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财经三人行:工行上市聊天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 11:41  新浪财经

  2006年10月27日10:30-11:15,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鼎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益民律师做客《新浪财经三人行》栏目,和广大网友探讨关于工行上市折射出来的中国银行业出路和金融改革等相关话题。

  《新浪财经三人行》是新浪财经新推出的一档专栏评论性节目,旨在解读最新财经热点。国际财务管理协会(www.ifm.org.cn)中国总部对此档节目提供智囊支持。

    视频:吴晓求陈益民做客聊工行上市

  以下为本次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参加《新浪财经三人行》栏目。今天《新浪财经三人行》的话题是工行上市,我们有幸邀请到两位嘉宾,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鼎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益民律师。两位嘉宾将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和广大网友探讨关于工行上市折射出来的中国银行业出路和金融改革等相关话题。

  请两位嘉宾先跟网友打个招呼。

  吴晓求:大家上午好!

  陈益民: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网友除了通过电脑参与之外,还可以通过手机在移动中关注聊天全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sina.cn。

  10月27日,也就是今天,是一个值得中国银行业铭记的日子,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时上市。工行上市创造了多项记录:首家A+H同步发行,同日同价上市,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IPO记录,全球集资额最大,申购人数最多,A股市场市值最大,首次引入绿鞋机制,挂牌首日即有港股权证交易等等一连串的最,吸引着国际国内投资者掀起了掀起了旋风般的认购风潮。

  工行上市在中国金融改革中有什么意义?有些评论称,2006年是银行上市年,大规模上市对国内商业银行应对即将到来的全行业开放而言有哪些积极意义?两位嘉宾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吴晓求:工行的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中国的金融改革也有很大的意义。对金融改革的标志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真正和世界接轨了,体制是真正建立在市场化的平台基础上的。从此中国工商银行将向世界银行迈进,同时通过这种上市也把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困扰着我们的问题通过上市逐步的解决,比如说不良资产产生的机制。上市应该说能够建立一种杜绝或者说减少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机制。

  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工商银行的上市,也包括前几个月的中国银行的回顾A股上市,都标志着中国A股市场的发展战略出现了重大的转型、重大的变化。以前我们都是拿小企业在中国内地上市,中国的小企业上市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由小到大,但是如果说要吸引外国投资者,要把中国的资本市场做成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做成所有投资人都愿意投资的市场,显然需要像工行这样一种大型蓝筹股的金融企业来上市。所以说工行上市意味着我们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发展资本市场作为国家战略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主持人:陈老师,您有什么补充的吗?

  陈益民:我简单讲两句,我觉得吴老师说的非常好,因为通过今天上市银行在自主上,也就是说强行的把你推上一个平台,你必须符合一些硬性的要求才能上市,内部监管、监管机构的要求,法律运行上、内部治理结构上,都有详细的要求,达到这个标准把你推动上去做的事情。

  但是并不是说你上市就完成了所有的转型或者说质变这样的说法,你还得加强自己内部软件上的建设,但是起码在改制包括上市过程中银行的高官会经过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会进行心理上的准备怎样样进一步的完善银行以及完善内部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主持人:所以上市无论对整个银行业还是资本市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大家都很关心一个问题,工行成功上市对它本身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上市以后的工行是否发生所谓的质变呢?

  陈益民:上市是在外部上或者制度上搭建了一个平台,并不代表从里到外都发生了质变。其实不用说了,从国外一些比较好的金融体系或者金融制度健全的国家银行跟中国银行之间的差距可能大家都很清楚,现在有一些外资银行在国内都有窗口,大家都能感受到,这方面服务业好、企业文化也好、软件的建设也好,根本不是上市这件事情本身能完成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从质变来说大家还要做好心理准备,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毕竟是一个好的开端。

  主持人:吴教授对这个问题有什么高见呢?

