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ST秦岭:坐拥金山的乞讨者 声威是拯救者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 14:32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声威水泥:*ST秦岭困局拯救者? *ST秦岭如今步履维艰,亟待援手,与其同处一地的同行声威水泥可能扮演拯救者吗? 本刊实习记者 舒琛/文 陕西省铜川市有两家水泥厂:一方是称霸一时而今步履维艰的*ST秦岭(600217;下称“秦岭水泥”),另一方是声誉日隆业绩蒸蒸日上的民企声威水泥。 秦岭没落 秦岭水泥的历史可追溯到陕西省耀县水泥厂,属于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工程之一。1996年11月,耀县水泥厂联合其他五个发起人设立了陕西秦岭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25亿元。1999年12月,秦岭水泥在上交所上市,耀县水泥厂持有80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38.74%,为其第一大股东。 在资本市场,秦岭水泥曾上演了一段传奇。从2000年9月起,秦岭水泥股价从9元多一路高歌直上,最终在2001年7月3日创出44.78元的历史新高,涨幅高达400%,令人叹为观止,其后几年,股价稳如泰山。 2004年9月16日至当年9月30日,秦岭水泥股价短短8个交易日重挫55%,此后股价更是一路走跌。与秦岭水泥股价一路扶摇直下的,还有其业绩水平。 从1997年至2004年,秦岭水泥每年利润额均维持在4000万元以上,但是从2005年起开始陷入亏损的泥沼。2005年前三个季度,秦岭水泥的水泥生产量为160.4万吨,较上年同期减产25.1万吨,降幅为13.56%。当年,秦岭水泥亏损额为1.39亿元。2006年,秦岭水泥的水泥产量为218.6万吨,尽管同比增加了约1%,但是其销量同比却下降1%,亏损面更是扩大至1.77亿元。连续两年的亏损,几乎将秦岭水泥自1997年以来的累计盈利额尽皆抹去。 对于连续两年的亏损,秦岭水泥给出的解释不尽相同。对于2005年的亏损,秦岭水泥称,“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背景下,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煤、电、油、运及其他原材料供应价格上涨,导致公司成本大幅度增加;同时,水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销售价格下滑。” 对于2006年的亏损,秦岭水泥给出的解释是,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的逐步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房地产降温、区域水泥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公司自身管理方面缺陷及漏洞给公司2006年生产经营造成了巨大的阻力,公司原燃材料紧缺、流动资金几近枯竭、营销局面难以打开的困难局面仍未得到根本的扭转。” 对比上述解释可知,秦岭水泥将业绩不佳归因于宏观调控难以站住脚,连它自己也承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在2006年才“逐步显现”,那么2005年的亏损怎么能归因于宏观调控呢? 实际上,造成秦岭水泥亏损的原因是市场竞争激烈与其管理不善。其中,管理不善首当其冲,诚如其自称“自身管理方面缺陷及漏洞给公司生产经营造成巨大阻力”。2006年,铜川市市委书记吴前进在秦岭水泥调研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内部管理混乱,项目建设搁置,货款沉淀,企业信誉下降,资金链条紧张,原材料、电力都难以保障。” 声威日隆 秦岭水泥其实可谓坐拥“金山”。在水泥行业,由于运输成本相对利润高居不下,因此水泥企业发展多受到运输半径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原料成本和石灰石资源的限制。然而,在秦岭水泥所在的陕西省铜川市,这两者都可谓得天独厚。 根据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的资料显示,陕西水泥灰岩储量居全国首位,而铜川市为陕西最优质的石灰石资源所在地之一,水泥制造过程中所需的燃料煤也储备丰富,原料优势十分明显。同时,铜川市临近西铜(西安至铜川)一级公路和陇海线支线,交通便利,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可以相互结合,能够有效扩大水泥企业的辐射半径。 此外,在销售市场方面,秦岭水泥也本应拥有难得的机遇。关中地区乃陕西省成长性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政策性大开发大幅增加了该地区与水泥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投资,诸如交通、电力和水利等。 陕西省统计局的数据称,今年一季度,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5.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14.12亿元,增长39.8%,在全国十个增速在30%的省份中位居第六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75亿元,增长17.4%。到5月份,陕西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8.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远远超过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速。 今年6月底,历经数年四易其稿的《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获批,按照规划,以关中为依托的西安将被建设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规划中,西安和咸阳将实现一体化,那么以西安、咸阳为中心一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必将上马。这也意味着在未来2至3年内,该地区的水泥需求量巨大。而铜川市距西安市区68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2公里,占有绝对的销售地域优势。