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王石谈万科住宅产业化 速度与成本的博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0日 13:47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住宅产业化可加快万科的建房速度,提高资金利用率,但是其试点项目的建安成本也相应大幅增加,在规模化实施产业化之前,万科仍要继续忍受成本增长的痛苦

  本刊记者 杨代金 廖颖/文

  2007年年初,万科(000002)宣布其在上海的“新里程”项目的20、21号楼成为推进住宅产业化的第一个试点,试点楼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

  为此,万科已经等了7年之久。自2000年起,万科即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进行住宅产业化的研究。其在深圳的工业化生产试验表明,工业化生产将施工时间缩短了一半,而且节约了80%的劳动力并大大缩短了项目的设计规划时间。

  住宅产业化,也可称之为工业化建房,1968年起源于日本。联合国经济委员会给其下的定义是: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一体化。按照实施住宅产业化国家的专家所言,住宅产业化具有“资金和技术的高度集中、大规模生产、社会化供应”三个特征。

    必然趋势?

  1999年,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建设部等八部委共同起草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了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要求,成为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的纲领。

  然而,工业化建房不是单凭某个地产公司一家的力量就能做得起来的。虽然住宅产业化是一种趋势,但专家指出,由于国内在设计施工及部品生产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住宅产业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要想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还需要政府、开发商、消费者以及建筑设计、施工、建材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

  2006年年报中,在“致股东”的信中,万科回顾帕尔迪等美国四大住宅企业晋身财富500强的过程及其推动力时,认为首先就是住宅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住宅的部件可以实现规模化的工厂生产。但随后,万科也承认,“与美国相比,中国在住宅产业化和融资渠道创新上,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中国住宅企业,暂时也还并不具备美国优秀同行那样驾驭大规模经营的能力。”

  而万科董事长王石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目前国内推行住宅产业化的条件并非完全成熟,所以万科也只是在做试验,但“这是最终的必然趋势,不搞产业化,必将被淘汰。”

  王石表示,从工业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住宅产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例如日本、美国等。从生产方式来看,一次性设计、作坊式生产曾经是地产行业的常规,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带来了难以克服的质量通病和企业资产的慢速周转。而随着品质导向、规模效应和周转要求等一系列生存法则的变迁,“未来我们看到的,将主要是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的住宅产品。”

  从住宅的材料上来讲,不同的材料,其产业化的成本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讲,住宅材料结构主要有钢结构、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RC)结构三种形式。从实施产业化的先例来看,木结构和钢结构搞产业化比较容易也相对多一些,但是王石介绍,木结构在中国绝对行不通,因为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森林可砍伐,产业化木结构方面在中国不可行,国家也不可能出这样的规范,如果没有这样的规范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产业化。

  第二就是钢结构,钢结构虽然可以产业化,但却成本高昂。一位建筑结构师向本刊记者透露,如果采用钢结构实施产业化,企业的相关成本将会在原有基础上每平方米增加200元至300元不等。目前,即使在住宅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日本和美国,钢结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这虽然和他们大量采用木结构有关,更重要的也是和钢结构偏高的成本有关。

  上述两种方式在目前的中国都并不可行,因此万科选择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进行住宅产业化的尝试,而钢筋混凝土在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已经成为产业化的主流。

   组装百分比仅20%

  在关于住宅产业化的认识上,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就是以为将房子在工厂生产好,然后直接放到现场。对此,王石表示,“这种方式只能是单栋单层(最多两层)是可以实现的,而对于高层的、几十套房屋,即把一栋高楼在一个工厂建好,那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目前,万科在上海“新里程”项目用来试验的住宅产业化过程,钢筋混凝土的构件用的是“干式施工方法”,这是相对于传统的“湿式施工方法“(所谓湿式施工方法,就是在现场灌钢筋水泥,需要养护再往上灌钢筋水泥)而言的。据介绍,“干式施工方法”是在工厂里面用模板一块一块生产出来以后,再运到施工现场组装。

  而所谓住宅产业化,实际上就是看钢筋混凝土组装的百分比是否达到相关要求水平。

  据悉,在日本做住宅产业化的企业,他们组装百分比平均在65%,这亦是产业化的最低线,如果达不到是无法真正做到产业化的。但是,日本住宅产业化企业组装的百分比最高也就在80%左右,超出了上限或者达不到下限,企业搞产业化的成本就很不合算了。

