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上工申贝:马拉松式收购德国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 02:36 第一财经日报

  王立伟

  历时3年,2005年7月1日,中国上市公司上工申贝成功收购德国上市公司杜可普·阿德勒(下称“DA”)。

  早在2002年,上工申贝就已经确定了收购DA的计划。后者创始于1867年,在缝制设备中处于排头兵的位置。

  但这家企业并没有抓住全球纺织业从欧洲向亚洲转移的机会,市场萎缩,连年亏损。从2000年起,它的销售收入持续下滑,4年时间从20亿欧元跌至13亿欧元。

  其当时的股东是一家以生产轴承为主业的集团,对于非核心业务板块的DA,并无太大发展兴趣。

  DA的技术和品牌优势让上工申贝心动不已,这为上工申贝打通了一条通往高端市场的道路,同时,对于DA而言,巨大的中国市场诱惑不小。

  但对于上工申贝而言,风险仍然存在。首先上工申贝的实力不如DA,其人才储备也尚不足以消化DA的技术、品牌。

  事不宜迟,上工申贝很快行动起来。2002年10月,上工申贝采取增发B股的方式,募集资金收购DA,并准备利用DA的技术在中国建立特种缝纫机项目。

  2004年5月,中德总理会面,当时的上工股份与DA的母公司在德国总理府签订了收购意向书。

  2005年7月1日,漫长的收购终于告一段落,对于上工申贝的管理层而言,他们前后已经与DA的四任总裁进行了沟通。

  上任4个月的时间里,上工申贝董事长张敏五次飞赴德国了解情况,他甚至与DA的中层管理者一对一地进行交流,希望了解更多的情况。

  德国人的担心包括对收购方固有的疑虑,比如是不是收购后拿走品牌和技术,让企业破产了事;中国企业是否能够驾驭德国企业等。

  谈判时,大家也会拍桌子,争论不休。上工申贝总经理王立喜说,好在时间慢慢过去,双方也慢慢取得了相互的信任。

  2006年,DA从亏损到盈利。整个并购也对缝制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让王立喜特别感慨的是,收购对德国社会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收购当年,德国的银行不愿意贷款给DA,今年却主动找上门来。”

  “和德国企业沟通,既要做老板,也要做学生。”王立喜说,要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向欧洲人学习企业管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人才、技术都保持得很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