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佛塑涉洋垃圾门股价跌20% 投资者不满道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6日 17:24  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谢庆裕

  上千吨洋垃圾制造的一次性发泡餐具流入国内市场,而生产商竟然是上市公司占有7成股份的子公司。近日,央视经济频道《消费主张》的报道引起舆论哗然,更引起网民对涉及的上市公司佛塑股份的“口诛笔伐”。14日,佛山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再次作出回应,称一次性餐具产品已经纳入关闭淘汰计划当中,但因“关闭一次性餐具业务需与外方股东进行协商,因而影响了该业务的退出进度”。

  事实上,为了减少白色垃圾,国家已经明令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但目前全国每年生产使用的塑料发泡餐盒仍有近70亿只,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仅出事后的8月10—11日两天,省质监局就在专项执法行动中查获1000多万个此类违规餐盒。有法律人士和业内专家呼吁,不能治标不治本,除了重罚,还应从源头和进出口链条上加强追查、并采取多种执法手段相结合。

  曝光企业“内外有别”惹怒消费者

  8月10日晚,央视经济频道《消费主张》栏目以《垃圾如何变餐具》为题,报道了部分企业用从欧洲等地进口的废旧塑料,加工成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并以每月数亿个的数量流入市场。其中,涉及佛塑股份下属鸿基分公司。

  根据央视调查,佛塑股份用洋垃圾制作餐盒,每个月的产量高达1千吨,相当于每月生产约2亿个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更令人愤怒的是,公司还将内销与出口严格进行区别对待,这些垃圾生产的餐具全部实行内销。

  央视报道称,鸿基分公司采购进出口部的陈跃文承认,公司大部分用于内销的发泡餐具,都是拿那些进口回来的垃圾做的。他甚至表示,一般出口餐具添加的废料都不大,而内销没人管,好糊弄,卖得出去就行。

  据专家介绍,这样的一次性发泡餐盒,装入滚烫的炒粉放置一晚后,会出现泡沫塑料丝,消费者无形中可能就吃进去了,而人体是不会分解这些东西的。中餐高温,多油等特点加剧了有毒物质向身体渗透的力度。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主要原料是聚苯乙烯,在达到65摄氏度的时候,会有一些游离状态的苯乙烯致癌物质释放出来,对人体危害极大。

  “内外有别”这一做法引起舆论哗然,不少网友质疑:“难道国人就该用洋垃圾做的餐盒?是单一企业内外有别,还是监管本身就‘内外有别’?”

  公告涉事厂家违规产品未赢利

  本报记者从佛塑股份网站获悉,该公司就上述报道涉及的有关事项进行了核实,并在8月13日发布了澄清公告。公告称,佛山鸿华聚酯切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华聚酯”)的餐具车间存在涉嫌违规添加再生料生产部分中低档一次性发泡餐具产品的情况。该车间相关设备和产品已于2010年8月10日被佛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查封。

  公告中描述鸿华聚酯是佛塑股份公司持股70%、由鸿基分公司管理的中外合作企业。

  鸿华聚酯的发泡制品(包括一次性餐具和包装用片材)2010年1—6月总产量为2539吨,其中涉嫌违规产品1667吨;2010年1—6月营业收入共为3495万元,其中涉嫌违规产品营业收入2101万元,涉嫌违规产品营业收入占该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2%;2010年1—6月涉嫌违规产品营业利润为-104万元,2010年1—6月佛塑股份营业利润为10482万元。

  鸿华聚酯用有毒原料制作餐具,初衷本是节约成本,但从佛塑股份的财务报表中发现,鸿华聚酯的业绩并不理想。截至2009年年末,鸿华聚酯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12900.52万元和3030.91万元,全年净利润仅为40.80万元。而佛塑股份2010年半年报也显示,截至报告期末,鸿华聚酯的少数股东权益仍为-18.93万元。

