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三一叫板凯雷收购徐工 > 正文
 

徐工收购案另类介入 一篇博客引发购并大争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11:29 新京报

  

徐工收购案另类介入一篇博客引发购并大争论

一篇博客文章将向文波一下推到了争论的风口浪尖。章轲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最近获得了一个新的头衔:知名博客向文波。这是因为自6月8日起,向文波在博客上表示愿意全盘接受凯雷方案,并加价30%也就是26亿元人民币收购徐工(后来提高到4亿美元)。

  正是这篇博客文章引发了一场空前争论,相关各方对此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旁观者则众说纷纭。

  在随后十多天里,向文波在另外9篇博客中论证,三一这样做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因为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发展产业,而战略发展产业主导权是国家主权。

  昨日,身处漩涡中心的徐工集团通过旗下上市公司徐工科技(资讯 行情 论坛)发布公告称,徐工集团将严格遵守徐工机械改制的相关交易文件中的承诺,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过程中,不与任何其他投资者就徐工机械改制事宜进行任何谈判或协商。

  收购仍然是意向

  G三一(资讯 行情 论坛)目前并未提出要约收购,向文波周三在博客中说,三一提出收购要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凯雷收购案被否决,向文波说,否则徐工可能面临法律问题。

  第二,徐工和有关政府认同三一收购的愿望。否则提出收购要约没有任何意义。

  此前向文波说,凯雷拟以20亿元收购徐工机械82%的股权不仅是对徐工的贱卖,还可能让中国失去战略产业的主导权。他表示,三一愿意全盘接受凯雷方案,并加价30%甚至更高价钱收购徐工。

  “三一一开始就明确表达了想参与徐工改制的强烈愿望,但非常遗憾的是,三一等国内同行被明确排除在合作之外。”向文波在博客中写道。

  但徐工集团副总经理王岩松此前称,三一此前也曾参与徐工改制,但是当时他们出价太低才被淘汰出局。

  去年底,徐工与凯雷集团签署协议,将以3.75亿美元购得徐工的控股权,目前尚待国务院国资委和商务部批准。

  而一直对此事保持沉默的凯雷投资20日发表意见称,他们握有“最终协议”。

  三一究竟有没有实力收购徐工?这也是最被关注的一点。国信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郭亚凌指出,从目前三一集团和徐工集团的对比来看,两者主营业务收入相当,以规模论,徐工较三一大,但三一要筹措4亿美元左右的资金还是不成问题的。

  郭亚凌分析,单比较凯雷和三一,一个财务投资者的作用显然不如一个同行业内实业公司整合来得有效。但海通证券工程机械行业分析师江孔亮认为,无论如何收购,三一的资金链都会比较紧张。

  从技术上看。徐工在行业中目前还是领先于三一的。

  贱卖徐工论

  6月8日向文波在博客中称,徐工拥有强大品牌优势,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年收入170亿元,却以20亿元出让,是严重的国有资产贱卖。“以徐工的行业地位、市场占有率、品牌优势,其价值最少也在40亿元以上,这是最低估计。”向文波称。

  14日《徐工并购案中的价格欺骗》指出,凯雷仅出资2.55亿美元就拿到了徐工集团82%的股权;16日的《对徐工拒绝三一收购理由的回复》,反驳徐工将三一排斥出局理由不充分。

  机械行业分析师称,向文波对于价格的分析基本都有迹可循,但是定价问题上,通过竞标和第三方评估之后,也很难评价说显失公允。

  徐工集团称,最后选择凯雷,是两年来优胜劣汰的结果。

  各自算盘

  作为上市公司总裁的向文波,在博客上发表上述言论是否合适?G三一此前发布公告称,向文波的博客仅为其个人观点,但公告同时又指出此前确曾研究这一并购。

  一市场人士认为,向文波作为上市公司高管,此番做法有损上市公司高管的信誉。而分析师江孔亮认为,如果三一确实准备收购,就大可不必先把徐工的管理层都得罪一番,因此作秀的成分或者是意气居多。

  “当然,这个时间点上,拖一拖收购案也是好的,毕竟双方是竞争对手”,一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说。

  徐工职工的态度赞成凯雷介入。2005年9月,徐工集团和徐工机械公司分别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改制方案》,《改制方案》以高票在两个职代会上获得通过。徐工集团职代会219人同意、2人反对、1人弃权;徐工机械公司职代会全票通过。

  江孔亮分析,在裁员和人员更替方面,对于徐工管理层和职工来说,显然挑选并不介入人事管理的凯雷更合算。

  本报记者 吴敏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