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铸
编者按:上市公司的业绩“光彩夺目”,中国股市为何却跌跌不休?无他,“硕鼠”太多罢了。这个被人们称之为“提款机”、20年都没有“长大”的中国式资本市场总是充满了“段子”或故事,监管部门是否已经成了其中的利益集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鲜见中国证监会查处出来过资本市场的大案和要案,主管反腐的纪检部门反而变成了资本监管层。
请看本报记者来自一线的报道:落马中山市长以及她身边为所欲为的老鼠仓窝。令人警醒的是,这些发生在几年前的明显违规行为至今也没有看到过证监会或交易所发起的谴责或调查。
相关报道一:一年炒股豪赚8600万 振业投资暴利去向成谜
相关报道二:内幕交易案升级中炬高新或将牵扯其中
相关报道三:被迫跌停出货 中邮系基金损失或超1.5亿元
李启红内幕交易案背后:中山公资委建老鼠仓
中山市兴中道,马路很宽,看起来并不繁华,却是中山市的一条最重要的街道。
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公用”,000685.SZ)的办公地点就在兴中道18号的财兴大厦内,中山市人民政府距此不过数百米距离。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广发证券中山市的营业部也均设在附近。
这些原本分属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单位如今都因为中山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启红的被“双规”联系在一起。
经过调查,《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知,在硕鼠李启红被“双规”的背后,中山市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山公资委”)才是真正的导演。而这只“睡眼惺忪”的“老猫”,更是早在2000年就盯上了证券市场这块大肥肉。
中纪委突袭中山
2010年5月30日晚,广东省纪检委有关负责人向媒体证实,广东省中山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启红因涉嫌严重经济违纪问题被中纪委带走。
5月31日,中山公用因重大事项未公告,临时停牌。各大媒体迅速将李被带走和中山公用临时停牌一事联系在一起,猜测李被带走是因为涉及中山公用内幕交易。
“5月31日上午9点,中山市委就此事召开了处级以上干部通报会,通报了李被中纪委‘双规’的消息,原因是涉嫌股票内幕交易,所涉及的上市公司就是中山公用。”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除李本人外,其丈夫林某、弟弟李某某、弟媳等亲属被一同带走。
6月2日,中山公用公告称:因董事长谭庆中、总经理郑旭龄暂不能履行董事长、总经理职责,为保证公司正常运作,授权公司董事郑钟强代理谭庆中行使董事长职责,代理郑旭龄行使总经理职责。
当天,记者拨通了中山公用现任证券事务代表梁穆春的电话,然而梁穆春以“正在开会”为由,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
“谭庆中、郑旭龄以及中山公用大股东中山中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几位高管在李被带走的同时也被控制,而中山中汇、中山公用的中高层在5月30日至31日都被勒令暂时不允许离开办公楼。”前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6月1日,记者试图进入财兴大厦进行采访,但均被拦下。
随后,记者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要求采访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丘树宏,得到的答案是“请联系市委新闻办”。随后,中山市委新闻办主任刘志巍给记者发短信称“目前李正在接受调查,一切以组织的调查为准”,婉言谢绝了记者的进一步采访要求。
“李被双规后,据说中纪委的人很早就来到紧挨中山的珠海市海泉湾,应该是经过充分调查取证后才实施突然袭击的。”前述知情人士表示。
精准投资获利3倍
既然李启红被“双规”的理由确定为涉嫌中山公用内幕交易,那故事就得从公用科技(中山公用2007年时的股票简称)2007年的那次吸收换股重大资产重组而引发的连续14个涨停说起。
2007年7月2日,毫无征兆,公用科技高空跳开,不足一小时就封在涨停板。7月3日,开盘再封涨停。两天内成交额超过2.5亿元,而涨停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6月29日)仅仅成交4600多万元。2007年7月4日,公用科技公告称“因重大事项开始停牌,直至重大事项公告时复牌”。
这一停就是一个半月。2007年8月20日,公用科技公告吸收合并及定向增发议案:以1∶0.38的比例吸收合并大股东中山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公用集团)37679.22 万股,同时以8.15元/股的价格向包括中山市古镇自来水厂等五家乡镇供水公司(自来水厂)定向增发。
这一重大重组在当时被外界誉为“公用集团整体上市”。
自2007年8月20日,公用科技连续拉出12个涨停,加上停牌前的两个涨停板,在公用集团整体上市方案公布前后,公用科技连续14个涨停,累积涨幅高达360.06%。
根据深交所交易统计数据,2007年9月10日,是公用科技当时上演的最后一个涨停日,其交易龙虎榜显示:银河证券中山营业部、中信证券中山松苑路营业部、广发证券中山四路营业部占据交易龙虎榜卖出前三名,分别卖出金额为:7066万元、3579万元、2745万元。
在9月10日之前的14个交易日内,公用科技13次无量涨停,仅仅在7月2日拥有不足一小时的进场时间。也就是说,假设上述三个营业部的买家是在2007年7月2日进场,那么连续涨幅超过318%,其获利金额则分别高达5375万元、2272万元、2088万元。
“老鼠仓出货了。”2007年9月10日,三家营业部出现大量卖盘后,就曾有人如此评述。
李启红——内幕信息“通道”?
