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铁业整合进程加速 广钢股份或成壳资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 02:00 南方都市报
发改委提出要淘汰的业务都集中在广钢上市公司里面,市场因此也存在资产注入预期。 CFP供图 3月20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广西防城港和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宝钢集团将兼并重组韶钢和广钢,武钢与柳钢进行实质性的重组。市场因此预计,2008年将是我国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年,钢铁行业整合进程加速。在这个进程中,广东钢铁业将会实现全面的产业升级,与此事件相关的上市公司价值都有可能出现变化,最引人关注的是,广钢股份或许会成为壳资源。 广东钢铁的行业优化升级 因为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宝钢集团兼并重组韶钢和广钢,广东省要结合湛江钢铁项目的建设淘汰省内落后炼钢能力1000万吨,业内人士预计,广东钢铁业将会实现全面的产业升级。 就市场状况而言,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是我国钢铁消费的大市场,目前广东自身的钢铁产能根本不能满足本地区的市场需求,进口及向省外采购钢材产品的数量较大。湛江项目投产后,从产能和技术提高的角度来看,能够起到进口替代的效果,缓解华南市场钢材需求紧张的局面。另外,湛江交通便利,再加上国产替代进口的因素,有助于降低钢材产品的成本。 所以,宝钢股份董事会秘书陈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次宝钢集团重组广钢和韶钢,实质上是对广东省的钢铁行业进行技术更新和产能优化,至于未来这些更新和优化工作完成后,是否会如市场人士推测的那样,把相关项目和资产放到我们上市公司,现在还不好说。短期来看,这次重组对宝钢股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广钢股份炼钢业务拟淘汰 关于广东钢铁业的重组,国家发改委的指向很确定,那就是广钢与韶钢这两个企业全部进入宝钢集团,由宝钢集团控股成立一家新公司,总部注册在广州。而广钢淘汰全部炼铁、炼钢和轧钢生产能力,韶钢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高炉和小转炉,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由此,众多业内人士的分析结论是,广钢股份未来可能成为一个壳资源。 广钢股份一位人士表示,并不排除这个可能性。但广钢股份董事会秘书杨耀兴的说法很谨慎:“这还是要由宝钢说了算。目前的重组都还是在集团层面上进行,我们了解的情况也不多。其实,这件事情来得很突然,连我们自己一下子都还没适应过来。另外,我认为,国家发改委网站上发布的那个批复,表述可能不太具体。批复中提到的淘汰广钢全部炼铁、炼钢和轧钢生产能力,并不是指要全部淘汰掉广钢股份的产能,主要指的是淘汰广钢集团鹤洞基地的相关业务,而其他新建的项目没有理由被淘汰,当然鹤洞基地的这部份业务基本上是在上市公司的。” 外界对广钢股份未来的判断,立场就较为鲜明。“广钢股份的产能一定会受到影响。发改委提出要淘汰的业务都在上市公司里面,这样一来,广钢股份就没有了,未来它就可能成为一个壳资源。”国泰君安钢铁行业研究员崔婧怡认为。 至于另一家与本次宝钢重组广东钢铁行业相关的上市公司韶钢松山的未来,该公司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告诉记者:“我们的主业还在,当然不会变成壳。国家发改委提到要淘汰的转炉和小高炉主要就5座,除了淘汰的这部分,我们公司的其他业务还会优化升级。” 韶钢存在同业竞争问题 宝钢集团下一步会以怎样的模式重组广钢和韶钢,将直接影响广钢股份、韶钢松山、甚至宝钢股份未来的价值。 “目前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基本都是国有性质,国有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一般会采取股权划拨的形式。就比如,宝钢集团通过收购八一钢铁集团间接控股八一钢铁,采取了要约收购的形式,当然,最终中国证监会豁免了宝钢集团要约收购的义务。而攀钢钢钒换股吸收合并攀渝钛业和ST长钢,也是可以借鉴的模式。集团层面的整合工作完成后,未来相关的业务通常都是会置入上市公司的;这就意味着,在这次并购案中,宝钢股份也存在价值变化的可能。不过,这一切,目前都不好确定。”银河证券钢铁行业研究员孙勇认为。 不过,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韶钢松山现有的板材业务和宝钢股份这部分业务是重合的。孙勇认为:“韶钢松山和宝钢股份未来需要解决的将会是同业竞争问题,具体采取什么方式来解决,还要进一步观察。” 宝钢股份董秘陈缨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很乐观。她说:“宝钢和韶钢部分业务重叠而导致的同业竞争问题,大股东会遵守自己的承诺,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 -相关链接 事件型题材背后隐匿风险 对于这次并购的消息,市场的评价无疑是积极的。 从3月19日路透社先于发改委网站最早传出宝钢集团并购重组广钢、韶钢的消息当日,到3月21日3个交易日内,宝钢股份、广钢股份和韶钢松山的股价分别上涨了18.29%、26.25%和26.20%. “这背后是有一定的风险的。”银河证券钢铁行业研究员孙勇认为,“我们目前并不知道具体的并购方案细节。一切未知就意味着无限的想象空间,但也意味着无限的风险。” “举例来说,假如这次广钢股份真的成为壳资源,主业都没有了,这家公司也就失去了估值的基础,当然也不排除后续会有注入资产的可能性。但是在一切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盲目追高这些公司股票的做法是有风险的。”何静 本报记者 何静 实习生 刘艳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