  和日本已经相对成熟的住宅产业化相比,万科要达到的目标是50%,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也并非一蹴而就。而上海“新里程”住宅产业化试验楼的组装百分比并没有达到万科所渴望达到的50%这一目标,从开工到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比例可能维持在20%的水平。

  行业内普遍的建房产业化程度水平在8%至10%,而第一次试水“住宅产业化”,万科已经达到了20%的水平,尽管离其终极目标80%这一国际最为先进的产业化程度仍然差距颇大,王石仍然保持乐观态度:“万科预期的百分比将会是20%、30%、50%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

  万科真正要做到住宅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和推广,据消息透露,预计要到2009年,批量生产的规模将在200万平方米以上。而目前,万科尚只有在上海 “新里程”尝试的2万平方米面积,以及今年年内即将在东莞开工的住宅产业化基地。即使按照万科较为乐观的预计,到2008年住宅产业化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也不到其总开工面积的10%(2008年万科预计总开工面积达到600万至700万平方米)。

  而进行工业化建房初步尝试的“新里程”楼盘,由于其占总面积很小一部分,更需要配套进行,因此,这一小部分作为“试验田”的楼盘,在定价上并没有受到“工业化建房”的影响而与其他的楼盘拉开距离。

   可承受成本增加25%

  王石表示,实施工业化建房会带来两个直接的好处:一是质量上的提高,现在施工方法的质量误差普遍是厘米计的,而产业化的质量误差是毫米,这是看不到的,质量上提高,直接受益的是广大消费者。“为何现在很多建筑里面的电梯在运行时总是咣当作响?就是因为其施工的精度达不到。”

  其次则是施工快,原来一层楼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建好,现在只需要一天了。因为湿式灌完以后还要养护,而产业化则是已经生产好,运到现场就拼装焊接,能快速完成,这一特点将给企业带来极大裨益。

  但是,在住宅产业化未形成规模化发展之前,成本增加是必然。据王石透露,在上海“新里程”工业化建房试验中,土建成本在原本基础上的增加达到了40%,“但如果规模做出来以后,到明年这个比例将会从40%下降到25%左右。如果维持在40%的水平,规模发展是不划算的,而25%的水平是万科可以承受的。”

  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向《证券市场周刊》透露,按照最新的建筑指标,普通住宅的钢筋混凝土的建安成本(不包括拿地成本和管理成本)一般维持在1800元至2200元/平米的水平。

  这样一来,如果万科在上海“新里程”的住宅产业化试验楼建安成本比业内平均成本高出40%,即意味着每平方米成本要高出720元至880元。而要将成本增加幅度从40%降到25%,按照王石的说法,产业化标准最少要达到10万平方米。

  万科预计住宅产业化将会在2009年形成规模,是否到那个时候万科成本的增加比例将会继续下降,这一比例将会最佳维持在怎样的水平最为合适是一个实证的问题,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性能价格比,即如何提高质量和施工速度。因为提高质量,获益的是消费者;提高施工速度,获益的是股东,很简单资金周转速度快了,回报就高;速度快了,公司的进步成长空间就进一步扩大。同样的资源,施工速度会提高30%至40%,从而会使得净资产回报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依据万科目前如此庞大的规模,一旦实施住宅产业化,土建成本增长30%、40%对万科来说并不合算。

  “现在来讲,好在目前万科所做的量还比较小,在总开工面积达60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才实施2万至15万平方米的工业化住宅尝试,这部分增加的土建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总土建成本占总成本不超过30%,即使仅仅土建成本增加了40%,总成本增量仅略高于10%,万科也是可以承受的。”

  对于住宅产业化到底是否能如万科所愿在2009年得到大规模推广,尽管王石透露,万科不仅仅是要在上海开展工业化建房,在北京等地也开始酝酿这一计划。但有知情人士仍然表示担忧:“这种造价的成本从短期来看,必将维持在一个高位,在万科内部对此也有不同的声音。”

  一位接近北京万科高层的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至少在北京万科,还没有听到要搞住宅产业化的传闻。

  王石坦言,谈及具体计划尚为时过早,“只能说做到什么程度,因为现在还没有进行50万平米工业化住宅尝试的组织经验。但它是一个必然趋势,工业发达国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它的质量好、施工速度快、工艺先进。我们上海第一个项目投入2万平方米,今年投入不会超过15万平方米,3年之后怎么做我现在没法回答,但是这是必然趋势。”

  附文:

  专访王石:选择中航一 因为它是大型国企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