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同仁堂再提分拆上市遭质疑 业内称有圈钱嫌疑

2012年11月09日 23:18  华夏时报 微博

  本报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在国内医药市场需求乏力的情况下,老字号同仁堂(600085.SH)继续推进“国际化”战略。

  11月1日,同仁堂科技(01666.HK)发布公告,建议分拆同仁堂科技附属公司“北京同仁堂(香港)国药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国药”)在创业板独立上市。据悉,若此次同仁堂科技成功分拆,同仁堂将成为首个二次分拆并再次登陆概念股国内医药企业。随后,多位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海外业务是同仁堂科技增长的重要引擎,若分拆成功,同仁堂科技或将失去很大一块有较好业绩的业务板块,其预期值也将受到影响。

  重启分拆上市

  一旦同仁堂国药分拆成功,将成为同仁堂集团旗下的第三家上市公司。而这次分拆也将成为同仁堂集团旗下公司的第二次分拆上市案例。

  此前的2000年10 月,同仁堂科技从同仁堂分拆,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随后的2010年,剥离同仁堂A股的同仁堂科技成功在H股上市,合并报表后,同仁堂A股实现盈利2亿多。同仁堂的收入涨幅超过50%,利润的增长速度超过30%。

  尝到分拆上市甜头的同仁堂,为了推进国际化战略,再次祭出“分拆”策略。

  据悉,同仁堂科技早就有分拆同仁堂国药独立上市的想法。此前,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陆建国曾透露,为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除已经上市的集团外,其他集团发展的目标也是登陆资本市场。为此,去年3月1日,同仁堂科技首次提出分拆同仁堂国药上市。但该申请在2011年8月29日失效。时隔一年多后,同仁堂科技再次递交分拆上市申请。

  据同仁堂科技公告显示,建议分拆前,同仁堂科技及控股股东股份公司直接或间接分别持有同仁堂国药53.09%及46.91%的权益。然而,有关建议分拆的详情尚未落实。

  不过,同仁堂科技表示,按照此次分拆预期,分拆和股份发售完成后,同仁堂国药将仍为其附属公司,且在分拆和股份发售完成后,同仁堂科技仍将是同仁堂国药的控股股东。

  著名医药行业咨询专家、医信横通经理马宝琳对《华夏时报》记者说:“从公司发展来看,分拆很有必要。”马宝琳认为,树大了分杈,孩子大了分家,一个企业大了,想继续发展就要分拆,这是规律。所以,拆分有动力,上市有后劲。

  “不够做大的资格”

  分拆虽然能给同仁堂国药布局未来国际化市场运作带来“利好”因素,但多位业内人士却对分拆后的同仁堂科技预期值“看空”。

  据2011年同仁堂科技的年报显示,公司销售收入193641.8万元,增长率为22.64%,其中,出口销售收入591.4万元,同比增长20%。

  北大纵横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分拆同仁堂国药上市和最早同仁堂分拆同仁堂股份和同仁堂科技性质不同。分拆上市一直是尝到甜头的同仁堂惯用的策略,这种策略导致同仁堂更专注于资本层面的运作而忽略业务层面的管理,如果业务层面不能为同仁堂提供更多的支撑,这种分拆上市的确有圈钱的嫌疑。

  史立臣认为,从同仁堂国药在同仁堂科技的地位来看,分拆上市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同仁堂科技的预期值。同仁堂国药是同仁堂科技相对较好的业务板块,分拆后,同仁堂科技将失去一块有较好业绩的业务板块,这将影响到同仁堂科技的预期值。

  除此之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证券人士对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近两年,同仁堂科技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很不给力,股价跌宕明显。

  记者查阅H股价格走势发现,在去年4月31日,开盘时股价26.5港元,当日蹿至28.4港元高位,意外的是下午收盘价格竟是9.2港元,每股跌幅高达17港元,跌幅率高达64.89%。同年5月31日,股价最低跌幅至7.20港元,至今,股价仍在15港元左右的低位运行。

  该证券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说,种种迹象表明,同仁堂国药目前自身的资产能量还是不够做大的资格,各种“自身”问题在拖后腿。

  对于剥离后的同仁堂国药前景,史立臣对记者分析说,虽然同仁堂国药近几年有较好的增长,但这种增长规模和未来预期存在不可预知性,自身的资产价值尚且较低,独立专注于海外业务,缺乏同仁堂科技的支撑是否能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做强的水平,现在看来难以预测。

  海外市场的诱惑

  在国内政策因素和同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下,同仁堂科技选择深耕国际市场。

  同仁堂科技此次分拆上市公告显示,分拆后的同仁堂国药集团,主要从事中药和保健产品的海外分销网络之营运,其透过该网络在中国以外市场进行中药和保健产品的零售、批发及提供中药保健服务。

  同仁堂副总经理丁永铃此前曾介绍,同仁堂近五年的发展规划是在2015年将其境外销售终端的数量增加到100家,使其出口创汇额翻番。而记者在同仁堂的官方网站看到,目前同仁堂有零售门店800余家,而海外市场只有海外合资公司(门店)28家。

  著名营销专家杨昌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内医药政策的严酷和成本的上升,使得企业品牌在医疗机构的市场准入中几乎占不了什么优势,且政策对零售影响颇大,可见,现阶段使得国内业务同仁堂并不占优势。”

  此前,同仁堂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将借助香港主板市场所提供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和国际化融资平台,进一步加大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力度,加速开拓保健食品领域。

  杨昌顺对记者说,国外市场近期有些利好,国际环境对中医药的态度还是逐步朝着积极的方面转变,同仁堂将国外业务独立出来,或许有利于顺应并进一步推动这种转变,同时使自身乃至中国中药行业从中获益。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 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温家宝:任内办好两件事今后5年应抓3件事
  • 体育NBA-洛杉矶湖人宣布解雇主教练迈克-布朗
  • 娱乐刘欢确认退出好声音 身心疲惫情感透支
  • 财经消息称油价新机制敲定 4%涨跌幅或取消
  • 科技多方证据表明亚马逊Kindle最早本月入华
  • 博客42年河南饥荒揭秘 吉杰:拒绝好声音
  • 读书伟人也单身:历史上十大著名光棍(组图)
  • 教育超6成大学生接受2000月薪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9岁女生孝德课上跪求爸爸原谅(图)
  • 罗善强:股市不亏钱靠理性 赚大钱靠随机
  • 李光斗:从奥巴马访缅看奥巴马的海外营销
  • 金岩石:从纳斯达克看中国的创业板
  • 谢百三:股市期待好政策
  • 蔡成平:唱衰日本电子业还为时过早
  • 艾诚:2012年美国大选是场关于人民的论战
  • 李剑:人均实际购买力翻一番是最大挑战
  • 马光远: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启动
  • 陈虎:如何诠释十八大倍增目标
  • 叶檀:GDP 人均收入2020年翻番意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