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连续24个涨停 黄氏兄弟游戏*ST金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1日 10:36 华夏时报

连续24个涨停黄氏兄弟游戏*ST金泰

  巨额地产注入 连续24个涨停 黄氏兄弟“游戏”*ST金泰

  本报记者 赖大彬 北京报道

  一旦定向增发成功,*ST金泰将变成新恒基集团唯一的资本运作平台,如果加上黄俊钦的弟弟黄光裕控制的在香港上市的国美电器(HK0493)和A股上市的中关村(000931),一个庞大的黄氏家族系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

  从4.16元走到12.78元,*ST金泰(600385)仅用了一个月时间。

  从7月9日复牌开始到8月10日,*ST金泰连续24次被死死地封在了涨停板上,给人们演了一出“疯狂”的涨停大戏,而且从每天巨量的买盘来看,戏还在继续上演,即将打破由S前锋(600733)创下的曾连续25个涨停板的纪录。

  这一切源于7月9日*ST金泰公布的定向增发方案,由黄俊钦控制的新恒基集团旗下的221亿元(未经审计)地产项目注入*ST金泰。8月8日,*ST金泰的证券事务代表刘芃告诉《华夏时报》,目前定向增发正在审批评估当中,并且要等股东大会和相关部门的核准。她坦言,短期内尚难完成。

  借壳5年 一朝爆发

  其实新恒基进入*ST金泰的时间并不短,早在2001年12月,新恒基就与*ST金泰原大股东——山东省医药工业研究所实验厂青年化工厂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书》约定,以1.02亿元受让该公司持有的*ST金泰26.99%的股份,成为*ST金泰第一大股东。后来因为股改稀释了一部分的股权,降到了22.8%,但是并没有影响其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8月7日,鼎昊投资的分析师王昊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认为,当年黄俊钦买*ST金泰的目的就是作为未来资本运作的平台。

  然而这一路走的并不平坦,*ST金泰内部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黄俊钦的想象。自从新恒基入主*ST金泰以来,一共打了100多场官司,几乎每次都是*ST金泰当被告,几乎每次都以*ST金泰败诉而告终。而且*ST金泰内部管理混乱、主营的医药业务盈利能力下降,2005年、2006年分别亏损4167万元和9951万元,其日常运转基本依靠新恒基提供的财务支持。截至2005年底,新恒基累计为*ST金泰提供担保8400多万元和近400万元的借款。

  “如果不是股改的话,黄俊钦可能早已经放弃*ST金泰了,”王昊分析,“2005年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做好了上市公司,更有利于大股东的股权融资。”

  据了解,到了2006年下半年,由于新恒基在北京和沈阳的一些地产项目出现资金紧张状况,为了尽快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加快了重组*ST金泰的步伐。而且2006年3月20日原董事长刘黎明的被捕,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新恒基重组的阻力和难度。此时敏锐的市场已经嗅到了一点风声,2007年1月4日开始,*ST金泰连续8个涨停,把股价从2.08元直接拉到了3.07元。3月6日,*ST金泰公告停牌。

  经过漫长的等待,2007年7月9日*ST金泰终于复牌,公告公司拟以3.18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不超过80亿A股,其中新恒基控股集团和北京新恒基

房地产集团以价值约221亿元的资产认购约70亿股,向其他特定投资者募资25.65亿元用于收购北京新恒基持有的其他资产。

  完成重组上市后,新上市公司的总股本将达到80亿股,如果单以发行价格上限3.18元计算,新公司的市值就将达到254.4亿元,而地产蓝筹股万科目前的净资产约为156.54亿元。所以刘芃也颇为高兴地说,这些资产注入后,对整个上市公司是一个全面的提升。她透露,目前已经有个别战略投资者前来商谈了,但没有达成协议。

  *ST金泰的涨停还在继续。王昊认为,目前的成交量基本上是庄家左手倒右手形成的,一般散户根本买不到,一旦打开涨停板,也许股价就已经到顶了。

  黄氏家族系初长成

  随着*ST金泰股价的上涨,黄俊钦的财富也水涨船高。

  2006年的胡润百富榜上,黄俊钦以65亿元的身价排在第20位,但这个数字显然没有反映出他真实的财富。黄俊钦1993年和黄光裕分家后,离开了国美电器,专心于房地产开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

商业地产集团,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沈阳、广州,其中包括了新恒基国际大厦、北京静安中心、鹏润大厦和正在开发的高度达300多米的“东北第一厦”——东北世贸广场项目等。黄俊钦一向比较低调,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其财富鲜为人知,这一次*ST金泰的定向增发部分还原了黄俊钦的财富面貌。

  据了解,黄俊钦持有新恒基集团80%的股权,新恒基集团认购*ST金泰定向增发70亿股后,黄俊钦将间接持有*ST金泰56亿股,按照8月10日*ST金泰的收盘价12.78元计算,黄俊钦将拥有*ST金泰715亿元的市值。难怪黄光裕在公开场合曾声称:“哥哥其实比我有钱。”与低调的黄俊钦相比,弟弟黄光裕在资本市场的动作显得更加张扬,也显示了更高超的“财技”。

  2002年初,通过收购在香港上市的京华自动化,更名为中国鹏润,黄光裕开始弄潮资本市场。同年11月,鹏润投资通过子公司鹏泰收购了国内上市公司ST宁窖(600159),意图借壳上市。直至2004年4月,由于双方分歧较大,鹏泰放弃了ST宁窖,国美才转而在香港上市。

  2004年6月,黄光裕将国美电器的94家门店以88亿元的价格出售给香港上市公司鹏润集团,此次收购完成后,国美电器借中国鹏润在香港上市,中国鹏润也更名为国美电器。

  更大的动作还在后面,2006年11月1日,国美电器以52.68亿港元的价格正式并购排名第三的家电连锁企业——永乐电器,借此黄光裕打造了一个多达900家门店的国内最大家电连锁集团。

  黄光裕在资本市场的“跑马圈地”并没有结束。2006年就在收购永乐的同时,又出资1.44亿元从北京住总集团手中获得在深圳上市的中关村27.51%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当时有分析称,黄光裕可能会将旗下的地产资源注入上市公司,从而构建一个地产融资平台。

  “从黄光裕他们的运作可以看出,采取的是以实业起家积累资金,然后上市筹资;进行大规模的兼并;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资本集团的模式。”王昊告诉本报记者。

  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黄光裕兄弟已经在资本市场上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黄氏家族系”,其中包括在内地上市的中关村、*ST金泰和在香港上市的国美电器。

  王昊分析:“这些上市公司控制的资产可能多达千亿元,一旦整合成功,将给黄光裕兄弟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的资金支持。”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