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迷魂术

2013年03月19日 23:07  21世纪网 

  21世纪网 上市公司信披违规造假现象,已成为股市健康发展的“毒瘤”,而如今“毒瘤”正在不断扩散。

  信披违规,屡禁不止,缘何却愈演愈烈?上市公司宁可冒着被证监会处罚的危险,依然还乐此不疲,并且造假类型花样繁多。

  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企业通过剥离、并购和包装上市等方式转制而来,那些以剥离、拼凑资产、乱做帐,靠披露虚假信息蒙混上市的公司,上市以后为了保住“壳”资源或粉饰业绩,冒着被处罚的危险,继续披露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又常常伴着财务造假,21世纪网整理了9中财务舞弊术,以供投资者在投资中练就“火眼金睛”。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不完善,才是导致信披违规屡禁不止的罪魁祸首,未来还需制度上杜绝虚假信披这一源头。

  “股惑”·“股祸”

  21世纪网采访发现52.5%的违规记录与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有关。

  据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向21世纪网表示,从目前上市公司违规类型来看,主要存在定期报告信息披露虚假、信息披露延误、信息披露遗漏、公司财务造假、临时公告信息披露延误、高管涉嫌内幕交易、违规担保。

  而对于公司高管涉嫌内幕交易现象,宋一欣补充说:“高管涉嫌内幕交易、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暴利一直都是国内证券市场的顽疾,其中大笔资金在获取信息后操纵股价,暗地坐庄,这不仅会损害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还会损害到二级市场大众投资者的利益,容易导致股民对股市产生失望情绪,造成股市的低迷。”

  2013年2月份复牌的杭州解百,其高管就是一个充分利用信息内幕交易获取盈利的公司。

  据21世纪网查证,在复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封来自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直指杭州解百的三位核心高管,分别是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自力,副董、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王季文,以及董秘诸雪强。

  而被证监会调查的原因则是杭州解百在2012年7月31日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下午,公司股票盘面上演了一出末路狂花的资金追捧。交易方对公司股票进行大量买入,两个小时的时间公司股价价升量增,涨幅达4%。

  事实上,公司在停牌前股票就已经出现异常。连续三日(27、28、29)的交易量突然放大至此前日常交易量水平的5-6倍,股价也从5.67元涨至6.14元,涨幅达到8%。

  诡异的是,同期无论是上证指数还是商业百货指数均是连跌三天,而公司股价却逆势飚涨。抬升股价,利用公司重组的内幕交易大笔资金入场的,均是来自于公司高管以及高管家属。

  然而讽刺的是,证监会对杭州解百以及高管人员只是例行行政处罚,而处罚的结果到最后也是不了了之,而买入杭州解百股票的股民因高管内幕交易造成的损失,得不到任何的赔偿。

  而以上现象都是基于证券市场在制度建设上的漏洞太多,或监管缺位,或监管缺失。对于信披违规的上市公司,处罚力度也只是“隔靴搔痒”,仅仅就是建立在行政处罚的基础上,加以警告或者罚款,且罚款数额相对于上千万上亿的非法收益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九种财务舞弊术

  除了信息披露违规,不少公司还从财务报告上造假。因为股民看行情,公司要业绩,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有大批上市公司为了粉饰财务报表,不惜造假。

  这种造假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可能一下难以发现,有专家系统地指出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手段主要有九类:

  第一, 自我交易:不少上市公司设立空壳公司或皮包公司,通过资金运作虚增收入、资产或虚减费用、债务。

  第二, 阴阳交易;开具阴阳发票、订立阴阳合同粉饰交易的真相,使名义的出售价格低于实际出售价格,差额部分作为收入入账。

  第三, 循环交易:如上市公司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给A,A又卖给B,B再转手卖回到上市公司,这样的财务安排,可以既增加营收规模又节税,因为可以取得增值税进项税抵扣。

  第四, 堵塞渠道:在期末时通过调节经销商库存以调节收入确认金额,这样可能提前或者推迟确认收入。

  第五, 不断并购:不断并购是财务舞弊最强的征兆之一,这背后就是资金链紧张以及业绩的实质下滑,一些上市公司将并购作为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

  第六, 会计出错:利用当期会计出错追溯调整的规定,将亏损往前移,因为会计估计变更导致的损益要直接进入当期损益。

  第七, 报表重组:不少上市公司通过置出不良资产、置入优质资产等方式对财务报表进行清洗,以降低巨额潜亏带来的资产减值或财务造假压力。但实际上所谓的优质资产往往是虚假的优质资产。