  吴晓求:进行股份制的改造变成一个上市银行,是它走向现代商业银行一个重要的起点,因为它变成一个有竞争力的、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商业银行一定要和资本市场做有效的嫁接,离开资本市场要建成一个有竞争力的、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商业银行是不可能的。刚才陈律师谈到,也并不是说一上市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上市只是为解决所有问题提供了一个制度平台,我们还需要在很多层面上进行改革。比如说工商银行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也就是说他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是不是现在这样的是中国最大的公司银行、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最大的零售银行等等,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新的内容,这都需要进一步思考。比如说他还面临着人员的优化,现在的人员结构,包括规模,都是在传统体制上形成的,它的人员结构是不是适应我们目前已经上市的,特别是成为国际性现代商业性商业银行的要求,我觉得是值得思考的。

  比如公司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最重要的还是创新能力怎么提高,因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最核心点就是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涉及到能否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和创新能力是有关系的,产品又少、又不灵活,显而易见再他也会被淘汰。所以提高市场适应力、提高创新能力,我想这也是工商银行未来面临的非常大的问题。

  主持人:就是说上市只是一个开始,工行必须提高他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的提高。

  吴晓求:对。

  主持人:有的学者公开撰文,说工商银行零售业务服务质量低,而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在港路演表示工行是内地最好的零售银行,您认为工行是否已经达到这一指标?工行与其他国内商业银行比,尤其是建行、中行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吴晓求:工行应该说是中国银行体系里面的旗舰企业,我想这点应该确定无疑,刚刚说是旗舰式的银行,并不是说它就没有不足。我想它的竞争力是非常清楚的,刚才我们说了很多第一,包括资产规模也是第一的,而且他这个第一比第二名要多出很多。工行、建行也是中国重要的金融机构,也是旗舰式的银行之一,说实话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大过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因为他们都是在传统的体制下、传统的制度框架内运行的,所以他们有太多的雷同点,他们的异同点反而显得相对来说是不太多的。虽然他们之间各自创新的重点有所不同,比如说中国银行的对外结算业务可能是规模最大的,比如说建行可能是比较早的推出按揭贷款的商业银行,规模也是比较大一些的,他们大家有这么一些特点。到了工商银行还是刚刚我说的,还是要找到新的成长点,除了维护他在国内金融界的老大地位之外,还要推出他的竞争力。突出竞争力还是说要在非商业银行业务领域要有新的拓展,因为未来的金融机构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已经慢慢会快走到尽头,为了维护老大的地位,显而易见靠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还是维持不久的。

  举个例子,中国的中小型银行招商银行,招商银行在非传统业务里面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工行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路子。

  主持人:陈老师有什么补充?

  陈益民:我其实也没有太多的补充了,因为吴老师说的非常全面了,我简单说两句,一个是工行在资产规模、网点、信息平台等方面确实比其他银行都好很多或者有突出优势,但是最大零售银行不仅仅是硬件建设,还有对用户的时候服务能不能做好、产品多样化能不能做到。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在工商银行取款或者我在别的银行取款,当我进去的时候这里面的环境排队或者你的服务人员给我的服务态度,这方面也是考虑零售银行是否是最好得明显标志,大家能够感受到的一个指标,我并不认为工行是最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所以说还是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在很多分析某些角度来说它确实是最好的零售银行。

  吴晓求:工商银行因为传统银行有老大的地位,所以应该说它改革强烈的动力不够,这个改革动力并不是说在于他的行长、董事长,是在他的基层员工没有认识到这种压力、这种危机感。比如举个例子,工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我看来并不是做的最好的,而且未来的信用卡业务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利润来源,在我看他们做的非常有问题。比如像信用卡业务里面,比如客户要分成类别的,在我看来他的这种分类没有推进,所以他们应该说虽然很庞大,但是他们太臃肿了,改革的动力不够。

  主持人:工行网点结构现在有报道说仍然会做结构性的调整,不排除关闭部分无效率的网点,据了解工行优势之一是网点的覆盖性非常全面,吴教授怎么看待他们对网点的调整呢?

