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汽车销量52万辆 2012年汽车销量42万辆
本刊记者 张婷
2011年,比亚迪(002594)登陆A股。上市前的一年(2010年),比亚迪销售了51.71万辆汽车;接下来的两年里,比亚迪汽车[微博]销量持续下滑,从2011年的43.7万辆再到2012年的42万辆。种种迹象表明,2010年的风光无限早已化为过眼烟云。
从52万辆到42万辆,不仅仅是两者单纯相减后,10万辆的差距,实则反映的是比亚迪在汽车领域的溃败。
自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股权为造车的开始,至今比亚迪已走过了十年。回首十年,期间除赚足噱头,比亚迪汽车其实早已被竞争对手——长城汽车[微博]和吉利抛在了身后。无论是汽车销量还是业绩表现,之间的差距并非一点点。
汽车销量甚至低于三年前
比亚迪日前披露的2012年年报显示,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中国汽车市场面临挑战的影响,公司报告期内共销售汽车约42万辆以及销售部分整车组件产品,同比略有下降;汽车业务收入为246.45亿元,同比增长3.11%。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1年,比亚迪汽车销售就出现了下滑。2011年公司销售汽车43.7万辆,同比下滑13.33%;汽车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39.02亿元,同比上升5.55%。
从比亚迪招股说明书可以看到,2008-2010年公司汽车销量分别为17.09万辆、44.84万辆和51.71万辆。
从上述数据不难发现,2012年比亚迪汽车的销量甚至比三年前还差,而2010年鼎盛时期取得的近52万辆的销售成绩已成为一个无法复制的“神话”。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后的两年里,受国内汽车行业增速下滑影响,公司汽车销量持续减少,2011和2012年的销量下滑幅度分别达到15.49%和3.9%。
另一方面,汽车产品的毛利率也不容乐观。2011年和2012年毛利率分别为21.68%17.90%,分别下滑了2.06个百分点和4.25个百分点。与同为民营车企的长城汽车(601633)相比,长城汽车2012年汽车的毛利率达到26.97%,同比增加1.75个百分点;吉利汽车[微博](00175)2012年毛利率也有18.51%,比亚迪明显低于前两者。
从电池到汽车跨界风险显现
事实上,以做电池起家的比亚迪进军汽车领域,这一跨界的举动,在当时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面临着不确定的风险。
2003年,比亚迪通过旗下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比亚迪股份,以2.54亿港币的价格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股权,正式进军汽车领域。随后,王传福在公开场合表示,“比亚迪公司已经掌握了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技术,我们的研发部门将在明年1月推出电动汽车样本,该车总造价约在16万元左右,电池造价在10万元左右。”
2005年公司推出新车F3。2008年,比亚迪汽车销量达到20万辆,在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形下,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激进地认为“渠道为王,终端制胜”,并为此将公司各销售大区最能开拓渠道、引进新的经销商的区域经理封为“销售七剑”。此举立竿见影,2009年比亚迪销量一下子跃上40万辆大关。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巅峰时期比亚迪拥有5000名渠道人员,但这却造成了职能部门的臃肿。据比亚迪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人海战术并未换来业绩提升,反而造成人浮于事。”特别是比亚迪对经销商资质把关不严,同时受到新车未能如期上市影响,2010年经销商退网全面爆发,这最终使得当年80万辆的产销目标成为一个泡影。随之而来的是大举裁员与动荡。理所当然,公司此后汽车销量也步入到连年下滑的地步。
2015年之前中国第一成奢谈
在与另外两家民营车企业——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比亚迪已被远元甩在了身后。2012年度,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收入431.6亿元,同比增长43.4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92亿元,同比增长66.14%。吉利汽车实现总营业收入246.3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归属普通股东的净利润20.4亿元,同比增长32%。而比亚迪2012年汽车业务实现收入235.17亿元,同比仅增长了2.12%,总营业利润还亏损了3个亿。
实际上,上述三家车企的业绩差距进一步扩大正是在比亚迪回归A股的这几年里。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长城、吉利和比亚迪的盈利分别为26.98亿元、13.68亿元和25.23亿元,差别并不大,但截至2012年底,三家车企最高盈利与最低盈利差距已经从2010年的13.3亿元(约1倍差距)扩大至56.11亿元(约60倍),令人唏嘘不已。
比亚迪在汽车上的沉沦使得王传福此前曾定下的“要在2015年之前实现中国第一、2025年取得汽车业世界第一”的目标成为奢谈。从某种意义上说,王传福当年的豪言壮语很像是在描绘一个海市蜃楼,仅此而已。
进入【比亚迪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