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案上报国资委 S三九股改倒计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3日 00:34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崔帆 不久前获全票通过的《三九集团债务重组协议》成为了S三九股改的“推进器”,仅时隔一个月,S三九的股改方案已经上报到国务院国资委 进入四季度,S股(尚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股改的进程在不断加速,不少“钉子户”开始了股改的“破冰”之旅,这其中就包括一直受集团公司大量占款所拖累的S三九(000999.SZ)。 《财经时报》独家获悉,S三九的股改方案已于近日上报到国务院国资委,进展顺利的话,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成股改工作。 股改的提速,亦让公司大股东华润集团更看好S三九未来的发展。 华润高层表示,此前S三九的营销投入相当薄弱,近年投入加起来不到两个亿,而一些一级经销商已长期没有利润,股改后华润将通过再次重组打造一只国内最大的医药产业航母。 种种迹象表明,股改的提速不仅意味着S三九进入一个重生阶段,还有可能是整个药企行业转折的契机。 上报方案 日前,《财经时报》独家获悉,S三九股改将于一个月内启动。《财经时报》从为S三九做股改方案的光大证券和其他渠道证实,公司的股改方案已经上报到国务院国资委。 记者就此向S三九董秘办公室求证时,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正处于比较敏感的时期,上市公司不便透露任何情况。” S三九股改破冰意味着S三九进入一个重生阶段。据现有消息推测,S三九可望11月中下旬启动股改程序,进展顺利的话,今年年底将完成股改工作。 实际上,S三九股改的快速启动,得益于其母公司三九企业集团(下称“三九集团”)重组清欠的完成。 据公开资料显示,由于三九集团内部管理混乱,长时间高负债经营,2003年底陷入资不抵债境地,集团整体负债高达102亿元,其中集团及其关联方对S三九的占款达到37.41亿元。 正是受集团债务重组的拖累,S三九的股改被搁置。直到今年3月,国资委钦定华润集团战略重组三九集团后才显露曙光。 10月11日,S三九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三九集团债务重组协议》获全票通过。此举不仅意味着三九集团高达百亿的债务重组有望近期划上句号,还成为了S三九股改的“推进器”。 股改重生 S三九股改的推进,也增强了股东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 华润集团董秘办公室人士就对《财经时报》表示:“现在三九医药的经营状况和三九品牌影响力都非常理想,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公司另两家大股东上投摩根、厦门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也抱着相同的看法。 10月29日公布的三季报无疑是最好的佐证,公司三季报业绩高于预期,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为23.47 亿元和1.5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19.92%和44.62%,实现每股收益0.15元。 中信证券股评分析,超出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主要品种销售情况和综合毛利率高于预期。 目前S三九的资产已经非常“干净”,所有上市公司里的非医药资产已经全部剥离,只有医药资产和与医药相关的两家医院,即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和深圳三九医院,由于两家医院盈利稳定,将持续在上市资产范围内。 另据该公司高层透露,S三九股改完成后,公司的战略投资重点将以OTC(非处方药)为主,并加大现代中药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品类规划。 “今后S三九主要工作放在产品延伸和品牌整合上,为配合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参与公费医疗医药项目。” 基于此,为解决未来发展的产能瓶颈问题,三九医药在深圳观澜获得一块18万平方米的工业基地,目前已经完成11万平方米的建设,预计年底将全部建成,明年2月可以投产。 再度重组 S三九一旦完成股改后,还将面临新一轮的重组。 有消息称,股改结束后,华润集团将把会S三九,即三九药业更名为新三九控股有限股份公司,随后该公司将被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医药集团收购,最后成为华润医药投资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 此前剥离非医药资产就是在为下一步的再度重组做准备。 对于并购,美国东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整合营销传播中心总经理张默闻分析认为:“这次并购与当前中国药企行业的整体现状密不可分。国内药企数量过多,处于低水平的徘徊、重复,产能过剩等情况也越来越严重,随着药企经营不善、资金短缺的情况逐渐加重,有关部门也有意推行行业整合。” 虽然再度重组需等到S三九股改完成后,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华润医药收购S三九将是一个双赢的案例。 对于S三九而言,将会从华润医药那里得到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以及更多的市场运营模式和销售机会,借助这些“优待”条件,S三九能攻破自身难关,取得跃进式的发展。 对于做出并购决策的华润医药一方,S三九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所拥有的非常重要的医药品牌和渠道上,通过收购,华润医药不仅能以比较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打入目标市场,并以合作的方式节省大量开发新药和研究产品的成本,完善产业链条,从而得到更多的利益。 “以最近一两年的情况来看,药企的大部分并购案是建立在双方对于彼此的技术、产品、管理方式或者其他优势有着互相需要和补充的基础上,是基于彼此的需求和合作的目的而开展的并购活动,在互相联合的同时又相对保存原有品牌的独立性,成功率是比较高的。”张默闻强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