  第八, 隐瞒炒股:在牛市时,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庄家合作、配合提供炒作素材等方式,投入巨额资金炒作自己的股票,这些收益通过财务手法粉饰为主营业务收入。而在熊市时,上市公司又费尽心思将这些亏损变成主营业务亏损或者是担保引发的亏损等。

  第九, 现金陷阱:目前,一些上市公司隐瞒借款、隐瞒出具银票、隐瞒担保现象还很严重,这是危害上市公司质量的最大祸患之一。

  信批制度漏洞

  上诉的各种造假信批违规,从某些方面来说,现有的制度仍存在一定的制度漏洞,才会使得造假“杜”而不“绝”。

  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的媒体发布信息,在公司网站及其他媒体发布信息的时间不得先于指定媒体。

  然而,此种信息披露规定已现诸多弊端。

  宋一欣表示,对于这种指定媒体的信息披露,很容易造成信息上报道的不对称,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因为没有一家媒体是站在超然于利益是非之外的立场上,那指定媒体又如何发挥对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的监督职能?

  除此之外,信披制度的漏洞还会造成政府公信力的滥用。由于证券主管部门制定信息披露媒体,等于凭空赋予这些媒体额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上市公司通过指定媒体发布消息,在信息真伪无法核实的情况下,很容易对投资者造成误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上市公司造假的工具。

  当前,我国的信息披露主要包括上市前申请信息披露和上市后持续信息披露,而上市制度主要采用审批制和核准制,现行的情况是很难发现上市前申请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而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当属ST超日。2010年11月8日,超日太阳正式登陆A股,发行价格为36元/股,然而公司却在上市不足一年,2011年就亏损5479万元,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124.85%。

  2013年1月23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收到证监会上海稽查局通知,因公司涉嫌未按规定披露信息,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此之前发布了关于2012年度的业绩修正公告,预计2012年度的净利润亏损额将达到9亿元—11亿元,下滑幅度令人咂舌,达到1542.67%-1907.71%。

  公司连续两年出现大幅亏损,也被证监会扣上了ST的帽子,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继续亏损,公司将难逃暂停上市的厄运。

  对此,宋一欣也表示,公司在上市之前也又可能存在财务造假,ST超日的信披违规非常恶劣,而作为ST超日的保荐人中信建投更是难逃责罚。

  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严重,也主要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制度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由于会计准则由财政部颁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则由证监会制定,相关规定之间有时并不十分和谐统一,这也给信息披露工作带来困难。

  另外,当前对持续信息披露的规定也不够详细,这就导致上市公司上市之后的“填空”行为。

  而监管不力、处罚不重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也是信披制度的一大漏洞。首先,职业审计界的审计监督有效性不足。造成有大量的未经严格把关的不实信息得以对外披露;其次,信息披露违规的法律责任体系存在缺陷。对违法违规行为一般都采用行政处罚,责任人较少因其违法行为而受到处罚或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与信息披露违规所带来的收益相比,违规成本仅是“沧海一粟”。

  因此,行政处罚对上市公司信息违规披露的遏制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纪委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典型问题
  • 体育NBA詹皇制胜球热火23连胜 湖人23分惨败
  • 娱乐董洁疑获王母认可:还未离婚已当准儿媳
  • 财经央行调查称近7成居民难接受当前高房价
  • 科技谷歌地图加入珠峰360度街景照片(图)
  • 博客柴静:卡车刹车问题调查 目击中国首富村
  • 读书宋美龄坚持一个中国的贡献与败笔
  • 教育“神器”能点名答题 学生逃课无望(图)
  • 育儿母亲坚持5年为脑瘫女儿按摩助康复(图)
  • 张五常:从合约角度看公司与市场
  • 倪金节:中国铁路总公司需直面三大问题
  • 郑风田:吴仁宝如何缔造天下第一村
  • 陈虎:撤销铁道部是脱壳还是脱胎
  • 张卫星:证监会主席换届背后的阴谋论
  • 唐钧:民生改革最难点在哪里
  • 张捷:塞浦路斯存款征税事件意味着什么
  • 管清友:铁道巨债风险应无妨
  • 张庭宾:中国避免深衰退须调整计划生育
  • 叶檀:没有鬼城并不意味着房价坚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