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妙文 > 谁来拯救中国股市 > 正文
 

券商靠什么吃饭 痛苦的转型-拯救股市(109)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21:29 新浪财经

  回首券商1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市场的发展,中国券商的家底逐步厚实,尤其是近年来,在增资扩股等政策的扶持下,券商实力日渐增强。截至2001年,证券公司整体实力比1999年大幅提高,资产总额达到5753亿元,较上一年翻了一番;利润总额达到241亿元,翻了两番;净资本总额比1999年的24.6亿元增加了近10倍,达到236.4亿元。

  然而,这一历程,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券商粗放式经营思路和对行情过度依赖的盈
利模式。

  从各家券商开展的业务来看,均高度集中在经纪、投行、自营三个领域内,业务的高度趋同性,使券商将争抢市场份额作为首要目标,通过追加投入,单一扩大经营规模,甚至不惜以牺牲短期利润为代价占领市场。其结果,券商始终无法摆脱低水平恶性竞争的怪圈,成本逐年上升,加剧了整个行业的利润日趋平均化。即便是在券商收入减少的状况下,大量用于有形网点建设的固定资产投入、佣金折让和人力资本的上升仍使券商的成本节节攀升。

  从利润来源上看,各家券商无外乎这个模式———约60%至70%左右的利润来自于经纪业务,股票承销业务和自营、资产管理业务则基本上占据余下30%至40%的份额。这种过度依赖行情的盈利模式,几乎是将券商的生存之路维系在股市的系统风险之上,行情一旦下跌,券业的整体经营状况立刻面临严重打击,没有回旋的余地。

  同时,券商新业务拓展乏力。近年来几乎各家券商均将资产委托管理业务作为业务创新的重点。尽管券商开展这项业务的初衷是为了拓展新的利润来源,降低对佣金收入的依赖,但由于这项业务是在欠缺市场规范的基础上仓促上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下,券商不得不承诺保底收益,资产管理大多成了变相的自营,反而更加剧了券商对股市涨跌的依赖,在股市持续下跌的市场状况下,非但没有成为盈利的来源,反而造成一些券商巨额帐面亏损。

  而资产委托管理业务之所以陷入困境,券商薄弱的风险控制难咎其责。一些券商为了放大资产委托管理规模,高比超出注册资本金,有的甚至在财务制度上,未采取风险计提准备等。券商在资产委托业务管理方式上又十分落后,接受委托资产的部门众多,无法及时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和风险动态跟踪等等。

  目前,券商内部管理体制十分薄弱,绝大部分证券公司在技术上还仅仅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许多证券公司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工具,不少问题往往只能在事后察觉。券商虽集中了大量的经营型人才,便唯独缺乏风险管理型人才。而此时,海外著名的投资银行不仅具备了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采取了高度计量化、计算机化的管理技术。

  长期以来,寻求长远发展和追逐短期利益一直是券商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尽管前些年券商已为国债期货事件以及其后的国债回购事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前车之鉴并未为后来者吸取,在面对利润、市场占有率和风险的选择时,券商往往还选择以牺牲后者为代价。其实,除了资产委托管理外,券商在新股承销、经纪业务同样存在风险。尽管有的券商成立内控小组,但在争抢承销项目时,不仅争相打起了价格战,还迎合上市公司口味,采取变通手段在二级市场上拉高股价,甚至不惜参与造假。市场好时侥幸过关,市场强差人意时,种种问题均暴露了出来。

  过去我国券商大多凭借国内的相对垄断优势,独揽国内一级市场的承销、二级市场经纪业务,虽然较少涉及企业投资咨询、收购与兼并、投资理财等业务,但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

  然而当前券商的垄断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先是信达等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先后获得证券承销业务。而后,新基金被允许经营委托资产管理业务。与此同时IT业、银行业正在对经纪业务虎视眈眈。

  券商赖以生存的市场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大举入市,改变了市场的交易节奏,自1999年以来,市场换手率呈逐年下降态势。

  此外,就连券商本身的经营状况也在发生转变,由于竞争激烈,近年来券业的各项业务的利润,尤其是经纪业务的利润率呈走低态势,微利时代的特征逐步开始显现。券商传统经营思路造成的高投入低产出的弊端也已经显露出来,市场的大幅下跌,使问题暴露得更迅速,更彻底。

  于是,一些券商开始痛下决心,着手进行资源重新整合,开始艰难而痛苦的转型,改变靠行情吃饭的被动局面。

  但是,转型之路并非轻而易举,就以眼下市场来看,券商在转轨的过程中,将不仅要陷于内部体制、管理方式的全面整合,同时,还将面对外部业务举步维艰的困境。

  也就是说,在反思券商经营之路时,另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作为一行业,券商本身无法超越整个市场的制度环境,制度的缺陷的铬印同样深深地印刻在券商的身上。

  长期以来,新股发行额度控制,曾使上市指标大量掌握在地方政府和企业手中,券商不得不顺应企业的“口味”提供“服务”。而今,这种状况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据粗略统计,至今仍有80%的企业再融资时变更原来的主承销商。企业与券商的长期关系从何维护?

  在一个质量不高的制度环境中,高质量的证券专业队伍和高质量的证券公司的运作成本非常高。中国证券市场目前陷入低水平的恶性循环,恰恰是因为市场运作质量太差,对专业需求水平非常低,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证券公司的运作素质长期无法提高,券商的资本和人才的优势无从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一家注册资本在30亿的券商,与一家10亿资本的券商没有明显的差别。这就使得券商时常在考虑如何转型的同时,又不得不质疑这个市场能给予他们的空间有多大?

  转型是痛苦的,且不说券商长期经营的惯性、内部的人事、组织整合的难度,外部的压力也非同一般。券商只是做内部调整,仍无法摆脱市场现实束缚。比如虽然额度已取消,但在一些地区,上市资源仍掌控在当地政府手中,这使券商内部机构改革时,不得不考虑保留原有按区域划分的制度。

  现实环境使券商陷入了不仅缺乏业务创新,更缺乏管理创新的困顿之中。券商转型是必然,但是这一转型却与市场的发展相辅相承。当人们羡慕欧美券商雄厚实力的同时,不能忽略其背后强大的市场基础和完善的市场制度。中国券商走出困境,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还需要整个大环境的逐步改善。

  (注:本文为蔡慎坤先生授权新浪网独家发布,严禁转载!)

  谁来拯救中国股市(连载专题)

  [上一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