  佛塑表示,鸿华聚酯的一次性餐具产品经营效益一直处于亏损边缘,已被列入关闭淘汰计划中。由于该公司属中外合作企业,关闭一次性餐具业务需与外方股东进行协商,同时因停产涉及的员工安置等问题须审慎安排,因而影响了该业务的退出进度。

  影响股价大跌投资者不满仅道歉

  据悉,佛山鸿华聚酯是作为佛塑股份的控股子公司并入上市公司报表的。鸿华聚酯主营聚酯功能母料及其相关塑料、化工制品,注册资本210万美元,公司期末实际出资额为147万美元,佛塑股份占其70%的股份。

  对于“洋垃圾门”事件,股民也纷纷选择“用脚投票”,从8月10日开始,“佛塑股份”股价连续暴跌,4日跌幅近20%,该股技术指标形态已破位。盘初一度跳水逼近跌停后被小幅拉起横盘震荡,截至上周五收盘,该股跌2.04%,报11.98元。

  佛塑股份也在公告中声明,此次涉嫌违规经营行为完全违背了公司“追求卓越,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经营宗旨,与公司新能源、新材料的产业高端化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为公司所不容。公司责成鸿华聚酯立即终止全部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生产经营,全力追回已发出的问题产品予以销毁。

  佛塑股份承认,公司作为鸿华聚酯的大股东,未能有效履行大股东的职责,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该公司的涉嫌违规经营行为,对此事件负有内控失察、监管不到位的责任。并承诺:公司将深刻接受本次事件的教训,进一步加强企业内控建设,确保合法合规经营。但网民和投资者似乎仍对声明“不感冒”,据和讯网调查,95.15%的网民认为此事“不可容忍”,在“应当承担什么责任”的调查项中,认为处以高额罚款的比例为31.2%,认为应该关门整顿的占了33.33%,认为应该赔偿投资者损失的比例为35.47%。

  对于这样的道歉,有投资者认为太没有诚意。“如此重大的事故发生,佛塑股份只发了公告却未停牌,而公告中也只是表示要追回毒餐具和严惩肇事者,却丝毫未提及对消费者的赔偿。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也表示,鸿华聚酯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已经十五六年了,佛塑股份不可能不清楚子公司用废塑料生产一次性餐盒的问题,这只不过是公司推脱责任的一种说辞。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佛塑股份股票的下跌,并不是完全由鸿华聚酯生产违规餐盒引起。“目前公司的估值已经很高了,加之市场状况不好,回调也是很正常的事。”证券分析师李先生表示,“目前该公司主要做传统锂电池的薄膜,未来大家比较关注的是汽车薄膜这一块。这一块的前景不错,公司也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但是目前其前景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目前,佛塑股份的股价为12元多,而其动态市盈率已经达到了68.5倍。“60多倍的市盈率,即使其未来看重的两大业务获得实质性进展,差不多才是这个水平。”金元证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表示。

  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佛塑股份对用洋垃圾做餐盒事件发布澄清公告,佛塑股份采取的措施非常及时,力度也很大。由于佛塑股份这类存货并不多,即使追回全部损失,预计不超过1000万元。事实上,佛塑股份的企业价值、公司看点均在于公司所强调和执行的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该事件对公司价值影响不大。

  虽然事件还未平息,但佛塑股份还在通报中坚称,佛塑股份已披露的2010年第三季度业绩预告不会发生变化。

  ■纵深

  洋垃圾餐盒已成产业链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国家早已明令淘汰,一律不得进口、转移、生产、销售、使用,但违法生产却长期屡禁不止。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由于出口要求严格、价格更高,企业一般会生产质量相对较好的餐盒,而剩下的边角料、废料生产出来的餐盒主要流向国内市场。他表示,国内监管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也使洋垃圾餐盒得以在中国市场畅通无阻。他称,目前业内有30多家企业在生产这种餐盒,上市公司就佛塑股份一家,隐蔽性的小企业多一些。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洋垃圾餐盒已经形成产业链。佛塑上游产业顺德区杏坛镇就有许多塑料贸易及加工厂商。杏坛塑料商会秘书长何杞源向媒体透露,杏坛目前有300多家塑料贸易企业,他们从国内外市场采购各种废塑料,转手出售给本地的塑料加工企业。这种企业大多数都是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式,租或建个仓库就开始经营。经过整治,现在加工企业已从去年的1500多家减少到700多家。

