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上市公司 > 正文
 

民生银行遭遇资本约束 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底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 16:34 新经济导刊

  本刊记者 王少飞

  8月30日,民生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600016.SH)公布了2005年上半年年报。尽管半年报披露民生银行上半年各项主要业务指标大幅提升,但是该行的资本充足率却较去年年底有所下降,仅为8.05%,再次逼近8%的监管底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刚刚“及格”的8.05%的资本充足率表明,民生银行在扩张中资本的约束进一步凸现,补充资本金已成为民生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家指出,民生银行企图通过业务转型来改变资本约束的状况还只是“远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大股东过度抽血所致。

  资本充足率之痛

  资本充足率作为衡量银行经营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近两年正式引入我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的。一旦商业银行达不到相应的资本充足率,不仅市场将对银行的经营产生质疑,还将招致管理层严厉的监管措施。

  8月31日,是各家上市公司公布半年报的最后期限。在此前一天,民生银行发布的2005年半年报显示,民生银行的各项业务指标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其中,资产总额为5123亿元,比2004年末增加669亿元,增长15.03%;主营业务收入为112亿元,同比增长36.39%;实现净利润12.68亿元,较2004年同期增加1.75亿元,同比增长16.03%。民生银行向投资者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然而,在一片喝彩声中,半年报披露的另一项重要指标的下降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截至2005年上半年,民生银行资本充足率为仅8.05%,已经接近银监会对商业银行8%的监管底线。

  人大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接受《新经济导刊》(以下简称《导刊》)采访时表示,所谓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举个简单的例子”,他说,“好比银行要发放100块钱的贷款,8%的资本充足率就意味着,银行自己必须拿出8块钱作为投入的资本,剩下92块钱则可以通过吸收存款等负债的方式来满足。”

  因此,资本充足率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赵锡军指出。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应达到风险资产总额的8%,也即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尽管我国目前还未加入巴塞尔协议,但该协议事实上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公认的监管基本准则。2004年2月,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提出了“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的明确规定,并设立了2007年1月1日为最后达标期限。

  据公开资料显示,民生银行2000年6月上市前资本充足率为10.48%,上市后,2000年末,资本充足率猛增至21.45%。但一年后的2001年末,资本充足率骤跌至10.1%,2002年末再度下探到8.22%。半年后,2003年6月,资本充足率又下降到7.11%,尽管2003年和2004年末资本充足率又回到8%以上,分别为8.62%和8.59%,但今年的半年报公布后,这个数字再次下滑到8%的边缘。

  根据《办法》规定,银监会将根据资本充足率的高低,把商业银行分为三类,即资本充足、资本不足和资本严重不足的银行。针对资本充足率低于8%或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4%的,将被视为资本不足的银行,银监会将采取限制资产增长速度、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要求停办除低风险业务以外的其他一切业务、停止审批增设机构和开办新业务等一系列“惩戒”措施。

  更为严厉的是,如果资本充足率低于4%,或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2%,将被列为资本严重不足的银行,银监会将依法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直至予以撤销。

  除了监管层将对资本充足率过低的银行“重点关照”外,分析人士指出,民生银行资本充足率此次下摸监管底线显得有些“屋漏偏逢雨”:国内市场上可以用来大幅提高资本金的方法近年来几乎都已经用过,本指望发行H股以补充资本金,谁知被交通银行抢了先,再次启动却赶上了管理层一条铁令“先股改,后融资”,而建行上市的步步紧逼令民生银行H股的发行又增加了未知数。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民生银行年内不能顺利发行H股的话,必将拖累民生银行资本扩张的步伐。

  快速扩张之祸

  民生银行在成立以来的九年多时间里,资产规模已经增长了370倍!然而当资本金的补充跟不上银行的飞速发展,一个必然结果就是资本充足率的下降。

  1996年2月7日民生银行这个中国股份制银行中的小弟弟,悄悄诞生在北京,注册资本金为13.80248亿元。当时,由中华全国工商联负责组建,联合了广州益通集团公司、中国乡镇企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工业进出口总公司、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山东泛海集团公司等59家单位作为发起人,共同创办了中国首家民营背景的银行。