然而,秦岭水泥未能抓住诸多有利因素,业绩持续下滑,今年一季度再次报亏1288万元。 不过,与秦岭水泥同属一地的声威水泥,却并未浪费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声威水泥名不见经传,成立不到五年,不仅在陕西省水泥市场站稳脚跟,而且其规模已经堪比冀东水泥和秦岭水泥。2005年,声威集团水泥熟料产量达到205万吨,产量占陕西省水泥总产量10%以上,销售收入超5亿元;当年,成立已达50年的秦岭水泥,主营业务收入也不过5.5亿元。 “轻装上阵和资金优势是声威水泥成功的重要因素。”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如是评价声威水泥的快速成功。作为后起之秀,浙江民企声威水泥的资金优势自不待言,所谓轻装上阵,乃指声威水泥不必有如秦岭水泥那般的“历史包袱”。 尽管如此,在资源禀赋相同的情况下,造成声威水泥与秦岭水泥不同境遇的最大区别还在于管理水平。声威集团企划部经理甄泽提到,声威水泥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灵活而集中的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虽然声威水泥与秦岭水泥如今在规模上旗鼓相当,但是据了解,同样一条日产4000吨的生产线,秦岭水泥约需要员工2000人,而声威水泥只需200人。 秦岭待嫁 秦岭水泥已经连续两年亏损,若今年继续亏损,它将被迫退市,而从其公布的一季度业绩数据来看,并不乐观。因此,重组成为秦岭水泥走出低谷的必然选择。 由于管理失当造成秦岭水泥“抱着金蛋还喊穷”,2006年3月,铜川市国资委采取行动,原秦岭水泥总经理王振海“因身体原因辞去总经理职务”,接替他的是黄四领。 黄四领曾任陕西省耀县水泥厂副厂长,党总支书记,1996年在秦岭水泥刚成立时就担任总经理一职,公司上市一年后即退居台后,曾任上市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和副董事长等职。2006年12月,黄四领被推举为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黄的复出,更多地被人们看成是一个稳定局面的过渡人物,此后,有关秦岭水泥重组的传闻不断。 据传,重组秦岭水泥,一直是黄上任后的相关管理层搁在议事日程上的事。最先传出的重组方是世界水泥巨头拉法基。早在1997年,拉法基就与秦岭水泥有过初次接触,但当时秦岭水泥正处成长期,陕西省政府并不急于将手中的优质企业让出,在双方就控股权等问题未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不欢而散。2003年,拉法基欲续前缘,但因裁员和商标问题分歧致使双方合作仍以失败告终。 2006年12月,又有消息称冀东水泥就收购秦岭水泥一事进行接洽。冀东水泥集团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泥企业。为保持在业内竞争优势,2000年冀东水泥制定了“扩大华北、挺进东北、开拓西北”的“三北战略”,而陕西省市场是其战略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冀东水泥与秦岭水泥的重组方案迟迟没有下文,而冀东水泥与海德堡已经结成战略伙伴进军陕西省市场,也让两家联合的必要性趋弱。 分析师称,在秦岭水泥的改革中涉及到一个治标和治本的问题,如果重组仅仅为了规避眼前的退市风险,而并未为企业的管理和机制上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秦岭水泥的发展仍然会举步维艰。 身陷囹圄的秦岭水泥,在业绩持续不佳的情况下,谈判优势和市场掌控力已大不如前,重组思路随之也发生转变。2007年初,秦岭水泥成立了由铜川市市长冯新柱挂帅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动员会上,其对秦岭水泥改革的新指示颇引人注意:改革秦岭水泥要做到“三保”,即保住秦岭水泥的牌子,保住秦岭水泥上市公司的壳子,费税保留在铜川;只要达到这三条,任何合作者都可以控股。由此可见,秦岭水泥的重组谈判迫在眉睫。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秦岭水泥历史遗留的包袱过重,重组对象接手后在整合方面会存在着很大的难度,考虑到成本问题,一些企业望而却步。据了解,秦岭水泥原有职工4000多人,即使以每人每年1万元计算,加上其他应缴社会保险,仅仅人力成本,企业每年就需支付约5000万元。6月,为减轻重组方压力,秦岭水泥进行了一场人事改革。 拯救者声威? 声威水泥会不会并购秦岭水泥,抑或说声威水泥会否借壳*ST秦岭实现上市?一方面,声威水泥已有上市意向。在声威集团网站上,有一则题为《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来我声威公司视察调研》的文章,当中提到,“当董事长汇报到声威集团争取上市时,赵书记不住地点头,非常感兴趣。” 声威水泥所在的陕西市场竞争激烈。在引进海德堡作为战略伙伴后,冀东水泥实力大增,产能日趋扩张,预计明年新建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共有4条日产5000吨的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而目前,声威水泥仅有三条分别日产5000吨、2500吨、2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产能处于落后状态。如果得以与秦岭水泥联合,对于声威水泥来说,不失为与冀东水泥相抗的良策。而且,铜川市政府提出的有关重组秦岭水泥的条件之一“费税保留在铜川”,对声威水泥来说,根本不成为问题。 其实,当地政府也在为撮合两家而努力,不久前《铜川日报》的相关报道已掀其一角。《铜川日报》5月18日的报道称,铜川市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布置工作时提到,“要积极促进秦岭公司和声威水泥的合作,利用秦岭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筹资,发挥秦岭与声威的品牌效应,促进资源整合重组。” 5月28日,《铜川日报》再次报道称,铜川市市长冯新柱在秦岭和声威水泥调研时指出,“要整合资源,促进强强联合。秦岭和声威公司作为我市两个有实力的大企业,联合则双赢。要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宣传、统一价格的思路,加快企业战略重组,年内要有实质性进展。” “虽然政府有意撮合,但作为两家市场经济实体,更多地还应从市场因素考虑双方合作的可行性。”刘作毅指出。声威水泥已有上市计划,相关方面也在推动其对秦岭水泥进行整合,但是最终结果是否如此,目前还言之过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