股市的投资人无法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因此之故A股跌跌不休。这个批评有道理,但却是站在投资人角度观察的,或者说是站在二级市场投资股票应该获利的角度上说,可这和中国A股跌跌不休的实质无关,也没有回答投资股市为什么要获利?更没有说投资人为什么必须投资的,以及你可以不投,也没有人逼你投等其它问题。

  其实股市是熊是牛,是综合因素和整体市场运行的结果,不是人为因素就能轻易改变的。比如以制度性的强制去规范分红,从而改变市场的融资和投资的利益格局,也未必能导致股市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股市的波动与其说是人的力量在主导,不如说是市场的结果需要人来接受。人可怜的主观能动性无法撼动市场固有规律。

  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即可证明这点。

  2006年到2007年A股有着一轮泡沫四溢的大牛市,这期间融资即使不是过度的,也是历史性巨量的;这期间因股市不断上涨,大部分投资人至少经常在账面是盈利的。而2008年后的相当长时间里,A股市场暂停IPO,可股市却是下跌的,不仅应该有的融资交易没有了,投资者也大面积亏损。所以我们不能从股市融资和投资的角度来理解股市的本质,因为这两项交易只是股市的基本功能,而不是股市的本质。

  股市的本质比较容易被人忽视。因为人们常常是从股市现象的表面看股市的本质,认为股市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权益和现金交易的场所,它有两个基本功能,即投资交易和融资交易;这个总结当然就现象而言没有错。就像一个百货商店有柜台、有卖货、有买货一样。

  但和百货商店这种物理实体的交易不同,股市不是实物的一对一的清晰交易,而是最终在二级市场反映为多对多的虚拟交易。因此股市的本质,即股市融资和投资交易得以成立的前提,其交易产生价格和价格约束交易的前提也是虚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所谓市场无形之手的一种最现实的量化——反映为价格数据及其变化,但却是抽象的,和通常货物的标价完全是两回事情。人类对这种虚拟价格数据及其因交易而产生的波动和趋势经常是盲目的,在经济学理论上,甚至在认识论上,也是有能力盲区的。至今为止总结出来的最能接受的理性陈述,无非一个结论“长期均衡化”。

  人类至今都没有很好地认清一般价格问题,遑论这种价格的虚拟运行,更不要提在实际交易中以管理好价格——简言之,就是低买高卖,并因此获利(这恐怕是股市投资人的最佳状态了)!对比人类价格的能力盲区,融资交易和投资交易却是人们的实践性操作,是在股市之中形成的基于价格基础的一种流程。这个流程在个人那里常常显示为经验、感觉;在市场总体那里显示为群体的习惯、机构的程序或者涉及到更为宽泛的制度,而固化为股市为人可以接受的交易功能。

  但股市的交易功能形成之后,尤其是在日常交易完成之后,交易的过程和结果容易掩盖了股市的本质,即容易让人们忘记股市为什么会成立?而这需要人类具备的形而上的警醒才能略知一二。否则人们只会站在融资的角度或者投资的角度去想,股市应该对投资有利?或者股市应该对融资有利?因此带来的制度偏好只会谈股市利益的如何分配,而不说健康股市的怎样才可能。

  要想形而上谈股市警醒,而不只涉及到股市利益的分配,人类也有比较好的开始,即通过讨论股市和宏观经济关系,把股市视为经济的晴雨表;但这很容易成为人类最无能于股市本质的变现之一。因为人们太希望股市和宏观经济面成为对应的关系——说宏观经济好了,股市投资就可以赚钱了;或者股市投资赚钱了,宏观经济就发达了。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新世纪以来,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中国次贷危机后又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但中国股市却没有给股民带来投资利益!而A股曾经流传过的90年代初期,因为股市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很多的时候,中国经济真的乏善可陈,不仅没有中国制造的美誉(根本无法想象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汽车成为产销量第一大国),即使现在饱受争议的地产价格也遥遥落后于发达经济体的地平线之下。

