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借力地产蛇吞科龙电器 9亿撬动84个亿(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 12:08 南方周末 | |||||||||||
本报记者 张春蔚 暴春燕 横跨彩电、空调、冰箱、手机、IT、地产六个领域的海信集团,终于靠卖房子挣的钱赢回了在空调和冰箱领域的话语权 只花9亿元就收购了一年销售额达84亿元一线企业,这使海信成为今年家电业的摇滚明星。虽然这桩家电业最大的国内收购案仍在进行当中,但与身陷囹圄的顾雏军签下的股权转让协议已能让海信掌门人周厚健快刀斩乱麻。 这是36年海信史上最重要的转折—
尽管科龙股权还没有过户,但海信已经开始派驻人员,注入流动资金,恢复生产,召开经销商大会。近期海信还将出面召开一个海科并购之后的正式会议。 10月17日,原海信集团副总裁、新任科龙电器总裁汤业国宣布,2006年科龙的市场目标是450万台冰箱,300万套空调。300万,是空调企业的盈亏持平点,这意味着海信对并购之后的市场预期趋于保守,也恰好印证业界的评价:海信拣了个便宜,挑了个重担。 借力地产 “只要有钱,我也想参与科龙收购。”科龙前副总裁屈云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顾雏军出事后,中外买家蜂拥抢购科龙,连投行高盛也参与其中。 顾的立场是绝对不交给白电厂商,在白电领域争夺多年,彼此积怨已深。第二大股东顺德市政府在经历了顾雏军式的资本洗礼后,希望接手者是个安守本分的生意人。 这两点意味着非白电背景的实业资本将主导科龙的未来。虽然黑电群雄纷纷抛出橄榄枝,但皆是有心无力。 海信不同,其主业是黑电,与科龙的白色家电主业不冲突。它脚踏实地的家电制造商经历,有使科龙重回实业轨道的能力。它的国资背景,能够恢复银行信誉获得现金支持。正是这三道光环使海信成为合适的接手人。 从43岁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海信战略决策思考的周厚健,在近5年来的家电业整合中冷静地等待着。海信彩电是近两年才进入业内五强,空调也仅仅是在变频领域内有突破———在产业的多个领域海信虽然没有落伍,但是皆未入围行业前四强。而同城的海尔已是中国家电业界的翘楚。 海信近年来的最大收获反而在房地产。在今年的全国房地产企业排名中,海信地产名列48位,在全国房地产企业成长性十强中名列第七。按照业内的估计,海信去年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80多万平米,年赢利能力在7亿元以上。 周厚健曾在多种场合谈论海信的未来规划,但从未提到房地产。去年上半年,周厚健以集团总裁身份直接分管地产。海信在房地产领域内,已经成功开发了20多个楼盘,目前已有12个楼盘获得巨大收益,此次并购的粮草正是来自于此。海信地产收益正好找到投资出口。 还需过三关 按照海信集团的对外信息,目前产量为70万台,销售额在5.2亿元的海信冰箱的资产将从上市公司中剥离到科龙电器(000921)内。 依据科龙的公告:科龙冰箱销售额达32.76亿元,居行业第二位,拥有容声、科龙、康拜恩三个品牌;科龙空调的销售额在44.52亿元,居行业第四位,拥有科龙、华宝、康拜恩三个品牌。此外科龙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可圈可点,去年冰箱外销业务增长达87.5%,GE、美泰克等品牌都是通过其代工。 而海信的空调约有150万台的销售,这样的团队如何吃下销售收入84亿元的科龙电器呢? 综合社会各界人士的评价可以看出,海信入主科龙目前至少还需要过三关。 第一关是南北企业的文化冲突。一位科龙旧将认为:“广东企业市场化程度高、效率高,职业化程度和工资收入都远胜于北方企业。而北方企业过度关注品牌,市场节奏也迟缓。”海信空调的队伍接管科龙,双方内部的企业文化上到底谁融合谁是个大问题。 