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生的救赎 TCL正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自我救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 16:42 《财经时报》 | |||||||||
□ 本报记者 罗斌 16.91亿元卖掉电工业务,TCL正进行一场最大规模的自我救赎。 他阻击长虹,重划行业版图,把TCL彩电做到中国第一。如果试图对李东生这样的企业家,进行对与错的评价,毫无疑问,必将落入傲慢与偏见的陷阱。
高速变迁的环境里,没有谁是哲人王。大多数时候,昨天的智慧,是今天的常识,更可能是明天的错误。相对正确,只在静态的环境里被验证,而绝对错误,则在动态环境中永存。 所以,要在变化的系统中,描述非对非错的李东生,并完成一个对企业和产业救赎的漫长逻辑链条,是相当艰难的尝试。 机会不再 脉络从1997年开始梳理。那一年,李东生就任TCL集团总裁。彼时世人未闻郭广昌,亦不识唐万新,功成名就的李东生,则是中国商界金字塔尖的风云人物。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商业生态,处于更深刻的结构变迁中。国内资本市场,在1997年-2000年,提供了数次绝佳机会:1997年香港回归行情、1998年实业重组行情、1999年“5.19”行情、2000年高科技行情。 上述诸多行情,每一轮都波澜壮阔,一批名望、实力远在李东生之下的枭雄,依靠资本经营和资源获取道路,抓住机会迅速崛起。 而实业家出身的李东生,尚未看破瞬息万变的发展大势,坚持产品经营路线,对A股所有行情视而不见。其时,TCL集团旗下唯一融资通道TCL通讯(000542),也仍以夕阳西下的传统电话机为主业,在汹涌澎湃的牛市中,股价死水微澜。日后,TCL通讯主业更每况愈下,终于沦为ST公司。 而长虹、康佳等同业公司,股价则气贯长虹,A股市场对家电业务相当看好。如果李东生着手剥离TCL通讯的电话机业务,注入利润丰厚、有比价效应的家电业务,将吃尽A股市场历史性机会,发挥巨大的上市融资潜能。 但思想进化非一时之功,1999年的李东生,始参破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并举的要义,决定将家电业务上市融资。不幸的是造化弄人,承载家电业务的TCL国际(1070,hk)选择香港上市,IPO市盈率只有13倍。 反观1999年的A股市场,大盘平均市盈率为40倍。同一年,已经被TCL在彩电市场打得阵脚大乱的长虹,市盈率为54倍。TCL国际则被香港市场严重低估,再无后续融资机会。 致力实业 祸兮福倚,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矛盾观念,隐喻世事多有正反两种意义。 1997年,尚未悟通资本魔力的李东生,反而更专注于产业,以击败长虹、树立TCL产业品牌为经营目标。为了打造一批实业队伍,拉动产业人才跟进,李东生倾力于母体产权的变革。 TCL集团大股东惠州市政府,在90年代中期已领改革之风气,与李东生为首的管理团队签订合约,在确保企业每年有超过10%的经济增长后,10%以外的增加值中,可以股权形式对管理层及员工实行嘉奖,鼓励经营团队年年创造利润,并直接变成个人在TCL集团的股权。 先进组织管控保证下的战斗执行力,配合“以速度抗拒规模”建立专营店挤垮长虹渠道的经典营销模式,2000年,巨无霸长虹已经被TCL全面超越。 盈年累月到了2002年,以“阿波罗计划”命名的TCL员工持股计划公开在阳光下,此时的惠州市政府,由重组前持股58%的绝对控股股东,变成持股40.97%的相对控股大股东。包括李东生持股9.808%在内的TCL集团管理层,共拥有25%股权,而员工持股为15.65%。 集团上市 这个长达经年的渐进式MBO计划,终于以TCL集团管理层拥有40.65%的股份而收于一端。 接下来,让持有集团股权的管理层直接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实现股权增值和退出的通畅途径,成为逻辑上的“后阿波罗计划”。 而集团整体上市,是最具诱惑的选择,至少可列出6大无法抗拒的理由:1、方便变现集团管理层股权。2、借手机业务利润拯救其它业务危机。3、稀释国有股权。4、将历史上的MBO和ESOP(员工持股)进一步合法化确认。5、完善公司治理,加强控制。6、建立与集团规模相匹配的融资平台。 凡此种种,让集团上市势成骑虎。2003年,以本土顶尖投行操刀的“吸收合并+IPO”方案,由TCL集团向旗下TCL通讯借壳,换股合并整体上市。 从情势博弈上看,此方案设计似乎至臻入化,可一次性解决原TCL通讯股东高位套现问题,又可躲开一个集团不能拥有二家业务相同上市公司的监管障碍。 一切按计划进行。2003年9月,TCL集团以21.15元的折股价格换取TCL通讯原股东股份,共换股4.04亿股,并以4.26元发行价发行5.9亿股新股,募集资金25亿元。2004年1月30日,TCL集团股票上市,TCL通讯被注销。 风雨飘摇 TCL集团上市后,追捧者甚众,但距今不到两年,经营境况已相当凄惨。2005年中报显示净利润为-6.9亿元,现金流为-14亿元,TCL的大阴线下已挂满裹尸布。 正本清源,TCL集团上市,令自己整体裸露在资本市场的风雨之中,毫无回旋之地。其现有多媒体电子、通讯、家电、信息、电工等六大产业群,都属于高社会关注度产业、各项指标过度竞争、盈利能力衰退的产业,同比增长全线溃败,无法支撑集团盈利需求。 其间,TCL集团意图以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突破企业边界重见生天。狼奔豸突购并后整合成本之高,是心怀志向的李东生未能料见,产业整合与财务报表间的K线与短视,正令TCL集团深受其苦顾此失彼。 而卖掉尚有盈利能力的整块业务,是TCL集团开先河之举。不难看出,坦言“TCL处在历史最困难阶段”的李东生,仍不愿放弃亏损产业,在消费电子产业与索尼、三星比拼其意已决。 将时间切回,上溯至李东生选择集团整体上市的命运拐点前,也曾有破题之选,供其参考。 集团转型为金融控股型母公司,依据产业竞争需要和上市需要,对集团资产作全面重组。组建以手机为核心业务的通讯公司进行IPO,再打包其他资产和业务注入现TCL通讯,然后剥离掉亏损业务带走垃圾。同时,以上市公司的牵引力,启动另一产业的培植(如电工产业的整合),最后形成以母公司为金融控股中心的TCL上市公司板块。母公司在集团范围内统一调度资源,各下属企业可相互救济和策应。 2003年的家电业,曾有过一轮回光返照似的奇迹回暖,加上手机业务利润尚有空间,做实业起家的李东生,很难不笃信能够做好产业。 在中国商业生态中,企业家有三类气质。以产品为导向,靠供研产销起家的企业家;以机会为导向,靠投资控股型,选择进入高增长行业周期的企业家;在中国区格经济特性下,能通吃所在地头商业机会的企业家。 毫无疑问,李东生更具有第一类企业家的气质。这类企业家,如果有投资控股思路下试错多变的天生气质,而放弃了自己的执著,李东生和他的TCL集团,可能根本没有长大的时候。 商业世界里,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成败之别。在卖掉电工业务后,李东生能否实现TCL集团的真正救赎,还得尽人力听天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