  吴晓求:既然他是商业银行,是上市的商业银行,当然所有的东西都从效率角度出发,以往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工商银行,承担了一些公共的职能,比如社会稳定的职能,比如说方便老百姓的职能,当然我也认为我们的银行还是要具有这种职能,这个职能有时候要把产品线做比较,如果在非常偏远的地方、人数又非常少又设一个网点是不是有必要,我觉得这是作为商业银行的正当行为,我们现在不要对商业银行赋予太多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往我们的四大商业银行,如果说有不足的话,也可能是太多的社会公共职能所带来的,但同时也可能是它对我们国家所做的贡献。所以这里面优点本身也是缺点,缺点本身有时候也是优点,所以这就要看站在什么角度看。但是从这个角度看,从它作为一个商业银行的角度看,他减少一点效率非常低、成本又很大的网点,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因为你把这个网点撤了之后这里面留下了空白、留下很小的市场份额,这就意味着整个中国商业银行的体系、结构要改革。我们要建立很多小的银行来填补这些空白,这些空白实际上也有盈利点的,只不过你不要弄的规模太大,因为它本身活动量就很小,意味着我们要建立很多小的商业银行弥补这些大的银行撤出的空间。

  最近孟加拉国的一个农民银行,他也能盈利,而且他的资产质量非常好,他贷款的额度都非常小,他面对的都是穷人,但是它不但生存下来了,而且还有很好的发展,而且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我的意思是说,它可以撤出,但是我们需要一些小的银行补充进去。

  主持人:陈老师呢,您有什么看法?

  陈益民:既然是讲建立商业银行市场化,就一切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既然是上市了,挣钱了就做,不挣钱就不做,我想大家可能无可厚非,如果这个网点确实在亏损,或者有资金效益的问题,如果把钱投在这个地方不如投在另外一个地方挣钱,为什么要投在这个挣钱少的地方呢。所以说减少网点或者关闭网点,并不是说把这个优势变差了,而是突出优势,因为可能在这里关在别的地方开新的,我觉得还是市场为导向正确的做法。

  主持人:就是说虽然关闭了无效的网点,但是投到更有优势的地方,也更符合上市的需求。

  工行上市对中国股市格局会产生哪些影响,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说法,比如开启新蓝筹时代说、银行股时代到来说、指数失真说等等,吴教授能不能点评一下这几种说法?

  吴晓求:应该说实际上中国银行从香港市场回顾到A股市场重新上市,实际上就标志着我们正在形成一个蓝筹股的时代,到了工行两地同时上市,更加大了这个含义。中国的资本市场或者股票市场的确需要一大批的蓝筹股才能支撑起中国这样一个市场,才能和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相适应。我在很多场合讲过,中国在未来的若干年时间里,应该形成不少于30家的像工行、中国银行,包括中石油、中移动,这样一些代表中国国民经济竞争力的企业,都应该在中国的A股市场上市。如果有30家到50家的话,我想中国的股票市场就开始具有国际性的意义了,才能够把中国的市场建立起一个国际性的市场,才可以吸引国际投资者。吸引国际投资者,事实上是把风险做分散化的处理,我们有的人看到了,你到国际市场,实际上钱都让外国人赚了。实际上这个钱在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时候资本是没有国界的,在流动,寻找最好的方式。实际上我做到国际市场后,即使外国人在这里赚了钱也是很好的事,因为他赚钱的同时事实上也承担了一部分的风险,就是说他把风险分散化处理了。所以把中国的市场做成蓝筹股的市场,或者说有30家到50家的企业,对中国的金融体系来说是有战略性意义的,所以我更倾向于正在进入蓝筹股的时代。

  至于说银行股时代的时代,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还有很多其他的金融机构,比如保险公司可以上市,比如中国人寿,也包括像中石油、中移动。

  至于指数失真,确实会,因为基数太大,尤其是工行加中国银行,如果再加上中石化,这三家企业的市值我想已经达到了这个市场的市值一半。的确有一些缺陷,因为你只要控制了这三家公司就能控制一些指数,事实上有一些问题。但是现在虽然是三四家,再过若干年有30家、50年的时候我想那个时候就不会处在指数失真的时代了。

  主持人:那时候中国市场也会跟现在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改变,更加向国际化接轨。

  吴晓求:对。

  主持人:这次市场对工行首发极为热捧,网上配售申请表供不应求,工行提前一天完成了申购,由于工行已经成为市场信龙头指标,综合来工行的发行价市场照顾了市场稳定的需要,因为有部分人员担心,工行上市首日一旦大度抛开会引起股指的下挫,陈老师,怎么看呢?

