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李隽 邹新
LED概念股勤上光电近日陷入了多事之秋。
勤上光电董事长李旭亮昨日在接受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透露,针对最近媒体质疑勤上光电可能存在虚构业绩事件,勤上光电已经做好核查报告提交到证监局。他同时表示,员工飞单是LED行业内常见现象,勤上光电未来将加强信息披露意识,对关联交易进行及时披露。
忽视资本规则
“和我一样,大多数LED行业的创业者一天到晚都在搞技术研发、培育市场,对资本市场规则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为了更快地拓展客户,抢占市场,公司鼓励有市场资源的员工可自行组建或与合作伙伴共同组建公司来承接有关LED工程项目。”李旭亮坚称,遭到质疑的交易是真实的,绝不是为了上市而虚构业绩。
此前有媒体报道指出,勤上光电于2011年上市前,存在内部员工在外成立公司,向勤上光电采购产品并成为大客户、虚构销售的情形。成立于2010年10月8日的广东品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品尚光电”)在注册成立仅17天之后,就与勤上光电签署《买卖合同》,合同总金额1.03亿元。曾经任职勤上光电发展部经理的黄灿光,一度在品尚光电任职,“自己人变大客户”。
勤上光电4月1日发布澄清公告指出:“勤上光电与品尚光电存在关联关系,于2010年和2011年发生的交易应认定为关联交易。勤上光电与芭顿照明的交易也属于关联交易。”该公告还称,未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品尚光电、芭顿照明系黄灿光、贾广平曾经投资企业,及其与本公司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本公司及相关人员疏忽所致,对有关信息披露及关联交易的规定理解不足,信息披露意识不强,对员工对外投资和兼职的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
“核查澄清公告所说的情况如何,还是由监管层下结论,”李旭亮称,“我们与自己的员工和离职员工所属企业,或者有员工充当股东的企业产生交易行为,没有及时披露,确实是公司失误。”
“早期,LED营销是典型的订单项目导向,无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都是好猫。员工在外兼职,拿到项目后采购公司产品,当时非常普遍。但因此疏忽了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是勤上光电的错误。”李旭亮昨日对记者表示,在上市前,允许有市场资源的员工组建公司来承接LED工程项目,是行业中普遍存在的情况。
调整产品结构
勤上光电的早期销售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工程直销,通过控股、参股公司销售和第三方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从2008年到2011年上半年,勤上光电的内销大客户一般只会出现一次。客户如“走马换灯”也让人怀疑其收入真实性。
李旭亮表示,大客户频繁变动是LED行业的行业现象:“很多户外工程都是一次性买卖。LED的使用寿命都在五年以上,项目一般通过一次性招标的方式进行,所以要维持相同的客户非常难。”
有照明业内人士向本报称,对于一些政府采购项目而言,比如对某一条路的路灯安装,很可能是一次性的支出,之后可能支付给勤上光电维护费用,但这个费用很小。他认为,按照勤上光电的“工厂孵化”计划,勤上光电可以直接在当地开工厂,而地方政府对LED等新兴产业都有地方保护,不是当地企业的话,很难得到当地大订单,勤上光电靠着这种方式有着较快的扩张。而跟国内相当部分LED企业依赖出口不同,勤上光电的工厂孵化计划其实本质上是依赖着地方政府的订单。
勤上光电副董事长黄冠志向记者表示,未来希望通过调整产品结构的方式来稳定和解决大客户不稳定的问题。“户外产品,工程项目,客户只跟项目走,但像民用产品,室内产品就比较稳定,未来我们也会加大在室内照明产品上的资金和渠道投入。”
昨晚,勤上光电发布2013年业绩预告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35%~4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约30%~40%,达到2804万元~3020万元。
进入【勤上光电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