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妙文 > 正文
 

国泰君安分析师的挑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 14:50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薪酬低,是券商分析师大量流失的“命门”,让所长们挠头。不过,李迅雷却与其他所长不一样,表示希望自己的研究所人员多流动流动

  作者:本刊记者 李明瑜/文

  进入中国证券研究领域,李迅雷和他领导的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你就无法绕过。他
和他的团队光环很多,如果硬碰硬——基金佣金排名,这是考核所长们最硬的指标——他们也很硬气,2005年上半年,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基金佣金收入达2300多万元,比第二名多了近500万。

  一位分析师到上市公司调研,有时会有20到30多个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或研究人员跟随前往,这叫不叫 “大牌”?国泰君安研究所就有不少这样的分析师。

  但是,李迅雷淡然:“尽管我们连续两年被基金经理评为最佳研究团队,但在任何公开场合,我都没有自我评价最佳,哪里是最佳?如果是最佳,为什么拿不到行业内最佳的薪水?”

  是老大,势必得接受挑战。中信

证券、国信证券、光大证券,都是后起的挑战者。

  笔杆子,是不少人对李迅雷的印象。就在眼下,这杆笔如何继续着墨,需要接受一系列的挑战与考验:同业竞争加剧、分析师薪酬不具备竞争力、内部激励机制尚待重建……

  希望流动

  薪酬低,是卖方分析师大量流失的“命门”,让所长们挠头。不过,李迅雷却与其他所长不一样,表示希望自己的研究所多流动流动。

  “30万到50万年薪还拉不走我的核心分析师,尽管我这没有这个数。”这,至少听上去,有点傲气。

  “去年,排在一家证券研究所挖人名单上的,有我们近10位骨干的名字,结果,只走了两个。”李迅雷说,“当时他们开出的价格就是年薪30万-50万元。”

  更多的人选择了留下。“别人开出的薪水有吸引力吗?有一点,但我们的研究员还不至于就此离开,因为他们觉得找到一个年薪30万-50万的位置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

  “要看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我的原因,我需要检讨,如果不是,我检讨也没用。”李迅雷分析道,“在公司或研究所遇到困难之际,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留下来。如今,公司不仅拥有创新试点券商的资格,而且还获得汇金公司的注资,前景理应看好。”

  自2003年年末,中国证券市场确立“价值投资”理念以来,分析师的市场价格迅速攀升。中金公司已出现年薪近百万的王牌分析师,垒出极高门槛,令本土券商望尘莫及。去年,锐意进取的国信证券也打出年薪30万-50万的招聘广告,震动业内。

  国泰君安的分析师为什么走得少?

  “50万,能是分析师们每年稳定的现金流吗?如果不是,还不如继续修炼。我经常对我们的分析师说,国泰君安的这个平台很值钱,能带来个人价值的提升。因为50万不走,不代表100万不走。”李迅雷说,“50万还不够刺激,可以拉走一些新人,但对于经历过研究所的震荡和辉煌历程的老研究员而言,估计拉不动。我们的研究团队还是有一定凝聚力的。”

  核心分析师流失后,造成研究水平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国信证券高薪招聘分析师后,业绩飙升,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如果国泰君安不迅速提升其分析师薪酬水平,李迅雷还能一直傲气下去吗?“我们当然要跟随市场价格进行调整薪资,不能相差太远。”

  不过,对比同行,李迅雷自认为人员流失少于其他券商研究所。“我反而希望人员多流动流动,我们这平均年龄偏大,学习能力下降,只要是正常的新陈代谢,研究方法更能与国际接轨,对工作有好处。”

  李迅雷甚至还谈到了人员流动的另一个好处,那就是不少国泰君安分析师流动到基金公司后,“很多机会都是他们带给我们的,这是好事。”

  “枪口”朝外

  国泰君安是国内基金经理的黄埔军校,这些让李迅雷欣慰的人脉关系,成就了国泰君安公司的业绩。不过,针对最佳分析师排名,这个优势却颇受同行微词,“基金经理都是他们那出去的,评选最佳分析师,不选他们选谁?”

