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卓铭
吉林制药在滨地钾肥借壳失败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一纸投向证监会的举报信,却又将其推到风口浪尖。
一位名叫“安晓”的举报者向证监会举报,吉林制药在重组过程中涉嫌违规披露信息和内幕交易。记者从证监会信访办了解到,证监会已接受该材料,并交由吉林省证监局具体处理,吉林省证监局目前尚未明确受理。
这份举报材料称:吉林制药第二大股东吉林明日实业有限公司实际受大股东吉林金泉宝山集团控制,明日实业在吉林制药重组期间减持解禁股涉嫌内幕交易。
吉林制药在2007年9月至2008年11月之间共经历三次重组失败,如果举报人所述属实,这三起三落背后可能存在不为人知的隐情。
三次重组无果
2007年9月13日,吉林制药的第一大股东吉林金泉宝山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第一次重组,当时的对象是山东龙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但两个月后的2007年11月19日,吉林制药突然宣布重组失败。龙口矿业党委办栾青松告诉本报记者:“(重组失败)主要是双方价格谈不拢,而且考虑当时的宏观政策,投资会有较大的风险。”
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时执行的重组定价依据的是首次董事会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的市场均价。”尽管4.85元的重组价已经远低于2007年9月13日*ST吉药20日均价9.22元,但吉林制药连续亏损存在退市风险,重组方试图获得更低价的筹码也在情理之中。
因价格原因谈判破裂之后,2007年11月19日,吉林制药随即宣布与深圳富通地产集团洽谈重组事宜。然而,第二次重组甚至还没来得及公布细节,就在一个月之后的2007年12月28日宣布重组取消。
富通地产投资部人士介绍:“当时我们是有意向重组的,但就是在报送文件的过程中传出消息称,有关监管部门暂停了所有房产类公司的上市重组。”
在沉寂了半年之后,2008年7月16日,吉林制药宣布找到了第三个重组方滨地钾肥。滨地钾肥副董事长张兰玲曾表示:“为了满足未来新项目的资金需求,公司才选择上市。”当时,滨地钾肥的30万吨/年钾镁肥生产线刚刚正式投产,48万吨/年的硫酸钾项目尚在报批过程中,公司还计划上马百万吨钾肥项目,资金需求强烈。
围绕“钾肥”这一优质资源的存在与否,众多媒体从一开始就予以关注。事实上,到宣布重组失败之时,滨地钾肥的实际产能还是一个谜。
未名律师事务所张洪明律师表示:“上市公司重组可能对股价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应格外慎重,对重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预估后才发布公告,而吉林制药几次发布重组公告都显太仓促。”
举报材料称,这一过程中有个潜在受益者——吉林明日实业有限公司。但此说法目前尚无法证实。
借重组减持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