其次是市场运作上,科龙的销售能力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都跻身一流之列,尤其是在贴牌放大产能上有独到的经验,而北方企业往往是更关注自身品牌的拓展和市场的开拓。在财务管理上,北方企业也比南方企业更为稳健。海信作为国有企业长期的稳健姿态,与科龙目前对市场的快速应变也有差距。在技术领域,科龙等南方企业采用欧美技术,而海信采用日本技术,前者技术升级快成本低,后者成本高,针对的是高端市场,表面上看能够兼容,但毕竟是两个技术方向。 再次,目前海信虽然获得了顾雏军的转让协议,但是目前股权还没有过户,董事长也没有确定。海信希望先让市场动起来,靠渠道和网络优势在终端抢滩。但原有的上市公司资源和政府资源都已用尽的科龙能否获得政府乃至银行的支持,还需观察。 能否如愿? “稳健经营。”这是科龙新任总裁汤业国目前的指导方针。在他看来,当务之急是理顺上下游单位的关系,接续科龙已经断裂的现金流后稳步发展。 海信内部一位高层透露,当前最难的事情是科龙经营管理比较混乱,文化差异只是其次的问题,但他同时提到,科龙的员工素质特别是管理层素质较高, 按照海信的规划,其整改的市场步骤是:先重振科龙声誉,恢复各方信心;理顺科龙的管理体制;靠海信的信誉恢复金融机构、供应商等的正常合作与支持;股权尽快过户;在夯实管理基础上,力争最短时间取得好的业绩;整合与海信的相关业务。 这样的规划在业界看来非常中规中矩。国美一位人士承认:“海信战线拉得很长,专业化程度不高。今年在平板电视表现突出,也是因为总盘子小,传统显像管彩电的市场负担小。但在科龙这样的老牌企业整合上市场困难度的准备是不足的。” 海信内部一位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海信拿下科龙有助于增强海信整体实力,理论上海信集团一年就增加80多亿的销售。其次,可借此扩充海信白电规模,均衡海信全国生产布局;借科龙、容声等品牌与优势市场完善海信全国市场布局。 该人士承认北方企业需要利用华南的配套优势来降低企业成本,布局华南本身就是补充海信的短板。出于家电行业持续竞争的需要,现阶段“进攻就是防守”! 现在,拿下科龙是海信策略的第一步,最后的结果尚不可知。 点评“海信兼并科龙”: 科龙前副总裁屈云波 科龙的问题很多企业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 要买科龙的企业不下十个,谁最终得手,原因不外乎两个。首先是最后谁出价最高;其次是白色家电企业老顾肯定不卖,多年竞争对手,心理上过不了,买家只能是黑色家电的背景。海信刚好符合这两个条件。 从法律上老顾决定了海信,地方政府起的作用是居第二位的,更多的是协调两边的价格。当然我想顾雏军的主观意愿上,也希望科龙能有个好东家。 眼下科龙的价值在于它的无形资产。一是品牌价值;二是销售网络;三是供应网络;四是制冷技术(尤其是冰箱方面的技术升级能力);五是质量管理(这方面科龙和海尔都能排在行业第一梯队);六是上到管理干部下到工人都很听话。 我对海信和科龙今后的合作打60分,不会太差但也不会太好。多方原因决定科龙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科龙新团队的调整、现金流的维持、双方文化的融合、股权转让等环节都存在着变数。最大的问题是文化融合。 海信的差距 2004年在家电业各领域都未进入前四名 2004年中国彩电业四强vs海信 TCL 232亿元(中国111亿元) 创维数码104亿港元 深康佳A 94.34亿元 四川长虹85.91亿元 海信电器69.78亿元 2004年中国空调业四强vs海信 格力电器138.32亿元 美的电器101.29亿元 青岛海尔76.62亿元 科龙电器44.52亿元 海信电器不详 2004年中国冰箱业四强vs海信 青岛海尔45.33亿元 科龙电器32.76亿元 新飞冰箱不详 美菱电器14.38亿元 海信电器5.2亿元 数据来源:各上市公司年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