  但健康市场的可能,还必须从股市和宏观经济面的关系开始。这样的开始,必须建立准确认识股市本质的基础之上,而不能从只讨论股市功能开始,更不能以讨论股市的趋势为必须。这个开始,需要康德哲学的原则,把不可知(也许是暂不可知)的东西归为上帝才知道的本体,而只推演现象的诸条件。

  这要求A股市场所有的参与者必须认识到市场有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种;前者不可抗拒,后者可以在市场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回避。这是健康股市最有可能的开始,其建立过程所需最扎实、最广泛的基础条件,来自这个市场的交易者,它包括投资人和融资人,也包括他们之间的约束条件。下一篇文章,尽我可能谈谈理想之中的交易者(融资机构和投资人)应该是什么样。

  第四篇:做一个合格的股市交易者

  上三篇文章以谈A股救市说股市的制度、本质和功能,这些东西都是宏观的和客观的,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强的制度和政策在内,这些宏观和客观的环境一旦成型了,所有参与股市的交易者必须理解、接受的现实和条件,所有不能理解、接受这些现实和条件的人,不能、也不应该参与股市交易。真正而纯粹的股市交易者首先应该站在这个门槛前认真考虑,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股市交易者。一个健康的股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恐怕无人可以回答(比如美国健康,还是英国更好,还是它们都未必真的健康),但一个合格的股市交易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却是每个股市交易者都可以主动把握的,因为这不取决别人,而是取决于你如何判断市场。

  据笔者对20年中国A股的观察,大量的A股交易者不以理解市场的基本条件和现实作为自己投资的基础,从不考虑自己是不是合格股市交易者,一味地以快速赚钱为目的,股市下跌喊救市,股市上涨到处打听消息,一旦失利就抱怨。A股市场赚不到钱的抱怨有时还显得很有道理,很有公平正义的激情。比如对制度缺失的抱怨,就是典型一例。

  但股市的悖论在于并非你的抱怨有理,就一定会盈利,虽然对制度缺失的抱怨看似总是有理的,但也不要情绪化,不要影响到你的冷静,尤其不要成为你投资失利的借口。因为股市的风险看似来自市场本身,其实是和你对市场的综合判断更息息相关。

  就拿制度缺失来说吧!政府的管理能力是个大问题,经常会出错。但在判断市场上,投资人也不可能一直是对的。好像还从来没有这样的人,就是股神巴菲特也会出错。所以抱怨A股制度的缺失也要有边界,别指望政府的管理水平一下子就很发达,一点毛病都没有。尤其不要指望政府的所有政策和办法都合乎你的心意,更不要想着政府的各项管理是以你投资股票盈利为目标的,世上没有这么万事无忧的投资。任何时候政府都会出只对政府有好处的牌,而这些牌代表谁的利益是最不能问的,因为这和你是否投资股市,投资股市是否冷静无关。

  投资股市,第一要问的是现在的条件下,你为什么要买这只股票,第二要问还是为什么你要买这只股票,第三还是这个问答。其余的变数,都必须围绕这个展开,所有的资料都要证明你选择的这个股票是对的。如果你发现你错了,你必须马上纠正。这个无关任何别人对你诱导、劝告,包括政府发布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你都必须分析,因为这是你为什么要投资股市的基本材料。

  就政府出错这一项材料而言,任何股市交易者都要明白,你是否投资股市,在股市里是否盈利?问题不在于政府的制度缺陷和政策的错误,而在于你对这些制度和政策的判断是否有助于你理性投资。80年代末台湾发生股灾时,恰逢台湾当局不合时宜地出台了资本所得税;当时台湾群意汹汹,认为是资本所得税的出台造成了台湾股灾,而把股市泡沫的破裂推给了政府。事后多年看,人们才明白这是台湾当时的股市有太多的理由需要深幅调整了(同期发生股灾的日本就没有这项政策的变换)。而那时抱怨台湾当局出台利得税的人,实际是在给自己找台阶,找失败的理由。

  在对待市场政府因素这方面,一个合格的股市交易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政府比每个单独的股市交易者都强大,是不可能对抗它;不仅不能,还必须服从。如果你不想服从,就不能做股票。如果你认为你服从的代价太高,因此赚不到钱,那就离开市场。要是忍不住股市利益滚滚的诱惑,那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能祝你运气特别好。