  据媒体报道,顺德区固体废物管理中心相关人士坦承,在杏坛现存的千家塑料企业中,仅2家具有进口固体废物的资质,而且这两家每次进口废塑料,按规定都要事前先向固废中心申报,到货后还要尽快让固废中心去仓库检查。但最近一段时间,固废中心没有接到任何申报,也没有接到企业的到货通知安排检查。

  杏坛吕地村多家企业都表示,“他们只管卖出产品,但是客户用来做什么,却不是加工企业能够制约的”。还没走进这个“世界目前最大的进口废塑料集散地”,就已经闻到空气里充斥着的像燃烧塑料发出的刺鼻气味,当天刚下过一场雨,街道上积满黑色的污水,没走几步白色的运动鞋很快就被弄脏。

  本报记者从省质监局网站获悉,今年以来,广东质监部门加大对违法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一次性塑料餐具饭盒生产企业的查处力度,多次组织在全省范围开展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专项执法行动。

  据统计,截至8月11日,全省共检查企业33家,其中立案查处22家,查获一次性塑料餐具饭盒10783.1万个,涉案货值约58万元,其中8月10—11日两天查获1000多万个。

  8月10—11日,广东质监部门连夜组织对被央视经济频道曝光的深圳灿辉、佛山鸿基(鸿华)、东莞茂盈、珠海新富华等企业开展执法检查,查获利用废旧塑料生产一次性塑料餐具饭盒1334万个及原料一大批。其中,在深圳宝安区灿辉塑胶制品厂查获一次性塑料餐盒40万个,“聚苯乙烯”原料1000公斤;在佛山鸿华聚酯切片有限公司查获一次性塑料餐盒922万个,生产原料14.2万公斤;在东莞市茂盈降解塑料餐具有限公司执法人员查获一次性塑料餐具372万个;在珠海新富华快餐用品有限公司执法人员未发现国内销售的产品。

  广东质监部门称,还将继续加大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的检查力度,对违法使用废旧塑料进行生产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企业依法查封产品、原料和设备,对屡次违法的企业将依法从重处罚。

  ■观点

  建议追查洋垃圾利益链

  北京市汇佳律师事务所律师邱宝昌呼吁,出现此类事件要倒查,追根朔源,看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同时,政府要改变执法方式。“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存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为何现在才被大量曝光,原因在于长久以来都是治标不治本。要采取倒查,看根本问题在哪儿。在原材料方面追溯是怎么来的。”

  邱宝昌称,国家早已颁布《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进出口的检验检疫法律法规,里面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法定检验的进口商品经检验,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项目不合格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责令当事人销毁,或者出具退货处理通知单并书面告知海关,海关凭退货处理通知单办理退运手续;其他项目不合格的,可以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技术处理,经重新检验合格的,方可销售或者使用。“但为何这么多从欧洲等地进口的废旧塑料能大量进入中国?是否有巨大的产业利益链?政府官员是否参与其中?这些都值得追查。”

  他建议,同时,政府部门要改变执法方式,实施科学检验。所有的产品用现代监管技术编号,方便从原料到成品的追查;其次,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处罚不能代替行政处罚,也不能代替刑事处罚,不能简单地罚款,而要将吊销营业执照、情节严重者可判刑等结合起来。要发动广大网友和老百姓的力量进行监督,并对举报等行为要予以鼓励。

> 相关专题:

【 佛塑股份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