“除了2007年这次之外,2008年4月2日,公用集团整体上市获得国资委批复之前,上述营业部也出现过类似情况,而且都是提前进入,精准出货,信息泄露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启红及家人是否参与,只有通过调查交易记录才能知道,如今中纪委以内幕交易为由双规李启红并带走其若干亲属,控制中山公用及大股东高管,证明此事属实。”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不过,在向银河证券方面求证中纪委是否调取了银河证券相关中山公用的交易记录时,银河证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经过核查,我们的中山营业部并未接到有关调取交易记录的通知。”
广发证券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并未被要求调取交易记录。
“2007年以后,证券交易系统全面升级,中央登记公司、沪深交易所对每个账户的变动都可以监测,不需要通过营业部来调取交易记录。”一位券商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如果到了检察院取证阶段,那么一定会去营业部调取资料,那是现场证据。而这个案子应该还处于‘坦白从宽’阶段,中纪委没有确凿证据,不会随意出手。”前述知情人士分析。
根据李启红简历,2007年1月份进入中山市委常委,任组织部部长,被“双规”前,任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现年56岁。
一位中山市资深媒体人向记者介绍,李启红本人对资本市场知识知之甚少,“最可能的就是,有人告诉她这个消息,说可以赚钱,而李就把公用集团重组的消息告知了亲友。李在这次内幕交易过程中,更多的可能是扮演信息渠道的作用。”
李启红涉嫌内幕交易事件爆发后,银河证券成了众矢之的。
除了其中山营业部屡次登上交易龙虎榜,被猜测为“老鼠仓聚集地”外,刚被公告“暂时无法履职”的中山公用董事长谭庆中、总经理郑旭龄此前都来自于银河证券,包括现任董秘黄著文,也曾担任现银河证券的前身——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会计处处长一职。
记者还发现,银河证券还是2007年中山公用吸收换股及定向增发事项的保荐人。
“即使有老鼠仓,中山营业部也只是交易发生地,这和银河证券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公司投行部的负责人认为,在当初的中山公用重大重组过程中,履行了必要充分义务。至于中山公用高管出身于银河证券,而且涉及到此次内幕交易,只能说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前述银河证券相关负责人如此回复记者的质疑。
导演兼主角——公资委
如果李启红真如前述资深媒体人所言的只是扮演信息泄露的渠道角色,那么这场内幕交易后是否还有“大鱼”在隐藏?
