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04日 23:13 综合 

  来源:微信公众号 万科周刊

  万周按:万科股权之变,各种观点满天飞,看热闹的不怕乱子大。身处风暴眼,万科周刊推出这个日志系列,记录下大风大浪和点点滴滴。面对中国商业史上这一划时代事件,我们坚信:事件还在不断展开,必然与偶然之力互相拉扯,如果说哪篇文章号称让你“一文看懂”,那肯定是骗人的。待尘埃落定,翻起这些日志,也许会发现“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当你还沉在跨年夜的宿醉,我们已奔跑在路上,奔跑在深圳东海岸的阳光里,新年首场马拉松赛,就在大鹏。

  小长假过后,膝关节依然微微酸痛,那是锻炼后的成长,阳光驱散了城市上空的灰霾,迎来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

  坐在办公位上,胡思乱想新的一年。

  媒体人说,2016,会有一种感动让脑残粉泪流满面。但作为一名段子手,要想感动脑残,必先自残,多么无奈的事实。还好有专家发明了“同情之理解”这个词儿,让我们的工作有了意义。

  诗人说,低调是低调者的通行证。然而苔藓习惯了黑暗与潮湿,如何去迎接公众期待的阳光。晨光中,那落在过去的长长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起,飘忽不定。你在追赶残余的阴影,我在追赶初生的太阳。

  经济学家说,蜜蜂的寓言告诉我们,恶与恶的乘积可以是善。但我们相信,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如果戴着面具,还是不要轻易取下,哪怕它会长在脸上。阳光下,人们终将醒来。他们要知晓影子的去向,不相信一根稻草压着一根稻草可以长久。

  新年第一天,我们跑在春风里;2016工作第一天,我们期待一切浸润在阳光里。

  谨以上文假装新年献词。下面进入万周君读新闻时间。

  今日出版的《财新周刊》社评为“舒立观察”《驭风险而前行》,视角宏观,跳出了具体事件:

  “中国金融业过去十数年避免大风险,均与稳定的巨额的银行存款有关。”文章认为,这一情形在发生变化,银行存款正在并将持续转换为资产管理产品,然而这一“板块运动”目前并未朝向“一个披露充分、监管有效、投资人自负其责的市场”。

  风险有哪些?

  ——通过资产管理产品创新,中国已经出现了大量事实上的次贷产品……但问题在于各种不同风险层次的产品投资者并未分层。

  ——借助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大量次贷产品涌入监管空白地带,绕过合格投资人门槛,融资方的层层杠杆最终加到了普通投资者身上,与其承受风险的能力出现明显错配。

  ——银行存款转换为资产管理产品,最终没有实现风险的多元化,只是将政府对存款的隐性担保转换成了对资产管理产品的隐性担保,区别在于,担保的主体由早年的中央政府一家,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组合:在银行存款转换为资产管理产品的长链条上,银行为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提供隐性担保,而各级政府为银行提供隐性担保。这就是刚性兑付,它顽强存在,使绝大部分风险仍然集中在银行体系,并间接地集中在政府身上。

  文章称,中国金融市场上的跨界产品“所用工具包括资管计划、收益互换、股权质押,名目花样翻新,实质都是‘次级资产+杠杆’。杠杆的一端,是无风险识别能力的银行储户;另一端是高风险的中小企业或银行自有资金放贷有限制的企业;信用风险的传染链条环环相扣,个人投资者实则接了最后一棒。”文章警示,“资管市场上‘一层看一层,谁也看不透’的情形在恶化。”

  这种乱象原因在哪?

  原因之一是刚性兑付。“当前刚性兑付下的金融市场上道德风险蔓延,不可能为风险正确定价。这种现状与产品创新大爆发和监管能力未能跟上两个因素相叠加,滋生竞相用高收益吸引资金的行为,给庞氏融资创造了太多空间。应当承认,刚性兑付不破,金融风险就是地上悬河,越壅越高,后果不堪设想,必须及早应对。”

  文章呼吁:“当断则断,不能再拖了”。

  任志强[微博]也终于没忍住“专门挑事的潘石屹[微博]”,连发8条微博,评论“万宝之争”。厘清概念、介绍知识、制度和历史、猜测各方想法后,任志强终于点题:“资本的游戏”。面对数千万参差不齐的受众,优先做好背景知识的普及是一个聪明的传播策略。

  在第七帖中,理想的、应然的状况聊完,任志强说:“很可惜中国并不是一个完整和开放的资本市场……大量的资金并没有真正的为供应侧的实体经济服务,并未因此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未给实体经济带来好处”。此外,“大量非专业的资本用这样方式控制企业,并试图改变企业的文化、形象,则可能带来市场的混乱。”

  任志强在最新的第八帖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两个股东单位,一个经理人团队的三方中,并不缺少智慧,也不缺少办法。为了利益最大化,也不会以谁打败谁的面子而失去理性。更不会为此而宁愿损失企业、股东的利益。”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