  2004年8月,国内有媒体推出2004最佳分析师排名,国泰君安夺取了29席中的16席,研究所也被评为最佳研究团队。这个评比,由126名基金经理投票选出。排名在新浪网刊登后,有网友跟帖尖酸评价:“一群傻子评出一帮骗子。”

  “傻子”,指基金经理,“骗子”,指分析师。很难想象李迅雷会重视这种网上评价,但他真的就此进行反思,并做出五点概念澄清:

  第一,最佳分析师并非杂志评选,而由126名基金经理评选,能在市场上一言九鼎,国泰君安分析师的价值显见;第二,我们不是学者也不是专家,而是投资银行业务的一环——卖方分析师;第三,分析师即便被认为是“骗子”,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日益得到认同;第四,研究所是公司业务链上的一环,所谓研究所“主要在从事对外服务工作”一说,是对大投行业务缺乏理解;第五,我们未必最优秀,但我们肯定最具影响力的——优秀只是评语,影响力却是一种价值。

  文章写于2004年8月,并非正式论文,也不长,李迅雷将其登载到内部论坛后,旋即被人转载到外部论坛,并在业内广为传播。

  这篇文章,包含着李迅雷出任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7年来,对证券研究的理解,包括对如何处理内外关系的理解。

  2000年后,李迅雷坚持“枪口”朝外,把研究所的工作重心移向机构客户服务,迄今,70%-80%的研究服务为基金等机构客户展开。随着机构客户的超速发展,国泰君安公司从其成长中分享到好处,佣金收入和市场排名一直攀升。自2002年起,国泰君安就一直保持冠军地位。

  “与过去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参与公司零售客户的琐碎服务相比,我们服务于机构客户显然为公司创造了更大的价值。”李迅雷说,“我相信,这些客户除了目前只接受我们的研究服务外,肯定还有别的需求,这就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因此,研究所除了给公司创造直接价值外,还创造间接的业务机会,同时,还给公司带来无形资产的增值。”

  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在考核研究所所长时,引入了基金分仓量的硬指标,海通证券如此,中信证券也如此。但是,国泰君安还没有这么做。

  “可能也会这么做,但目前还没有。”李迅雷说,“现在,公司对我的考核主要由各个部门对我打分,比较软,没有硬指标,我也感到很轻松。但我们非常希望公司对我们进行硬考核,我们开发的客户量很大,基金分仓量大大超过第二名,硬考核对我们更有利。”

  “但这没有影响我们分析师的工作积极性。研究员比较理解,但他们本身通过对机构客户的服务,也提高了他们自身的能力、品牌。品牌是值钱的,没有利,至少有名。”

  嘻笑真言

  分析师是什么人?他的研究能带来什么?

  李迅雷的看法是,研究不能创造价值,仅能发现价值,发现套利机会,并加速价值的实现过程。没有分析师出具增持报告,

股票也会涨,而有这个报告,会加速上涨过程。

  “研究创造不了价值,但肯定能创造佣金。我们卖方分析师,也犯很多错误,这些错误诱使投资者产生交易,导致他们产生交易佣金,是‘噪音制造者’。我们一篇报告,说这个公司怎么样了,然后,第二篇报告说,这个公司有变化了,从增持降级为持有,最后,又有一篇报告,说要减持。后来再看看,这个公司又好了!那你写那么多报告干吗呢?不就是为了让客户交易嘛?不就是让它交易,产生佣金嘛?所以,我说,研究产生佣金。”李迅雷的话直率得惊人!

