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放开考验传统模式:半数上市银行公司贷款占比逾七成

2013年07月28日 23:33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记者 汤巾

  “开弓没有回头箭”,利率市场化又迈出重要一步。

  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即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另外,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央行发布的答记者问中提到,“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优化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立健全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逐步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不过,市场的反应波澜不惊。7月22日银行股走势平稳,23日则大幅反弹。分析人士认为此政策短期对银行影响不大,但长期来看,银行利差依然面临下行压力。

  9银行公司贷占比逾七成

  目前的贷款基准利率是6%,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限为4.2%,但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均在此下限上方。

  《投资者报》对上市银行2012年年报进行了统计,从已披露的公司贷款平均收益率来看,民生银行宁波银行最高,均为7.47%;招商银行最低,为6.41%;其余均在6.5%~7%之间。

  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目的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公司贷款规模比重较大的银行将受到一定考验。

  据去年年报数据,半数上市银行公司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超过70%,三家超过80%,分别为南京银行(84.36%)、华夏银行(84.34%)、北京银行(81.89%),其后依次是交通银行(79.59%)、浦发银行(76.41%)、中信银行(75.37%)、兴业银行(74.21%)、工商银行(71.93%)、宁波银行(71.21%)。最低的是招商银行,为60.53%。

  而公司贷款利息收入占利息总收入比例较大的银行,可能会受到更加直接的冲击。这一比例超过50%的有7家银行,最高的是交通银行(58.37%),其次是中信银行(56.62%)、华夏银行(54.5%)。最低的是兴业银行(34.9%)。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将考验银行业务的创新能力,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将成为一个考察标准。从去年情况看,上市银行中,宁波银行(9.49%)、北京银行(9.61%)、南京银行(10.15%)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较低。比例最高的三家为建设银行(20.29%)、民生银行(19.9%)、工商银行(19.75%)。

  长期利差面临下行压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表示,放开贷款限制在短期内不会导致金融机构下调贷款利率。目前存款利率上限并未放开,这意味着对于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依然未构成挑战。

  因此从短期看,贷款利率放开对银行股业绩影响不大。据中信建投证券测算,贷款利率下限完全取消象征意义更大,其只对全年的业绩构成1%的负面冲击,且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信贷需求,恢复经济增长。其预测2013年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12%,全年内银行业绩增速各个季度保持稳定且均稳定在12%~13%之间,维持行业“增持”评级,重点推荐招商、浦发、平安和民生银行。

  西南证券也认为预期影响大于实际基本面的影响。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还有诸多阻挠。政策对于商业银行的实际影响还是基于贷款端利率会针对某些优质客户降低;商业银行试图通过委贷的方式寻求更高的融资成本项目。其推荐中间业务占比较大,且管理较优的民生、招商银行。

  但不可否认,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和盈利模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上,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依靠存贷息差模式实现盈利。而贷款利率放开,将大大提高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议价能力。虽然按照当前资金紧张的情况,整体贷款利率难降,但长期银行利差面临着下行的压力。

  从中长期看,中银国际认为,贷款利率放开和金融脱媒必然影响到银行的收益能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预期将继续压制银行股的估值,经济下行下的资产质量忧虑无法解除。银行股虽受中期业绩支持可能有反弹,但空间有限,中长期风险尚未完全释放。■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朝鲜举行大阅兵纪念停战60周年
  • 体育世锦赛孙杨400自夺冠 东亚杯-国足获亚军
  • 娱乐李天一涉轮奸案新版内幕多处细节获核实
  • 财经四川被查美女商人6年时间登上富豪榜
  • 科技三星量产全球速度最快嵌入式存储芯片
  • 博客罗援少将:抗美援朝打出国威军威
  • 读书林彪叛逃牵连的高级将领们(图)
  • 教育一中学招8000复读生 学生称其地狱(图)
  • 唐任伍:举国创新体制之忧
  • 周彦武:中国出生率远低于日本
  • 章玉贵:地方中央非合作性博弈待消解
  • 张化桥:为什么中国股票表现极差
  • 陶冬:联储人选起争拗 央行谋脱钩
  • 苏培科:克强经济学是有底限的转型
  • 刘纪鹏:对证监会的几句牢骚
  • 冉学东:钱荒或再来
  • 谢百三:证券市场最不成功的一次救市
  • 李光斗:可口可乐如何打开中国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