  陈益民:我觉得很多说法说是不是有贱买国有资产,我觉得发行上市本身是非常市场化的事情,就是说发行人、投资银行,机构投资者,包括散户投资者,怎么定价的问题其实是双方斗争或者博弈过程,你光想定价非常好,如果发售不成功或者股票发售不出去,可能发行就是失败的发行,发行价格低了抢购了,并不仅仅是因为价格低了发生抢购的事情,因为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导致的,比如人家认购这个股票的时候会参考其他同行业的股票,其他的同行业的股票如果市净率、市盈率的考虑,他觉得有利润空间,就愿意投。一定要让一部分钱给投资者挣的,如果你做到恰到好处,让别人不挣不亏没有人会投钱的,我觉得成功是第一要位的,事后评论我觉得不太合适的,所以说市场决定的因素,没有太低太高的说法,我认为做的无可厚非。

  主持人:吴教授,您也很同意陈老师的观点?

  吴晓求:是。因为市场定价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只要程序是公开的、信息是透明的,而且通过了一个竞价机制,这个定价就是恰当的。虽然工行3.12元,在我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记得中国银行A股上市的时候发行价我记得是3.08元,当时我想中国工商银行的首发价格显而易见不会低于3.08元,虽然区间是从2.6元多到3.12元,但是事实我想肯定会高于3.08元,如果低于3.08元,我想他们都不会接受,所以一定会高于这个,所以3.12元也是正常的。因为在A股市场的申购倍数也是比较高的,当然也不是最高的,最高的还有百分之零点几的,而且的确按照习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是有差价的,如果没有差价发行很难成功。所以发行公司作为工商银行来说要确保发行,真要搞到3.3元的话可能会有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技巧式的安排。因为未来我们在工商银行里面国有股的价格高低,事实上跟这次发行价多高多低虽然有一定关系的,但是没有特别必然的关系。比如现在我们开盘3.4元,我们一般3.08元在交易,有很多人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主持人 : 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构。

  陈益民 : 而且有一点,如果价格定的比较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盘的时候可能会开的更高,为什么?价格订的低可能有人更愿意买入,所以定价和开盘高起我认为没有直接的联系。

  主持人:这次工行A股发行首用绿鞋,如何评价这一国内市场的创新?以后是否应该多鼓励这种市场模式呢?

  吴晓求:绿鞋机制是表明和海外市场正在接轨,在我看来引入绿鞋机制有两大功能,一个是要发挥承销商和承销团在成效价格中的主动性,不是简单的发行媒介,实际上把它的功能。第二,客观也会起到上市之后价格一个阶段的稳定作用,因为有好多企业没发几天跌破发行价,的确会未来再发行的企业价格确定上会带来一些忧虑,所以绿鞋机制多多少少在后期起到了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同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发行公司,也就是上市公司还可以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一般在我们国内规定不超过15%。

  吴晓求:这种方式虽然激活了承销商的功能,事实上也在多数情况下为承销商带来了一定的利润来源,除非是这家上市公司的质地或者资本链突然间变坏了,这个承销商就是很大的压力,所以这也就是加强了中介机构,特别是投资移行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包括信息披露,包括未来成长性的科学判断,可以通过投资银行各种文件,包括照顾说明书,向社会提供恰如其份的、准确的信息,也有利于加强他的责任。

  主持人:工行开启了A+H的先河,但是A股长期受H股的影响,陈老师觉得这种局面能否得到改变或者扭转呢?

  陈益民:首先A股长期受H股的影响,这个事情怎么看,既然是同一家公司在两地发行股票,因为大家从市场的角度判断这个公司的市值如何有共同的因素,我们说价格体现价值嘛,价值如果认可的话,必然价格波动会趋向一致,又不可能完全一致,因为在两地市场,应该说相互影响更确切一些。举个例子,A股是2元一股,H股就是5元钱一股,明天A股就能同样一样的价格,这不可能。

  我们以前的A+H都是先发行一个股,H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行之后股票可能已经涨起来了,再发行A股可能之间会有差价的,会有影响的,大家会从H股上判断出A股的增长潜力。这次是同步发行,再加上中国的A股市场开盘时间还有差别,A股是10点半,H股是10点,最终A股是高于H股还是H股高于A股,都有可能,但是并不能从这件事情说明A股改变了H股的影响,我不这么认为。

