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达新材上半年巨亏 现实挫败惟求重组

2013年08月08日 18:18  全景网络 

  全景网8月8日讯 宣告要重组,停牌两个多月的宏达新材中期业绩亏损1.7个亿,它曾经大举进入有机硅单体业,但随即遭遇产能严重过剩,现在要退出,其他传统业务又乏善可陈,看起来重组是其唯一出路,但目前重组去向依然成谜。

  中期巨亏1.7亿 欲退出有机硅单体业

  宏达新材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3.8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值得注意的是,其净利更亏损高达1.7亿元。

  在中报中,公司解释亏损主要是全资子公司江苏利洪硅材料公司去年11月遭遇火灾,在今年1月至5月上旬处理副产品及单体,费用大,产出低,今年上半年利洪公司净亏1.39亿元。而这其中,固定资产减值就达8375万元。

  资料显示,利洪公司主要负责有机硅单体业务,这曾经是宏达新材看好并大举进入的领域。2013年中报显示,公司在利洪公司上的期末实际投资额达6.09亿元,占全部子公司总投资额的41.87%。

  而早在2008年,宏达新材IPO募投项目之一就是4.5万吨/年有机硅单体项目,招股说明书中,该项目总投资额是4亿元。2010年,其又定增募资6.72亿元用以扩建这个项目,变为7万吨/年。今年1 月,公司将这个项目的实施主体变更为利洪公司。

  看起来公司一开始对有机硅单体业很是看好,但随后即遭遇种种挫败。“现在有机硅单体业一直处在低迷中,产能严重过剩。”某券商化工行业分析师指出。

  宏达新材董秘邓台平不愿回应在有机硅单体业上的具体亏损额。但在中报中,宏达新材明确表示,打算把利洪公司处理掉,退出有机硅单体业,之前7万吨/年有机硅单体项目也宣告暂停。

  “现在有机硅单体业行业竞争太激烈,所以现在我们就出于战略考虑,把有机硅单体业务出售给新安股份。”邓台平在接受全景网记者采访时称。

  市场猜测转让利洪公司或成利润调节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利洪公司亏损是宏达新材中报亏损的最主要原因。自今年6月份以来,宏达新材就因公告拟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处于长期停牌阶段。有市场人士揣测,资产重组前业绩难看,重组后,转让的相关股权收益计入报表,将可能迅速让上市公司业绩变得漂亮。对于这种揣测,宏达新材董秘进行了否认,“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就是按照实际计算。”

  对于利洪公司的可能卖价,邓台平只回应,评估仍处于中介机构审计和评估阶段,“价格不好说”。宏达新材2013年半年报对利洪公司净资产的评估价显示为4.70亿元,“评估就是按照会计准则来做,标准是很严格的”,邓台平说,出售利洪公司的收益也会“按照会计准则计入报表中”。

  宏达新材公司方面同时表示,利洪公司的转让无法预计股权转让盈亏。

  资产重组传闻变身医药业 公司称仍看重高温胶业务

  目前来看,公司已经明确要退出有机硅单体业,资产重组方向如何令市场关注。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宏达新材的重组方可能是市场传言的四川科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官方资料显示,四川科创控股主涉健康业和金融及不动产业,旗下有主营中药材种植、药品及健康产品生产、销售,金融与担保、地产与酒店经营等260家独资公司及控股(参股)公司。重组后,宏达新材将可能变身为医药类上市公司。

  董秘邓台平对此传言不作回应,只对记者表示,公司传统的高温胶业务目前还是看重的,此部分业务仍运转正常。“我们在上市之前就是做这一块(硅橡胶)的,这本来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能面对和应对风险”。不过邓台平拒绝透露重组后是否仍会保留此业务。

  中报显示,公司营收的最大头混炼胶业务,即高温胶的下游,上半年营收近3亿元,营业利润只有1200万元,毛利率不过4%。行业分析师称,虽然目前涉及高温胶业务的上市公司少,如果宏达新材继续保留高温胶业务,其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并不小。“上市公司里很少有做高温胶,但是也有很多小企业,这也是一个竞争很残酷的行业。”

  在中报中,宏达新材预计今年1-9月份继续亏损,亏损额2至2.2亿元,公司预计不晚于9月17日复牌并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全景网/张洁瑶)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最高法院通报上海法官夜总会违纪违法案
  • 体育律师举报卡马乔及团队偷漏税 求严惩足协
  • 娱乐梦鸽:原告主动为李天一等手淫促成性交易
  • 财经法国医药巨头内部人自曝行贿500中国医生
  • 科技组图:盘点20大被时代抛弃的手机品牌
  • 博客王石:万科“不拿地王”原则未改变
  • 读书转折:蒋介石为何不敢再喊"反攻大陆"
  • 教育养个孩子多少钱:北京276万是个“传说”
  • 张卫星:全民对赌李克强总理
  • 水皮:在商言商的空间小吗
  • 陶冬:计划生育解禁在即
  • 谢作诗:大师流行是社会不公的表现
  • 王石: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 易鹏:中国地方眼中的城镇化
  • 沈建光:应告别稳健的货币政策
  • 姜汝祥:民营企业为什么要关心宪政
  • 何亚福:精神分裂的计划生育
  • 黄鸣:职场如情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