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仁宝的创造(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 05:35 证券日报
从“农业起家”到“反哺农业”。如果说华西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的话,那么,华西人捏成的第一个雪团则来源于农业。从1961年建村,艰苦卓绝的“造田运动”使得华西在20世纪70年代粮食亩产突破1吨,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从而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70年代,吴仁宝带领华西人把目光盯上了工业,开始偷偷地“造厂”,“日积月累,聚沙成堆”。1994年组建华西集团公司,此后,华西走上快速发展的工业之路。近年来,华西开始实践“工业反哺农业”,把零零散散的老厂房集中到园区,仅3年时间就增加1000多亩土地。他们用了3年时间,投入52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山北”继续搞好“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一个以“粮、果、树、渔”汇聚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科技园;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利用高科技进行大棚种植,成熟的南瓜竟达50多公斤!如今大棚不仅有蔬菜、瓜果的销售收入,还有旅游观光的收入,2006年利润已超过100万,实现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完美结合。 火车跑得快,全靠工业带。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吴仁宝顶住“不务正业,破坏以粮为纲”、“唯生产力论”的帽子,把农业的内部积累投入工业,他们以一个500多公斤重的大磨盘起家,办起了粮食饲料加工厂。1963年后,又办起了废纺站、铁匠店。1969年,他们又顶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创办了小五金厂。其后,又创办了板网厂、塑纺厂等。1994年组建的华西集团公司,下属八大公司。在2005年度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94位;在“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中,名列第41位;在“中国综合类制造业”中,名列第5位。 环保经济:利在千秋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那就等于竭泽而渔。 多年来,华西在村容建设上,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和提高华西“三化三园”的战略规划。 2001年,华西在全国村级单位中,首家通过了ISO140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村”。2003年,华西一年投入在环保上的资金就是上亿元。2004年,华西关闭了年产值15亿元,利润超千万元的3家化工厂,关闭了设备陈旧的老线材厂。同时,还先后投资数亿元,综合治理工业园区环境,使工厂变成了花园。特别是2005年,华西在原有处理万吨污水的基础之上,在私营小区又再建了一个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使华西村所有工厂的污水处理都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庄稼地里富裕起来的华西人,深知绿化的重要。按照规划,大华西总绿化面积为5870亩,已经种植3003亩,需要种植的空地是2867亩。按照“能工则工、能商则商、能种则种”的原则,动员不能进厂上班的富余劳动力负责绿化工作,一方面解决了大家的就业,促进勤劳致富,另一方面美化了华西的生存环境。目前,全村的绿化覆盖率超过40%,村民住宅就掩映在绿阴之间。有位诗人看了华西后,挥毫写下:人说天堂美,何美比华西?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