  对待市场的政府因素,一个合格的股市交易者还必须认识到,政府虽然是除了市场本身看不见的手外的最大力量,也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必须心理平衡地对待这点。你可以对政府的所有的制度和政策品头论足,说出它所有的不合理、不合法,甚至是愚蠢之极的地方,以期在未来,或者在不远未来可以改变这些地方。但未改之前,则必须无条件遵守。这是一个铁的原则。不能遵守的人是不能进入股市的。

  从某种角度说,一个合格的股市交易者,一个真正而纯粹的市场人士,是把市场的政府因素,清晰地分成好的或者坏的一面来明确考虑。在没有希望改变规则的前提下,那就遵守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规则。千万不能为了证明自己有极大的高明,看出了政府的破绽,而去触动属于政府的奶酪。政府在市场上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其所形成的宏观和客观条件,与其说是为了保护市场上的弱者,还不如说是为了保护遵守规则的人。

  换言之,一个健康的股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恐怕难以有人知道,就像制度总是有缺陷的而难以完全达到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美妙得像天上人间的梦想目标达不到的情况下,次优的选择只能是在市场的具体运行中,人人遵守目前的游戏规则;而在市场的建设和改革中,所有股市的交易者可以积极努力(包括选择退出市场),建言献策以求有更完善制度和更好的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合格的股市交易者自动遵守现有的规则,政府也有能力保障人人都遵守现有的规则,这是一个市场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论市场是熊是牛)。否则,一个市场既无人遵守现制度现政策,还要求政府改变现制度和现政策——即使改变了,到那时谁能够保证都遵守呢?没有这样的遵守和保证,无序的市场即使牛气冲天,又怎么谈这是一个好市场?

  第五篇:怎么看2000点破后的反弹

  9月26日在一片救市的呼吁之下,A股不为所动,沪指于当日最后5分钟的交易里,曾一度跌破市场心理看得很重要的2000点。但A股次日就出现了反弹,且在月末最后的两个交易日里以涨幅超过3%收盘。国庆长假之后的最初的几个交易日里,A股基本延续了反弹,虽然表现不是那么强劲,但截止到上周末A股市场总算是难得在上涨的。

  对2000点暂时破了之后、次日又大涨情况,有大把人分析,这是政府可以控制的主力机构(比如政府控制的汇金在二级市场增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救市的结果,并引用成语“不破不立”来形容政府有可能直接动用资金救市。但这理由并不充分,也经不起推敲,实际情况未必如此。

  比如汇金增持四大银行股,这是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实施的举措。2011年10月10日四大国有银行就分别发布公告称,汇金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买入方式增持了四大银行的股份,并拟在首次增持之日起12个月内,以自身名义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股份。这份增持计划到2012年10月9日就已实施完毕。这一持续一年的计划并未对A股造成有实质性影响的利好,并未阻止A股去年至今的跌跌不休的行情。大盘如此,具体看股票也是如此,业绩突出的四大银行其股价也随着大盘的下降而下降,而没有表现出政府购买就一定上涨的必然。此刻汇金继续增持的意义和实际影响不可能太大而超过去年,尽管公告同时宣布汇金还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自本次增持之日起算)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四大银行的股份。

  道理简单。首先,汇金实际增持的数量相当有限,对A股目前市场之大已微不足道;其次,汇金增持的空间也有限;四大行大部分股票都在汇金和它的东家财政部手里(基本都超过70%,为绝对控制人),再买下去还不如直接宣布私有化算了。

