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安全边际仍不足 好资产未被过于低估

2013年05月20日 15:48  证券市场周刊 微博

  中国建筑显而易见是被低估,但其名下的好资产并未被过于低估,坏资产则盈利一般,综合而言,安全边际仍嫌不足。

  【证券市场周刊】(本刊特约作者 林松立)最近的一起私人股权市场的买卖,很值得价值投资者思考和借鉴。阿里巴巴[微博]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以5.86亿美元购入了新浪微博发行的优先股和普通股,占稀释摊薄后总股份的18%左右。按照这个价格,阿里巴巴对新浪微博整体估值约为32亿美元之多。可是其母公司新浪在此之前的市值还不到32亿美元,那么,新浪肯定是被低估了——至于低估程度是另外一回事。

  再比如,一家公司拥有两个部门,其中一个部门每股盈利3元,而另外一个部门每股亏损1元,那么公司每股盈利是2元,股价为34元,其市盈率则为17倍,但如果把亏损部门白送给他人,市盈率反而降低到11倍多一点。把亏损部门白送他人后,公司估值会下降?巴菲特就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胡扯。

  但市场确实就是这样,新浪如此,中国建筑也如此。从投资的角度而言,安全边际是否足够大,或者说预期回报率是否足够高,还需具体分析。

  中国建筑被低估

  以5月14日的收盘价计算,中国建筑的市值为1107亿元,而其子公司中国海外发展(00688.HK)和中国建筑国际(03311.HK)的市值分别为1520亿元和368亿元人民币,按照中国建筑分别持股53%和57%计算,应占权益分别为805亿元和209亿元,总计1014亿元。也就是说,单这两块资产已经差不多抵得上中国建筑目前的市值,被低估是肯定的,但低估程度到底有多大,或者说,安全边际是否足够大?

  中国建筑的业务可以分成四大块: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以及设计勘查。为了模糊的正确,从估值的角度,把中国建筑资产分成以下几块。由于中国海外发展与中国建筑国际均在香港上市,有公开的报价,市场流动性很好,所以合并为一块;中国建筑母公司的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以及设计勘查合并为一块;最后一块就是房地产开发,也即中建地产,目前无论是营收还是贡献的净利润都不高,所以归类于另一块资产。以上的分类,其实等同于按盈利能力来分类。没错,我认为,中国海外发展的盈利能力毋庸置疑,而其他两块资产,不但盈利能力一般般,而且有可能蕴含较大的风险。

  虽然其他两块资产每年依然在贡献利润,但盈利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而风险在逐渐升高,因此可以称之为“坏资产”;第一块资产,盈利能力强,过去十几年的历史也证实了这点,可以称之为“好资产”。简单而言,中国建筑好资产的市值差不多相当于是公司的整体市值,那么它到底多大程度上被低估呢?

  房建和基建业务资产盈利能力低

  卖方分析师似乎受公司新签合同金额的鼓舞,比较看好公司未来前景,但忘记了公司的房建和基建这两块业务资产盈利能力非常低下,而且基建业务未来还蕴藏着潜在的较大风险。另外,中建地产虽然最近两年开发速度有所加快,但其资产盈利能力也很可疑。

  表中显示,扣除中国海外发展和中国建筑国际的利润贡献后,中国建筑最近三年的净利润分别为56.6亿元、63.7亿元和69.1亿元。考虑到中建地产这两年销售和结算加快,那么实际上房建和基建贡献的净利润最近两年差不多是零增长。

  零增长也不一定是坏事,但零增长的背后是营收的快速增长,甚至资本投入的快速增长,那就可以断定这块资产是“坏资产”。扣除中国海外发展的营业收入额后,中国建筑的营业收入最近三年分别约为3520亿元、4500亿元和5200亿元,增长极其迅猛,但是净利润增长已经停滞——实际上中国建筑最近三年净利润从92.4亿元增长到157.4亿元,增长了约65亿元,而中国海外发展就贡献了48亿元,也就是74%的净利润增长都是中国海外发展贡献的。

  问题还不仅限于此。合并报表显示,2012年中国建筑负债增加了大约1200亿元,其中长期贷款和长期债券增加了300多亿元;应付款增加了440亿元。这说明,中国建筑每年需要很大的新增资本投入。

  除了房建和基建盈利能力低,还有两点导致评估公司价值时需要持更保守的态度。一是巨大的负债。中国建筑合并报表显示,其总资产超过6700亿元,扣除香港上市的两家子公司,母公司总资产也达到3000亿元,而2012年创造的净利润是69亿元,资产回报率很低。二是它的负债率很高,当宏观经济形势突变时,风险很高。

  加快城镇化的政策无法给估值加分

  不少卖方机构认为,政府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将极有利于中国建筑在房建和基建的业务开展。我的看法恰好相反。

  从统计数字来看,2012年底城镇化率才52.45%,未来还有一定的空间,但即使大胆地假设未来30年内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每年增速也不过0.5%多一点,跟过去的每年1%的城镇化率相比,必定是大幅度下降。话说回来,地方政府未来几年面临着土地财政的逐渐枯竭,以及之前的债务偿还逐渐到期的双重压力,又有多少财力能加快城镇化?