  吴晓求:过去A股受H股的影响比较大,价格受到制约。在相当长时期里A股的价格要高于H股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制度设计,在于我们过去的中国A股市场是一个股权分置的市场,所以有这样一个影响在里面。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流通的时代,我想这个影响对A股价格上的影响就在慢慢降低。

  我想未来,第一,A股和H股如果说同一公司的股票价格,我认为会慢慢的走向趋同,他们的差别很小的,要么就是由于汇率引起的小小差别,要么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差别,差别会非常小。

  第二,未来谁主导谁,有一个演化的过程,今天还是香港市场更多的在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定价方面起到更多的主导权。包括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他们也有更多的主导权,但是我确切未来刚刚按照我的设计,如果我们未来有30间到50家的大型蓝筹股的公司上市,中国内地的A股市场市值如果达到了20万亿,甚至30万亿的时候,我想那时候可能A股市场的主导权就更大一些了,所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中国的A股市场毕竟是高速成长的阶段。

  主持人:我这里有一组数据,今年头6个月,工行总资产回报率是0.73%,股东权益回报率是15.61%,净息差是2.3%,净利息收益率2.35%,核心资本充足比率8.97%,资本充足率10.74%,不良贷款比率是14.1%,与05年的年报数据相比,工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有了提高,吴教授,您认为是否可以说现在在管理方面巴塞尔协议所说的资产管理问题已经成为次要问题呢?

  吴晓求:的确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本充足率的问题,这三家银行因为现在已经上市了,同时国家也进行了有效的注资,同时又剥离了大量的不良资产,通过三大步骤剥离不良资产,国家注资,以及IPO上市,这其中还有一个引进战略投资者,这四大步。应该说长期以来困扰着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问题应该慢慢成为并不是主要的问题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提高它的资产盈利能力,以及拓展它的业务空间,改变它的利润结构,还有提高他风险防范的能力,这四个方面是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上市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

  新的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要求应该说提升了,现在我们也在慢慢积极的创造条件,全面的、逐步的按照新的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对中国的银行体系进行有效的监管。

  主持人:这次在全球路演中,有一个经常被投资者问到的问题了,工行60%的贷款损失准备是否充分。因为此前建行和中行上市时的拨备率均高于工行。工行杨行长建议投资者在比较这个数字时要注意比较不良贷款的结构,吴教授,对于拨备率的问题您的意见是什么?

  吴晓求:拨备率是预防风险的能力,这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化解风险的一个重要方式、重要的步骤。当然在不良资产里面,因为我们现在资产按照五类分级,在不良资产中的确有一种结构性的因素,所以说我们不能简单的拿拨备率来衡量这家银行风险的大小,当然拨备率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拨备率高一般都认为未来相对来说要安全一些。当然我也赞同杨凯生行长提到的,除了拨备率之外还要关注银行的不良资产结构,因为风险权重不一样,有的风险权重非常大,有的甚至已经不可贿回了,有的可能比较低,所以这两者要有机的结合。未来工商银行也可以适当的提高它的拨备率。

  主持人:未来人民币升值可能加速,汇率的波动可能放宽,工行应该如何防范和规避汇率的风险?是否有必要加强人民币衍生品方面的创新,陈老师您说呢?

  陈益民:从人民币衍生品的创新来说,加强这方面的创新或者多一些衍生产品,确实是能够帮助规避这个汇率的风险,汇率风险本身就是市场风险之一,肯定是有必要的,而且说给大家选择多了,有更多的选择工具,肯定是有帮助,毫无疑问。但是从工行角度说规避风险创新仅仅是一方面,还有别的方面,我只是从我个人简单的观点看。

  比如说现在工行在资本方面就有一些外汇资本,比如汇金公司就投了150亿美元进去,而且我也知道汇金公司和工行其实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安排,就是说他们通过将来的期权买卖,汇金公司通过一定量的价格把他的人民币资本买入,这也是一个规避方式。

  另外,其实本身来说汇率变动也是给工行很多方面更好的机会,比如他在这方面会产生新的业务,比如公司也好、个人也好,都会有对冲外汇风险这方面的业务,可能会增加一些业务方面的需求。