  这就是李迅雷的个性:“我不喜欢说假话,讲假话干吗?这个市场上的人都很聪明,大家水平如何,彼此都很清楚。我的研究团队连续两年都被评为最佳研究团队,现在又在评,但是,无论在哪个公众场合,我都没有评价说,我们是最佳的,哪里可能最佳?你看人家中金的分析师拿什么薪水?我们拿什么薪水?如果是最佳的,为什么你的薪水那么低?有些东西可以评出来,有些东西却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研究人员从业时间长,经验丰富,客户人脉关系顺畅,市场影响力较大,这是对手们短期内很难达到的。所以我们的价值体现在我们的服务平台上,再优秀的分析师,不能借助良好的平台,也很难被基金经理赏识。基金经理一般只看三到六家券商的研究报告,比如中金、申万和我们,而向基金发送研究报告的券商则有40多家,这就意味着,80%的分析师报告都将成为垃圾:不管你如何优秀、你的报告如何出彩。”

  “肯定有些不知名券商的分析师,拿着我们最佳分析师的报告和他的报告做比较,说我们的报告如何不行,他的报告如何好——这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为此我们已经把加强培训提高研究报告水平当成内部考核任务。”

  “我认为国内众多券商都处于同一水平,没有谁特别高,我们现在的竞争对手很多,申银万国、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光大证券都是竞争者。”

  无为而治

  李迅雷是证券业“老人”。1989年起,接触证券市场;1993年加入中经开,亲历国债期货成败的全过程;1996年加入君安证券,又经历君安兴衰始末。1999年国泰、君安合并后,李迅雷出任研究所所长至今。

  “看了很多,又与国外大行有很充分的交流,我反而修正了自己早前悲观的观点。”李迅雷说,“国际大行的竞争可怕吗?可怕,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毫无竞争力。我跟国外大行交流后,感觉我们的分析师,对中国企业的把握能力要比他们强。外行进入中国固然可以招聘中国人,但他们有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

  李迅雷认为外行的介入力度将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中国

资本市场的政府管制程度,一是对新兴市场公司治理水平的顾忌程度。

  “很早的时候,我也很悲观,但中国的金融管制还是很严厉的,这就能给中国券商一定的喘息机会。让中国券商纯粹搞二流业务,中国金融管理者能容忍吗?QFII一天到晚就想进来,可就是不让他们全进来。60亿美元的额度早就承诺了,这就是政府在调节这个阀门。”

  “老外都是全球投资,根本没把中国放在全球资产配置主要份额中。新兴市场的公司治理情况,海外投资人是有顾忌的。当然中国内地市场的确很有吸引力,但门开得太小了,所以不用太担心。”

  发展中调整,是铁律。李迅雷要求分析师“研究上学中金;服务上学申万。”李迅雷最担忧的,不是研究问题,而是证券公司风险控制问题,否则研究即便搞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事实上,李迅雷认为研究与公司实力密不可分。“真正研究好的,需要公司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你的竞争力不行,研究难以支撑。所以,目前看,没有哪几家研究机构能独霸市场。现在,中金的优势大家已经看明白,而未来,中信、国信都会很有竞争力。尤其像中信证券,作为上市公司,透明度在提高,经营规范,他们的潜力很大。”

  李迅雷10年的研究生涯,其实是10年研究管理生涯。1996年加入君安证券研究所,李迅雷单纯做研究工作只干了一年,因多篇研究报告受到公司内外的好评,迅速被提升为所长助理,此后一直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一群同事聚会时,最眉飞色舞的一定是分析师,而最静默的,通常是李迅雷。李迅雷“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贯穿始末,并为最难管理的知识密集部门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李迅雷有遗憾吗?

  “我只是非常遗憾我身处中国证券市场的初创期,也许在我的职业生涯里,看不到中国证券市场成为成熟市场的那一天。10年前,当某交易所为它的日交易量超过香港而意气风发的时候,我非常系统地对中外证券市场做了比较,并预言中国证券市场要成为成熟市场至少需要30年时间。如今,10年已经过去,虽然进步很大,但直接融资占间接融资的比例10年来甚至还下降了。就如券商的研究部门难以超越券商母体的竞争能力而独善其身一样,上市公司的总体治理水平与国家治理水平相关,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与金融市场及金融体制的健全程度也密不可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