  至于中国建筑的城市综合开发模式,更蕴含着潜在的巨大风险。所谓的城市综合开发模式,就是地方政府缺少资本金,但拥有土地资源。在保增长的驱动下,将土地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打包给开发商。从2012年的公告来看,中国建筑与很多地方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不少项目属于BT合同。因此,中国建筑的负债逐年快速攀升,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一旦经济增长趋势下滑较快,或者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地价必然大跌,中国建筑的风险立即浮现。

  房建业务今明两年已经到了拐点——不过是向下的拐点。虽然这两年商品房销售金额增长还维持在10%左右的增长,但要是以销售面积计算(房建收入对应的是建筑面积而不是销售金额),从2010年至201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为10.4亿、10.9亿和11.1亿平米,增速还不到3%。这一点也很适用评估中建地产——对中建地产寄予较大希望是不现实的。房地产开发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中建地产未能在过去的日子证明自己,只因2013年其销售有所加快,就对于它的未来寄予大的希望,不是一个价值投资者应有的分析态度。中建地产主要项目在于三四线城市,部分项目又是保障房,虽然无法从公告中测算出其利润率,但应该并不高。

  好资产并未被过于低估

  中国建筑控股53%的中国海外发展,是一块非常好的资产,它的盈利能力连业内的竞争对手都相当佩服,过去十几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点。虽然它的销售额比不过万科、保利地产[微博],但其盈利能力一直稳居业内第一。其净资产收益率最近4年一直在20%-25%之间,而净利润增速,除了2012年为21%外,之前4年都在25%-30%之间,这些数据证明了它是一块盈利能力很稳健的资产。从预收账款,以及前4个月的销售额来看,中国海外发展的未来两年也将稳步增长,未来两三年净利润增速保持在复合15%多,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中国海外在2012年贡献了79.3亿元,假设2013年和2014年均增长15%,那么未来两年它将会给中国建筑分别带来90亿元和104亿元的净利润。

  目前中国海外发展的股价低估并不多,股价为23港元, EPS为2.29港元,市盈率10倍,这样的估值谈不上低估很多,当然也更谈不上高估。

  安全边际仍然不足

  评估中国建筑的价值,我认为必须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一是管理层的目标是规模最大化,而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从历年年报的公告来看,管理层对规模的不断增长沾沾自喜,却没有报告这几年不断追加的资金投入,而房建和基建的利润却原地踏步,更不用说债务规模不断增大,在经济形势转为不利的情况下可能遭遇的潜在风险。再加上房建和基建业务的再投资回报率和现金流状况,说明公司连一般的公司都谈不上。投资于“好的公司,合理的价格”远胜于“不好的公司,便宜的价格”,单就房建和基建这两块资产而言,投资于中国建筑,即使有极好的价格也算不上一笔好投资。

  它却拥有一块好资产——中国海外发展,但是如果考虑到第二个假设,这个好资产也要大打折扣。第二个假设是:中国建筑大股东不会为了提升公司价值(即股价)而把中国海外发展和中国建筑国际分拆给股东,股东立即可市场套现。可惜它永远不会。

进入【中国建筑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政治局要求统筹制定领导干部待遇标准
  • 体育温网-纳达尔首轮出局 热火举行夺冠游行
  • 娱乐蒋雯丽顾长卫20年屡传婚变 曾曝出车震门
  • 财经央行:已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 科技郭台铭看衰3D打印:如有用名字倒过来写
  • 博客闹钱荒时你该怎么办 房价会暴跌吗
  • 读书真实斧头帮:帮主王亚樵被刺杀真相
  • 教育留学生海外遭歧视与暴力调查 高考状元
  • 育儿幼儿园模拟诱拐9成孩子被骗走(图)
  • 石建勋:钱荒到底荒的是什么
  • 张庭宾:央行会把中国推入危机火坑吗
  • 潘英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难题
  • 沙黾农:不该让股民为四万亿买单
  • 姚树洁:中国股市为啥无药可救
  • 叶檀:中国存在严重钱荒
  • 章玉贵:银行业不可再躺在床上数钱
  • 高善文:钱荒问题会带来三波冲击
  • 王福重:中国会不会出现金融危机
  • 金岩石:楼市调控的目标是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