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7日、29日,新快报《赚钱》刊发《中联重科再遭举报财务造假记者暗访证实华中大区涉嫌虚假销售》、《澄清?中联重科印证举报材料属实核实?大客户销售数据与年报矛盾》等文。近日,中联重科再度公告,回应本报上述报道,并解释其去年营销、财务数据及异常高企的退货现象。公告中,中联称本报此前掌握的举报材料并不是财务数据,但“部分”与其基层业务信息相符。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尽管公告辩称营销业务系统、财务系统为两个不同概念,但公司亦承认营销业务系统数据为财务系统中会计核算基础数据的来源之一。那被证实的一线销售造假的动机何在?两套系统数据为何打架?华中区域三大户所代理的终端客户到底是谁?同时公告对去年坏账准备计提数据的描述,亦与其年报数据存在差异。我们期待中联重科未来继续澄清。
1 销售涉假动机何在?
此则公告系中联5月29日澄清公告后,进一步对新快报5月27日、29日质疑其华中地区去年涉嫌销售造假进行解释,但此次出现的一个最新解释是,公司引入了“营销业务系统数据、财务系统数据”两个概念:称“销售订单”与“退货订单”属营销业务系统数据,“销售收入”和“销售退回”属财务系统的会计数据,“两者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
但对新快报以及此前其他媒体实地暗访的多个案例证实中联一线销售存造假嫌疑这一事实,公司并未澄清。新快报记者注意到,年初国内就有媒体报道,称获得中联与位于华东区的南京恒晟混凝土有限公司的三份销售合同,南京恒晟一高管证实,其与中联曾在一日之内签订金额达数千万元的合同,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大幅“缩水”,且多项关键内容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该报道直接曝光的《产品买卖合同》,显示中联和南京恒晟在2012年10月25日签约,包括4台泵车、1台车载泵及11辆搅拌车,总金额达2380万元。南京恒晟一位高层对前去暗访的该报记者提供了销售发票,表示确实签订了上述合同,但实际上“只接了(中联重科)5辆搅拌车”。新快报记者几经辗转联系到上述报道的记者,其表示“报道都是客观、真实的,我们都有证据。”
在这些事实面前,既然公司特意给出新解释,营销业务数据不等同于财务数据,且称财务数据不存在造假。那么,面对公司同时又承认的“两者相互联系”,试问:媒体实地调查发现的一线销售所涉的造假行为,其动机又何在?
2 两套系统数据净额为何相差近3亿?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SAP系统是大企业通常采用的数据统计系统,按常理,中联提及的营销业务系统数据、财务系统数据在SAP系统中关联度非常高,营销业务系统的数据生成为财务数据只需要“人为点一个按钮”便可自动生成,且两个数据应非常接近。换言之,如果营销业务系统数据出现变化,而财务系统却无反应,就非常不合常理了。
但中联公告称,去年华中区域(指湖南、湖北、江西)营销业务系统中,实现销售订单、退货订单分别为60.88亿元、13.64亿元,但计入财务系统的销售收入、销售退回分别为52.10亿元、2.11亿元,两组数据分别相差8.78亿元、11.53亿元。这仅是华中地区,若放之全国,这一差异理应更大。难道说,中联营销业务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垃圾数据?
更为重要的是,按其披露的营销业务系统数据计算,去年华中区域实现的销售净额应为47.24亿元,但若按财务系统数据,则同期净额为49.99亿元,两个数据相差达2.75亿元!公告更称,一笔销售交易在营销业务系统中可能形成多笔“销售订单”和“退货订单”。但即便如此,两个系统的净额应保持一致,即无论营销业务系统中存在多笔销售订单、退货订单,一笔销售交易只要真实存在,其最终的交易净额理应在两个系统中保持一致,但披露的数据却仍相差2.75亿元,如何解释?
3 为何湖南祺润退货订单超过1亿元?
华中区三大客户——湖南祺润、武汉翼达、吴平仁,所贡献的实际销售收入与营销业务系统销售订单存在巨大差异,对此,中联依然避而不谈。
与5月29日的公告有别,最新公告进一步披露了三大客户的销售结构,湖南祺润实际上为纯代理商,去年3158.8万元销售收入全部为代理销售;武汉翼达、吴平仁的自用产品销售分别为1.89亿元、1981.56万元,代理销售分别为8604.96万元、2640.17万元。由于武汉翼达、吴平仁自用产品的销售退回为零,即意味着如果有销售退回,则应全部产生于代理销售方面。
然而,对此三大客户的代理销售,无论是销售还是退回,无论在营销业务系统还是财务系统,中联皆避而不谈。
以湖南祺润为例,去年代理销售收入净额仅3158万元,但举报材料的基层业务信息显示,其与中联形成的销售订单超过1.5亿元,超出披露数据的4倍,退货则超过1.39亿元。超乎常理的销售订单规模,同样出现在武汉翼达、吴平仁身上。为何如此异常?