《中国经营报》记者经过调查得知,李启红涉嫌内幕交易案背后,中山市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山公资委)或许才是整个事件的导演。
与其他各省市不同,在中山市政府的组织结构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国有资产分属两个不同的行政单位管理,分别是上述中山公资委和中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山国资委)。
根据记者从中山市档案馆查询的资料显示:1998年10月29日,中山市委市政府决议成立中山市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资料名称:《关于成立中山市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通知》(中委[1998]30号)),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中山市国有资产管理局,与该局合署办公。
就在该年的12月4日,中山公用事业集团发起成立,登记股东为中山市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2004年,中山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改组成为中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此,对于中山市国有资产,有了两套班子管理。
本报记者查询了中山公用自成立起至今的所有定期报告(包括历年一季报、中报、三季报、年报)发现:在2007年8月重大重组过程中,有两家公司于重组前进入十大股东,而重组后抽身而退,获利颇丰。
其中一家为深圳市银控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深圳银控”),本报记者通过工商资料查询得知: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25日,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均为16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陈小平。
中山公用的历年报表中显示,2007年中报(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深圳银控以135万股持有量位列十大股东。而在2007年三季报(截至2007年9月30日)的中山公用十大股东中,深圳银控已经不知去向。更令人震惊的是:在2007年中山公用的一季报中,深圳银控也没有出现。
这也就意味着,深圳银控是在2007年4月1日后建仓,至2007年6月30日持有135万股中山公用,而中山公用的重大重组停牌起始日为7月4日,截止日为9月10日。也就是说,深圳银控“精准投资”,在不到三个月之内,建仓赚取至少360%利润后抽身而退。
由于时间有限,且深圳银控的股东位于广东省外,截至本报发稿前,记者未能更为深入调查了解到深圳银控是否与此次内幕交易有关,但本报记者从另一家神秘公司却查到,中山公用内幕交易背后隐藏着的并非只有李启红这样的“硕鼠”,还有来自中山公资委的这只“大猫”。
与深圳银控相同,中山市振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山振业)所持有中山公用的269万股也是在2007年三季度全部抛空,并获利8600万元顺利出逃。(请见本期B2版相关报道)。
2010年6月3日,本报记者从中山市工商局查询得知:中山振业成立于2009年6月23日,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均为50万元,其出资人分别为:中山市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山实业”,出资40万元,持股80%),中山市公物仓储中心有限公司(下称“中山仓储”,出资10万元,持股20%),法人代表:张来明,办公住所:中山市兴中道18号财兴大厦附5楼。
顺藤摸瓜,记者再次查验中山实业、中山仓储,发现中山实业成立于2000年1月5日,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都为5507万元,属于国有独资企业。其出资人只有一个: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法定代表人:欧阳泽生。办公住所同样为:中山市兴中道18号财兴大厦附5楼。
而中山仓储的出资人为中山实业和中山市润业发展有限公司。
综合上述信息得知:中山实业通过直接持股和间接持股共计持有中山振业98%股权,而中山润业持有2%股权。
中山公用、以及中山公用的大股东中山中汇、中山实业、中山振业的办公场所同为中山市兴中道18号财兴大厦附5楼。
记者来到兴中道18号,发现一栋楼两套牌子,左边为中山中汇,右边为中山公用。
当记者试图以张来明朋友的身份进入财兴大厦时,被前台以“张总说不认识你”阻拦。记者在表明身份,出示证件后,仍未能进入。
随后,记者拨通了中山振业登记的张来明手机号码,发现该号码已经非张本人所用,而登记的固定电话则由中山中汇工作人员接听,“张来明在上市公司那边,我们在南楼,他们在北楼,你从旁边的电梯上去找他。”不过记者最后仍未能找到张来明。
经过记者核实,更为意外的是:中山振业法人代表张来明竟然是中山公用物业开发事业部综合部部长。中山实业法人代表欧阳泽生则为中山中汇副总裁,曾经也担任过中山公用董事,还曾担任过中山市另外一家国有上市公司中炬高新(600872.SH)董事(详见本期B2版相关报道)。
2006年9月,中山市国资部门为了理顺中山公用股权结构,专门成立中山中汇,从而将原本属于中山市公资委的中山公用集团股份划转至中山中汇,也就意味着自那时起,中山公用集团的重大重组已经提及议事日程,而中山振业的成立日期恰恰也在此时,“内幕交易无可避免,作为重组发起人的中山国资部门,属于监管者,而中山公资委是中山公用直接股东,成立一家投资公司提前买入股票,这不是内幕交易是什么?”一位律师如是对记者说。
而此时,李启红还没有成为中山市市长,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的身份似乎也可以提前知道此信息,然而记者从中炬高新的历史资料中得知,李启红涉嫌内幕交易案中,主角早在2000年就已经由中山公资委扮演。
李启红涉嫌内幕交易一案,背后更多内幕显然还有待揭开。本报记者将持续跟踪报道。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