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国家队:堕落的蓝筹 谁说大而不能倒

2013年04月13日 00:24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包涵 北京报道

  大型国企上市公司也会被ST,这似乎是一件超越中国投资者经验范畴的事。

  纵观中国股市的ST股发展历史,可以称之为垃圾股的爆炒史、庄家们的暴富史和中小投资者的心酸史,十几年来,这一景观从来与中国的大型国企无关,与投资者奉若圭臬的价值投资信仰无关。

  2013年,中国远洋和鞍山钢铁打破了这一定律。直到这两家公司因巨亏而相继“披星戴帽”,错愕的投资者才第一次意识到,他们顶礼膜拜的蓝筹股,有一天也会走下神坛,与被视为中国股市后进生的ST公司结为难友。

  一切只是刚刚开始。随着2012年年报的相继披露,二重重装株冶集团等公司也将陆续进入ST的阵营,用不了多久,我们将在ST板块里看到新的“国家队”。

  蓝筹股集体堕落

  2012年10月下旬,标准普尔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100大企业》的信用观察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远洋财务风险“极大”,鞍山钢铁财务风险“很大”。它选取了107家中国大型企业作为标本,发现有近70%的企业财务风险处于“较大”以上水平,其中17家还处于“极大”区间。而这107家企业中,80%以上为国企。

  这份报告在当时引发极大争议,坊间一致认为标普的报告有妖魔化中国大型企业之嫌。然而仅仅过了5个月,中国远洋就在今年的3月28日正式宣布因连续两年亏损而被ST;同一天,鞍山钢铁也宣布因两年净利润为负而改名“*ST鞍钢”。4月10日,这两家公司被正式剔出恒生AH指数系和恒生A股500强指数。

  与此同时,根据Wind的数据,在远洋和鞍钢进入后,中国股市的ST公司变为104家,占沪深市场公司总量的4.2%,其中包含暂停上市股7家。而若要计算历史上全部曾经“披星戴帽”的股票与如今沪深市场上市公司的比例,则可达15%以上。

  曾经有人说,在中国股市最笨、最简单同时也是最赚钱的方法,就是选择性地购买ST股票。此言非虚。

  ST股票在1998年4月尴尬登场,当月的28日,辽物资便因连亏两年成为A股第一只被实施ST的股票。交易所为特别处理的股票前面加上“ST”,原意是想给投资者一个警告,示意该股票存在投资风险。然而15年来,这一风险却被无数投资者视为机遇,数不清的ST股票在藏污纳垢、亏损连连的同时,也上演着让人目瞪口呆的暴涨戏码。

  其中,ST农商社曾狂翻过137倍,ST重机飙升78倍,*ST吉纸飙升66倍,ST长控暴涨过50倍……而那些“死而复生”的个股,在从暂停上市后复牌的首日,往往有更逆天的表现,其中S*ST黑龙在复牌首日最高涨幅为1094%,S*ST兰宝最高涨幅为3033%,S*ST中辽最高涨幅为762%……

  藏在“暴涨之最”背后的,是“亏损之最”。ST农商社连亏5年,为连亏之最;*ST中辽被暂停上市5年,为暂停上市时长之最;ST宏盛则以每股收益亏损21元和每股净资产亏损21元而成为巨亏之最。

  让这样一些股票从麻雀变为凤凰的,有时只是一些增发或资产置换的魔术。但在蓝筹的“细水长流”和ST股的绝处逢生之间,前仆后继的投资者选择了后者。

  我们讶异的是,在这样身世复杂的阵营里,怎么会出现根正苗红的央企呢?

  谁说大而不能倒?

  在很多投资者心中,央企都是大而不能倒的。然而由国资委掌控的央企近几年持续出现巨额亏损,相继面临被ST,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央企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地位。央企控股的企业难道也会面对暂停上市甚至退市的窘境吗?

  这样的故事正在发生。

  *ST锌业就是一家由中冶集团控股,又有地方政府背景的上市公司,因为看重该公司这样的身世,公司所在的葫芦岛市有多家银行对其有授信。这些年*ST锌业饱受成本与价格倒挂之苦,在国际锌价的起伏中,公司已连续2年亏损,并预告2012年年报有可能亏损37亿,面临暂停上市的噩运。与此同时,它在数家银行的逾期贷款已达67亿,债权人达399家,严重资不抵债,这也让它面临破产重整的境遇。

  4月25日,将是*ST锌业发布年报的日子,也是决定其是否暂停上市命运的时刻,目前距离大限只剩下十几天,会有奇迹发生吗?记者就此事致电*ST锌业董秘办,对方的答复是,目前仍没有进展,还在就如何抵偿债务的问题与债权人进行磋商;现在首先要先制订出一个重整计划,然后还要大家讨论,所以在25日之前未必会有什么奇迹。

  如果*ST锌业暂停上市,就意味着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也将出现暂停上市的现象。这在之前的中国资本市场是罕见的。

  “央企上市公司暂停上市或者退市,我认为很正常,也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标志。这样的事在美国都发生过,为什么在中国不能有呢?”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微博]也认为,ST作为一种制度,是中国股市的游戏规则,其考核指标就是财务状况和实际经营数据,而跟上市公司的身份、规模都没关系,如果央企因为其国家队的身份而得以幸免,那反而是一种不公平。