  可以说这只是汇金代表政府的一个姿态,对市场实际交易有所作用而言,最多是一种判断四大银行估值的姿态,这种姿态和郭树清主席上任时推荐蓝筹股,认为蓝筹股投资价值显现的理由基本一致。但以汇金估值的判断为基础,认为市场的趋势就此改变,乃至反转却要谨慎。因为2000点破后的反弹,截止到上周末(除去长假)才完成8个交易日,实难总结为A股的趋势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而就此刻的估值判断,在市场上,不特是汇金作为四大银行的大股东认为四大银行的价值低估而增持,许多其它行业的资本,尤其实体产业的资本也在增持。相关数据显示,9月份以来,已有89家公司发布公告宣称公司的重要股东在增持,增持参考市值达到23.95亿元。仅上周五就有南方航空(微博)国投电力两家大的蓝筹股公布了大股东一年的增持计划,上周二还有长江电力中煤能源两家不小的上市公司。而且与汇金每家银行只动用不到千万级的金额增持,产业资本增持股票的金额却多达亿级,比如中国建筑大股东动用7.43亿元增持,中国医药动用2.52亿元增持。甚至民企控制的东百集团和地方政府控制的汉商集团都分别动用了1.37亿元和1.54亿元的资金来增持。

  由此可见,汇金的增持计划在市场上实在不算大手笔,连基本的估值判断的象征意义都不充分具备,更谈不上是实质性的救市举措。充其量在诸多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中的一个小行为,是判断市场未来的充满分歧时刻一种试探性作为,这样的举措谨慎有余,决断不足,尤其是和那些体量远小于四大行的上市公司(比如上述东百集团)相比,不仅对大盘毫无作用,即使对自己的股价也不会有影响,的确是因为汇金增持的太少了。

  所以现在没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的不破不立的救市,目前发生的所有的增持行为(包括汇金),都是每家公司各自的判断,是A股市场众多交易里一次普通交易。之所以汇金微不足道的增持会被市场拿来做政府救市的分析,只是因为它的位置高(代表财政资金),体量大。但在市场波动之中,位置高、体量大不是判断未来股市趋势的充分必要条件,没有实例、逻辑、理论和经验证明像汇金这样的公司在判断和预测股市波动,尤其是未来趋势方面就高人一筹,会百发百中。

  笔者关于A股救市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曾经强调,所有关于救市的主张都是愚蠢和自大的。因为它暗含了两个不可能的前提,一是有人能够控制市场的趋势;二是有天使一样的人物会来救市,而以市场之大、价格波动之复杂显然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既无可以控制市场趋势的人,也没有这样的天使在人间。若是分析市场波动建立在有人救市的观点上,我们是看不懂、也无法正确接受目前的反弹,更无法面对未来有可能的牛市和局部出现的牛股的。

  比如10月12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曾经有连续两日的传媒文化股的大幅度上涨,但也就涨了两天,随即偃旗息鼓了。那样的个股的盘面上涨,我们能完全归结为因为文学奖消息的刺激吗?即使可以考虑这样的因素,我们能把这样的上涨,看成是瑞典皇家文学院企图以颁奖给中国作家为手段,从而用拉动文化股的方式来拯救A股市场吗? 显然不可能。

  股票波动是复杂的,人类尚未真正掌握它的成因和规律。因此之故,如何看待2000点破后的A股反弹,对我们来说,尤其对普通投资人来说,应该成为A股救市梦想及其谬论的破产的时刻。要清楚的意识到对于股市波动的认知,人类最理性的看法就是涨多了可能会跌,但跌多了就会上涨。知道这点,就不会去想谁来救市了。

  编后语: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更感谢大家对中国股市的热爱,因为有你有我,相信我们的市场会越来越好!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我国海军与海监渔政今日在东海演习维权
  • 体育7:30播活塞-热火 科比退役后湖人或追LBJ
  • 娱乐台湾电视台播出淫魔富少不雅照遭处罚
  • 财经三一集团状告奥巴马追讨2000万美元
  • 科技谷歌提前泄露三季度财报股价暴跌9%
  • 博客李娜童年的委屈 详解日本式过马路(图)
  • 读书抗日老兵回忆:如何处理日军女战俘
  • 教育清华学霸姐妹花走红 不愿成公众人物(图)
  • 育儿1名婴儿有3位父母 96岁老汉再生子(图)
  • 健康宫颈癌和性生活有关吗 五招轻松瘦腰
  • 女性巴黎时装周十大最美秀场 最潮老头秀时尚
  • 尚品享满目秋色的童话豪宅 特别版车型盘点
  • 星座测试你熟女吗 漫画:12星座御姐控
  • 收藏民国富豪修车需金条 佛像被善人偷刷金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