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核查,该报道严重不实!”昨日,美特斯邦威发布长达4000字的澄清公告,全盘否认15日某媒体关于其“涉嫌虚假销售”、“掩盖巨额库存”、“管理层大面积出走”等问题的报道,更强调所谓“将库存压向加盟商”是服装行业“行规”。但有业内人士指出,该公告中所宣称的“行规”仍未说清其向加盟商“压货”的事实真相。
而针对该媒体“美邦服饰之所以有如此耀眼的成绩,实际源于其虚拟出库、涉嫌财务造假”的说法,美邦表示,2013年首期货品尚未入库,根本不可能进行ERP出库和确认收入,更不可能存在所谓“粉饰漂亮报表的局”。
●南方日报记者 贾肖明 实习生 卓越冰
质疑
8亿元库存突然蒸发现蹊跷
在全国服装行业并不景气的上半年,美邦服饰交出了一份比较靓丽的成绩单。根据其半年报,2012年美邦共实现营业收入46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21.21%。同时,营业达到利润5.28亿元,相较去年增长了16.59%。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邦服饰2011年底爆出存在25.6亿元库存,而截至今年2季度末,该集团库存已经下降至17.53亿元,存货结转周期较去年下降了31.52%,较第一季度末下降了24.35%。对此,美邦半年报的解释是,美邦公司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消化库存商品,优化存货系统,存销结构趋向均衡,努力提升终端服务管理能力水平。与此同时,继续适度控制生产采购规模。
但这样的解释并未说服所有人,10月15日,有财经媒体直指美邦服饰通过预先配发等手段,施压加盟商,掩盖8亿巨量库存,美化公司业绩,进而导致公司核心人员离职。报道出现后,各大网站相继转载,在市场中引起巨大反响。受此消息影响,15日早间,美邦服饰紧急停牌。
辩解
4000字长文否认五大质疑
昨日,美邦服饰复牌,并再次发布公告,表示该媒体的报道内容存在严重失实,针对该报道指出的问题提出了5点反驳,并称,“对于个别媒体上述恶意损害公司名誉的行为,公司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权益的权利”。
针对舆论最关注的“8亿库存哪去了”,美邦回应称,2011年以来公司对生产规模控制力度较大。截至2012年6月末存货较年初下降8亿元,其中:老品销售带来库存减少10亿元,新品仅增加2亿元(新品生产入库16亿元,销售出库14亿元)。
在质疑报道中,有经销商表示,“美邦对终端渠道的压货太厉害了,传统服装行业本来就受到挑战,我们(净销售)的压力非常大”。对此,美邦公告称,美邦与加盟商会在季前以签署《期货预订合同》的方式,确认一次性买断的期货产品,加盟商在季中根据实际销售情况,通过现货补单向公司购买当季货品。对于加盟商的预定数量及现货补单,公司只提供建议,并无强制性规定,由加盟商根据自身经营情况确定。
对于媒体质疑的“虚拟出库”,美邦表示,服装行业由于零售季和配发季不匹配,为了满足销售所需,在零售周期到来前根据加盟商期货预订合同进行产品预配是服装行业基本的运营模式。但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说法缺乏说服力。“所谓的《期货预订合同》,说白了还是让加盟商先付钱,并没有说清楚他们把库存压力压给加盟商的问题”。
而针对美邦向关联方销售巨额库存的问题,澄清公告指出,上半年美邦向爱裳邦购销售货品总额为3.2亿元,对其他关联方销售货品金额合计为0.7亿元,该信息已在半年报中做了及时、完整的披露。此外,美邦还对近年来的人事变动作了相关说明。
市场
复牌后大跌6.48%
早在质疑报道出现之前,美邦服饰股价已是三连阴。昨日恢复交易后,美邦股价更是一路下探,报收16.75元,跌幅为6.48%。
此前,便有业内分析师称,将如今服装行业的库存拿出来卖,可以卖三年不用出新品。本报记者通过统计上半年国内数家上市服装公司的财务数据,发现服装企业的存货与营业收入比基本在30%到70%之间,库存压力比较大。其中,报喜鸟存货与营业收入比达72%,波司登与森马分别升到66%与58%,七匹狼与红豆则降至35%左右,而遭到质疑的美邦服饰则由年初的67%直降到38%。
存货压力大,生产者通过向经销商施加压力,要求经销商加大订货量的行为是否妥当?对此,本报记者咨询了著名证券律师严义明,他对记者分析道,生产商将库存卖给下家并无问题,关键在于经销商或加盟商是否愿意,不排除有些下家可能受到了生产商的施压而只能一定程度上愿意,这要根据反垄断法进行判断,看看生产者是否存在滥用优势地位的行为。即使是商业习惯,如果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必然要承担相关责任。
严义明还表示,目前还没有事实来判断美邦服饰存在信息披露造假的问题,也就暂时没有投资者维权的问题。但基于服装行业的特殊原因,投资者在购买服装股票时应该做好相关功课,了解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
而另一位律师张远忠则认为,美邦服饰预先配发产品给加盟商是否合法还应看双方具体的合同约定,不能仅仅说是行业惯例。
■监管动向
上市公司恶意不履行承诺将被查处
证监会日前透露,将于近期集中对上市公司股东、关联方以及上市公司的承诺事项进行集中清理和专项检查。据悉,专项检查通知已于上周末下发各派出机构,要求上市公司于10月底前披露其履行承诺情况,各地证监局将于11月底开展专项检查工作。
据了解,本次专项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要求上市公司对相关方承诺未履行情况进行专项披露;对已经履行完毕的承诺,抽查其履行情况;对超期未履行的承诺事项进行专项检查并采取要求上市公司说明理由、披露履行承诺举措等监管措施督导其履行承诺。
对此,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上市公司股东、关联方以及上市公司的承诺,对解决上市公司历史遗留问题及规范上市公司治理关系重大,但实践中相关方所做出的各项承诺在后续履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承诺事项受行业限制无法履行、承诺人恶意不履行或拖延履行相关事项等,使部分承诺变成一纸空文,既损害了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不利于营造资本市场的诚信环境。
此前曾有中小投资者将不按期履行承诺的上市公司诉诸法律,但由于相关承诺往往“模棱两可”,诉讼效果欠佳。监管部门此次主动出击,或可遏制上市公司相关方恶意爽约行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