  另一方面,公司本身也在自己的业务角度发展哪些业务或者加强哪些业务,应该注重这方面的风险,比如一些出口的业务或者进口的业务或者有外汇比较多的客户,就可以利用这种风险为自己创造效益或者创造优势。

  主持人:这次工商银行上市向外国投资商出售了大额股份,尽管高盛出局了工行的承销团,但是有媒体称,高盛通过今年第四季度向工行的巨额投资获取巨额利润,预计收入57亿美元,这样的引进代价是否太大,这是否说明国有银行改革仍然存在着成本过高的问题,请问吴教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吴晓求:如果说他赚57亿美元,肯定是指他作为战略者投资之后作为资产的差价收益,不是说从工商银行所取得的利润,如果说这57亿美元是真实的话,即使按8算的话大约是在450亿人民币,按照3.4元来计算的话,我想进入战略投资者的价格忘记多少钱了,但是如果是1.5元进来的话,每股当然是挣了1.9元,当然要挣450亿,就意味着他大概有300亿股。我现在不知道高盛是不是入住了300亿股,如果入住了300亿股,如果他的战略价格也是1.5元钱的话,那么他的资产溢价收益的确有这么多。但是这个资产溢价收益还是不可以实现的,只是一个帐面值。

  当然投资银行本身的确是大的行当、大的买卖,是赚钱的,说实话谁能够在工商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1.5元哪怕2元进入,我认为也能赚很多钱。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两难的问题,第一,如果我大幅度的提高战略投资者的价格,这个战略投资者是否会进入,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今天发行价3.12元,既有我们工商银行的传统优势多来的价格,也有我们国家支持的结构,我们投资了一二百亿美元进入的结构,还有就是我们剥离了大量不良资产的结构。

  还有一条,大家往往忽视了,这些国际大的投资银行进入金融机构在做IPO的时候这个国际性的投资银行,像高盛进入之后,会为后来的IPO的价格提升也能带来一定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在IPO方面踊跃的购买,有很多人都是海外的基金,有基本的判断,他会说原来高盛都进入了,好,既然高盛进入了,显而易见那些信息披露那方面所谓过滤的功能就可以不过滤了,因为高盛在这之前做了很好的过滤了,只要他进入我也敢进入,他有一个跟进的东西,所以他有这个功能。如果你把价格提得很高之后,假如这些有名的投资银行他不来,未来的发行价格能定多高,要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实际上这是我们对工行这样的,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他们都分别引进了国际上有名的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但是后来都认为,因为他的引进价格作为战略投资者的价格,比现在的IPO价格,和现在的交易价格比,显而易见低了很多,所以就引发出来了很多议论。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改革过程中如何做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这是一门艺术。

  主持人:两位嘉宾的发言相当精彩,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我这里还有很多的问题,包括网友的问题还想请教两位嘉宾,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这里只能再提最后一个问题。

  按照入世的承诺,再过几个月中国的金融业就要完全开放,请两位嘉宾预测一下工行上市后进明两年金融业的竞争格局是怎么样的?

  吴晓求:我想我们也不惧怕竞争了,当然我们还要小心的应对,积极的改革、积极的创新,学习那些有竞争力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银行好的做法,吸取他们好的管理经验,要积极应对。我想能够实现一个双赢的局面,能够对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提升我认为还是有推动的作用。

  主持人:陈老师,您的高见呢?

  陈益民:我觉得比如从今年开始,可能今年年底之后,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就完全放开了,我想这样来说对以前政府对银行的政策保护优势可能就要经受考验,你在这么多年积累的情况下建立的基础和优势,所以面对这种新的竞争可能是好事情,可能要像吴老师说的要进行创新、提高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好事情。当然竞争越激烈,市场才能越规范。

  主持人:就是说WTO开放金融业以后,对国内的金融业来说也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是可能对于它来说更多的能够带给它动力,能够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水平。

  两位嘉宾的确是金融行业的专家,在短暂的时间内让我们对工行上市的各方面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希望两位老师以后经常做客新浪,本次聊天到此结束,谢谢两位老师,谢谢各位网友,再见!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