  “但我认为不应该因为某一两家央企上市公司被ST,就否定蓝筹股的价值,或是轻视央企上市公司的市场地位。沪深300的利润在整个市场占比达到86%,从这一点来看,蓝筹股的投资地位仍然是不容动摇的。而且从概率上讲,蓝筹股被ST的概率,毕竟还是比其他公司被ST的概率小许多。”李大霄对记者指出。

  湘泓投资管理公司副总裁刘海燕认为,对于这些走下神坛的蓝筹股业绩,市场最近已经作出了反应,所以其退出的消极因素,已经为大家所消化,不会导致其他蓝筹股的价值重估。

  李迅雷[微博]分析,近几年巨亏的蓝筹股,基本上都受整个行业亏损的拖累。投资者要做的并不是疑虑是否该继续相信蓝筹股,而是可以把目光转移到另一类的蓝筹股身上。“比如现在的腾讯,或未来的阿里巴巴[微博]。而且企业也可以适当转型,前阵子不就有钢企养猪吗?”

  重化工业红利终结

  *ST锌业、*ST长油、*ST中远、*ST鞍钢……细看这些巨亏的上市公司,其所在的行业无一不是前些年中国经济增长赖以依靠的重化工业行业,其红利曾一度让中国的GDP增长突飞猛进,也是这些央企上市公司盈利增长,得以跻身蓝筹的重要支撑。

  如今反过来,那些曾经受益的企业纷纷陷入亏损,这是否也说明了,中国的重化工业红利已走到尽头?

  “红利,顾名思义就是额外的利润。重化工业红利,本身就是市场经济体系不健全所产生的一个体制性利润。前些年央企为什么赚钱?是因为中国的土地成本、环境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都是计划管制的,没有市场化。央企优先占领了这些高地,四万亿之后,投资骤然加大,他们于是通过这种体制性红利获得了暴利。但要知道,这不是他们通过经营获得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教授曹建海[微博]对记者指出。

  四万亿在造就了房地产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火爆后,也催生了一个庞大的、过度的市场。“国有企业把所有投资领域独占了,然后进行‘疯投’和胡乱扩张,实现了巨量的产能,但其运营成本极高。一旦市场回落,它们就巨亏,这就是原因。”曹建海称。

  判断重化工业红利在今天的中国是否还能持续,要考察三个条件的容忍度。一是地方平台是否还能无限举债,二是房价是否还能无限上涨,三是环境是否还能无限承受。

  “显然,这三个条件已经都不具备了,所以中国的重化工业红利已基本无以为继。这些央企的亏损告诉我们,在竞争性产业应该要理性发展的时候,却由国企来操作,这本身就是顶层设计的一个错位。国企们对未来市场的盲目乐观和研判,造成了对过剩产能的过度投入,而且这个过剩的产能还是低水平的,没有科技含量的。如今的结果就是这样残酷,而且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曹建海认为,对于已经亏损的竞争性行业央企,国家就没必要再注资了。“未来的亏损会更大。因为它们已不具备战略价值。保的话只能是花多少钱扔多少钱。应该让这些公司通过市场化的资产剥离,适者生存,负担太重的则通过竞争逐渐淡出这个行业。”

  刘海燕也主张,对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亏损央企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搞清楚亏损原因对症下药,再配合以税收资金支持政策,让它们回到正轨。而对于无战略价值的钢铁有色,则还是淘汰的淘汰、破产的破产、私有化的私有化。

  如果经济发展得以依靠的重化工业红利已终结,未来我们的经济和市场又该依赖什么呢?

  对此,刘海燕表示,单纯的GDP增长需求对政府和民众来说都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相反政府对于推动城镇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以及民众对于蓝天白云健康的需求则可能变成未来中国济增长的原动力。

  曹建海也认为,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先保健康,再保增长,虽然下一步支撑中国健康增长的源头,他还没有看到,但依靠消费带动民营经济,仍是个比较健康的选择。“在理顺这一切后,能增长就增长,但不该强增长。”

  或许这些方向,有一天也会成为中国股市里新的蓝筹发祥地。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国12名渔民被菲扣留起诉 最高或判12年
  • 体育欧冠半决赛抽签-巴萨碰拜仁 皇马对多特
  • 娱乐《我是歌手》羽泉爆冷夺冠 邓超抢戏
  • 财经北京制订出租车调价方案 收益主要给司机
  • 科技杨元庆:联想欲与三星苹果三足鼎立
  • 博客马未都:古人缠足增强了性爱质量(图)
  • 读书韩国上将朝战亲历:最寒冷的冬天
  • 教育北大卖猪肉生:给母校丢脸说法是谦虚
  • 育儿保姆喂果冻噎死幼童 家政公司判赔78万
  • 谢百三:五年前不买西湖房 肠子都悔青了
  • 杨涛:如何看待美股指数屡创新高
  • 安邦智库:日本走再独立道路的货币风险
  • 赵伟:2012年4季度美国GDP究竟是升是降
  • 姚树洁:人民币何时能够全面国际化
  • 刘石: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如何不再纠结
  • 孙立坚:中国为何不能学美日的做法
  • 刘杉:新自由主义还有灿烂日子吗
  • 管清友:从朱镕基经济学到李克强经济学
  • 水皮:魏家福委屈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