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肖遂宁:大力提升公众的信心和信任(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 21:03  新浪财经

  刚才马行长展示了招商银行骄人的业绩,在这我也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深发展自己的一些工作情况。自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以后,我们始终把风险控制、把审慎经营放在我们的第一位。我们始终坚持认为:任何创新都要基于风险可控的前提。没有可以计量的成本、没有可预期并控制的风险,任何投资都是不安全的。因此我们在2007年的上半年,做了一个安排。我们原来持有美国的两房债券,持有欧洲的一些当时还比较大、非常有名的、当然也是前一段时间出了毛病的银行的债券,还有一些小银行的各种各样的债券组合,大概十亿人民币。我们算了一个帐,从风险收益和流动性方面做了一个比较和判断,认为这不是最好的资产。所以我们就跟当时的交易对手提出来,你不是说这东西都挺好的吗,我再卖回给你怎么样,现在不是市场都有价格吗?这个时候他不能说NO,只说“但要便宜一点”。我们说好,那你看怎么便宜。他说得有个折让。我们明白了,这个市场交易机会不多了,不像他卖给我们的时候那么好了。于是我们说OK,同意折让,就牺牲一点利息收入。大家知道利息收入都是少少的小小的。这样我们把欧美债券在07年的上半年全部出清了。今天有好几个朋友问我,肖行长你们这一次躲过了一劫呀。我说谢天谢地,银行以审慎经营为本。不是说我们当时一定就通过哪个风水大师算出来可能面对的危机,而是我们始终坚持审慎经营。所以深圳发展银行现在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都保持在一个很好的水平。今年我们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将比以前更加重视风险控制和流动性管理,虽然很可能要牺牲一点点效益。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我们在效益上也表现得很好,表现为每股盈利都比较好。我们是上市公司,大家可以看我们三季度的报告,我们的净资产收益率是目前中国的金融系统中表现最好的。

  面对金融海啸,中国的银行业除了要携手展示我们在风险控制上取得的成就外,还要做第二件事,就是要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提高效率、创造效益,凸显优质银行品牌的价值。

  现在有的朋友问我一个很敏感的话题,金融创新还要不要?我说创新一定要,因为创新是银行发展不可缺少的生命源泉。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高速发展,会有结构调整,也会产生更多的内生性需求,这都需要金融产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我们要用不以增大风险资本为代价的、能带来安全收益的、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另外,创新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效益。整个社会效益改善了,我们银行就能从中分到应得的那一点点,即提高自身效益,从而提振投资者的信心。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不断提高的效益。

  这里我要与各位分享几个概念:创新与控制风险并不矛盾。只有减少风险、创造效益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创新。创新不等于冒险。如果创新以制造风险或挑战风险控制为代价,那就是冒险,是要坚决制止的。创新等于风险控制和大胆尝试。风险控制是银行永恒的主题。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对我们不可能没有外部的压力。如何把危机、危险变成机会呢,唯有审慎经营。在后奥运时代和金融海啸中,我们要更加小心谨慎地管控风险,让公众对我们增强信心,增加信任。

  最后,我想说说银行业应围绕“提振公众信任和信心”怎样开展品牌营销。首先要深入挖掘品牌的核心价值。各家银行在强化自身价值的同时,都应强调在在安全保本的前提下如何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有收益的产品,这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这不是靠天天打广告、打海一样的广告,也不是靠平面媒体或网络媒体,碎碎叨叨重复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回答的是:我们究竟用什么核心价值观在维护、在保障公众的利益。有了核心价值,我们的品牌建设和面向全社会的品牌承诺就变得不再苍白,而是活生生的。媒体朋友们在写文章、做广告的时候,就可以很有底气地宣传这家银行确实不错。因为我们对存款人、投资人都有过庄严的承诺:我们过去做到了,我们将来还一定力争做得更好。

  其次要以合适的形式表现品牌价值,并有效地传播核心价值。我们坚持一个原则,即边际收益最大化,传播成本最小化。同时运用漏斗分析、品牌电压等多种量化工具。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认为:在金融海啸中银行遭遇信用危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恢复市场对整个金融行业的信任和信心。各银行开展品牌营销,首先要提炼清晰的核心价值,然后要有成功的价值发现,最后还要有效地传播出去,让公众能够看到、听到、感到我们控制风险的能力和我们创造价值的实力。

  危险过后是机会。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已经发现机会了。我们愿意与各位一起努力,共同提升公众信心,共同提振民族银行的品牌价值。

  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