4 14名神秘自然人究竟是谁?
既然湖南祺润、武汉翼达皆存在代理销售,按国内会计准则,这些销售收入理应计入终端客户名下。实际上,记者采访的多位财会专业人士均不曾听说“间接销售”的会计项目,但两份公告中,为什么将“间接销售”的收入也归为三大客户所实现的销售收入?被代理的终端客户究竟是谁?
据举报材料显示,去年11月被湖南祺润退货的泵车中,有38台在11月30日被7名显示为湖北地区的自然人杨健、马肇友、吴善娥、陈经健、金傅英、莫怀亮、肖亮雅接盘,涉资高达1.39亿元。同一天武汉翼达41台退货的泵车中,也有超过30台被“销售”给多位自然人曹小兰、杜磊磊、段静、方丽、马瑛妮、魏丽雅、吴善娥、肖亮雅和湛竹梅等。新快报此前调查中向多位行内人士打听,均表示未听说过这些一天内采购几千万大单的“大户”,这14个在行业中极为陌生的名字,在中联营销业务数据系统中均未留下联系方式和公司名、地址,他们真的是终端客户吗?
5 是否存在人为调账以操纵利润的行为?
据公告,中联去年度营收总额(即销售收入净额)480.71亿元,其中销售退回8.76亿元,占比1.79%、较2011年大幅上升1.24倍。至少财务数据显示了去年退回率环比激增的客观事实。
当中华中区域的销售收入净额49.99亿元,占总额10.4%。但销售退回金额2.11亿元占总额却高达24.09%,该区域的退回率较公司总体水平高出1.32倍!公司解释是,去年初在该区域制定了更加积极的销售策略,但下半年预期中的区域重大项目未如期启动,导致部分客户没获取足够订单,所以同意了部分客户退回产品的申请。
举报材料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华中区域三大客户湖南祺润、武汉翼达、吴平仁销售订单分别约为1.52亿元、1.75亿元、1.5亿元,合计约4.77亿元,却未见大规模退货订单;而四季度,三大客户的退货订单分别约为1.39亿元、1.48亿元、1.4亿元,合计约4.27亿元。(如此前提醒,此份举报材料并未涵盖中联重科华中区域所有月份的销售数据)不难看出,三大客户的销售、退货节奏,与中联去年的业绩表现极为吻合,姑且先将三大客户为何出现高达90%的跨周期退货率搁置一边,另一重要疑问在于,三大客户去年前三季的销售订单,到底有没有、又有多少计入了当期的财务系统数据?当中是否存在人为调账以操纵利润的行为?
6 公告财务数据为何再度与年报矛盾?
尽管此次公告距上次已近两个月,但当中仍存部分财务数据与公司年报“脱节”。
新快报此前曾指出,2011年末中联的应收款项仅127.97亿元,而去年末已攀升至206.21亿元,同比增61.14%,占总资产之比也上升了30%。其中,2012年四个单季及今年一季度的应收款项同比增长分别为28.60%、63.19%、66.70%、61.14%及46.18%,同期中联的主营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8.14%、20.59%、17.77%、3.77%及-48.64%,应收款项的扩张远超主营收入。
对此,中联称,虽然应收款项金额在增加,但已根据对应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2012年计提的坏账准备较上年计提增加3.48亿元、增长207%,坏帐准备的增幅远高于应收款项的增幅”。
然而,记者查阅2011年、2012年年报发现,这两个年度中联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分别为3.468亿元、3.921亿元,即2012年计提的坏账准备较2011年计提增加应仅为0.45亿元,增长13.06%,远不及应收款项61.14%的增幅。即便按坏账准备期末余额计算,去年该项目增幅也只在58.18%,不知最新公告中的“增加3.48亿元、增长207%”如何得出?
7 举报材料究竟何处被篡改过?
值得注意的是,中联的公告首度对举报材料予以定性,称业务部门内部核查,发现举报材料及媒体报道中所列举的案例和数据,部分内容与公司基层业务信息相符,但这些基层业务信息并非财务数据,也与财务报表反映的结果不一致。据此中联判断举报材料系非法窃取某些区域基层业务信息并人为篡改而成。
但新快报根据举报材料进行的统计显示,2012年8月和11月,华中地区累计销售订单、退货订单分别为9.12亿元和5.44亿元,与中联5月29日公告中的对应数据9.08亿元、5.67亿元仅相差0.04亿元、0.23亿元。面对如此吻合的数据,中联能否进一步披露哪些内容不相符或被人为篡改?
进入【中联重科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