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平安1600亿再融资博弈 大部分基金称不参与配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6日 12:40 经济观察报

  黄利明 宁方朋

  “全球市场这么好的机会,冲出去就能成为最好的公司。面对这样的机遇,谁会放弃?!”接近中国平安保险集团(601318SH;2318HK,下称“中国平安”)的人士点出平安1600亿再融资背后的战略冲动。

  但流通股东却用脚投票。1月21日、22日连续两个跌停,中国平安股价从98.21元跌落至79.55元,两日总市值缩水1200亿。

  时逢次债危机重度爆发,平安的举动旋即成为市场宣泄的“出气筒”,企业战略与流通股股东利益出现对立。

  融资战略

  1月21日,中国平安发布公告,公司将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12亿股A股方案的决议。

  公告显示,增发A股的发行价格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的公司A股股票均价或前1个交易日的A股股票均价。当日,中国平安公告前一交易日的股价为98.1元,而3个月之前,中国平安股价曾一度高达149.28元。如果以100元的价格计算,最多将募集资金1200亿元。

  另外,公司还将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412亿元的可转债。

  累计募集资金约1600亿元,这是A股市场迄今为止最高的融资规模。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实施的再融资项目最大笔金额为海通证券的260亿,尚未实施的项目中最大笔是中国石化300亿分离交易可转债,但这些与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规模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对于资金用途,中国平安再公告中笼统表示,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营运资金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

  而业内共识则是,中国平安将延续其一贯的混业战略,海外并购将成为此次融资的主要投向。

  为此,本报致电平安,其回复文件颇有意味,“公司将保持长期以来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以开放的心态把握境内外市场可能出现的投资机会,有针对性地部署资本,实现技术领先与持续高速发展,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小罡分析,此次增发使得平安能够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同时进行重大并购。在国内,收购银行的可能性高于收购保险公司,但难度也大。在国外市场,类似于“参股富通集团”的参股投资可能性较高,而控股投资的可能性较低。王小罡表示,中国平安进行海外并购有两大优势,一是保险资金适合长期投资,二是民营背景降低政治阻力。

  于是市场繁衍出各种并购版本。英国保险商英之杰集团、英国第一大保险商保诚集团、甚至汇丰集团,都成为传言中的并购对象。

  “虽然没有具体公布融资用途,但最有可能的还是英国最大保险商保诚集团。”一位易方达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

  海通证券分析师潘洪文指出,从投资时机来看,目前是海外并购非常良好的时机,这是因为目前国内保险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都非常高,2008年平均市盈率超过35倍、市净率超过5倍;而欧美多数国家的金融股估值相对比较低,一些金融股的市盈率不到10倍、市净率不到1.5倍,而且在次级债危机影响下市盈率和市净率又进一步大幅下降。尽管从短期来看,次级债危机的影响还没有结束,短期内海外并购可能会造成账面浮亏,但是从长远来看,当欧美等国家从次级债危机中走出来、资本市场再次进入牛市时,海外并购将会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而长期投资也是与保险公司债务的长期性相匹配的。

  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保诚集团股价已接近17个月以来的最低点,在1月18日全球金融股暴跌的背景下再挫5.84%,收报5.965英镑,较 2007年 5月高位时已跌去26.81%。不过,随着中国平安将对其进行收购的消息传出,英国保诚集团股价随即上涨,周三一度大涨逾10%,随后收窄至6%,收于6.556英镑。由此,保诚集团总市值约为154.2亿英镑,约合2169亿元人民币。

  平安对于收购传言不予置评。英国保诚集团CEO塔克也予以了回避,他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我们一贯欢迎长期投资者,我们与不同股东进行对话,谈论具体某一个是不妥当的,我不知道(平安)有怎样的意图。”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