  而2000的那个冬天是民生银行春天的开始。2000年12月19日,民生银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民生银行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在此之前,经过几年的发展,民生银行的总资产不过700亿元。但是,2001年至2003年的三年间,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平均增速达到74.38%,2003年资产总额达到4454亿元。尽管2003年后民生银行扩张速度有些下降,但2004年资产总额较2003年仍增长了23%。

  截至今年6月底,民生银行的资产总额已经超过5000亿元,达到5123亿元,在全国20个城市设立了分行级机构及支行,机构网点达到230家,与境外78个国家和地区的749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拥有7000多名员工。作为国内成立较晚的一家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9年内取得的成绩,用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的话来概括就是“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

  然而,中信证券银行分析师杨青丽告诉《导刊》,资本充足率下降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银行资产的迅速膨胀。“打个比方”,她说,“当银行的净资产增长较慢,而总资产增长较快,特别是贷款规模增加过快的话,资本充足率必然会下降。”

  《办法》中对不同的银行业务赋予了不同的风险权重,如商业银行对人民银行和中央政府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对企业和个人除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外风险权重为100%。

  赵锡军对《导刊》表示,“100%的风险权重意味着银行每贷出100块钱,按8%的充足率就必须有8块钱的自有资本补充进来;而如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50%,银行每贷出100块钱只需要有4块钱的自有资本;如果是国债和央行票据,银行则完全可以拿自己的负债去购买而无需自有资本。”

  显然,不同的银行业务耗费的资本是不一样的。但是,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资产规模的扩张,如果不能及时的补充自有资本金,尤其是那些风险权重是100%的资本耗费大户发展过快的话,必将导致资本充足率迅速下降。

  反过来说,民生银行要保证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要么就及时补充资本金,要么就控制耗费资本的业务。由于依靠资本市场民生银行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行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成为民生银行的不二选择。

  赵锡军也告诉《导刊》说,“除了银行业务拓展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外,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其资本金的来源。”

  深层次原因

  分析人士指出,民生银行补充资本金只是一种事后行为,是其在不停地为资产规模的扩张进行外部输血。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如果仅仅是不停地给他吃各式补品,而不去调节其内部的机体,那始终是在亡羊补牢。专家认为,大股东过于“吝啬”是民生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同国内大多数银行一样,存贷利差也是民生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据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年报显示,民生银行各年末贷款总额分别为1283亿元、2017亿元和2800亿元,分别占其总资产比例52.1%、55.8%、62.8%。今年的半年报显示,1~6月,民生银行存贷利差收入占其各项业务总收入的比例高达74.3%,因此,民生银行资产规模膨胀的背后,更多的是其公司业务的快速增长。

  民生银行有关人员也承认,公司近年来资产的快速增长主要靠公司业务的推动。而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是100%,属于耗费资本的大户:贷款越多,所需要的自有资本也就越多。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以公司业务为发展重点规模的扩大,必将始终伴随着对资本的饥渴,资本充足率的下降也就不足为奇。

  高比例的分红是民生银行这几年在利润分配上的一个亮点。2004年,每10股送2股派0.70元(含税);2003年,每10股送2股转增1.5股派1.2元(含税);2002年,每10送2股转增1股派0.60元(含税)。表面上,如此高的利润分配方案是为了回报投资者,但专业人士指出,实际上如此高比例分红最大的受益者是民生银行的几个大股东。

  以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新希望(资讯 行情 论坛)(000876.SZ)为例,2004年末其持有民生银行36212万股,是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民生银行2004年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增长46.52%,每股收益高达0.39元,其第一大股东新希望因此获得了1.4亿元的投资收益。而《导刊》在新希望同期年报中发现,这1.4亿元的投资收益占到了其利润总额的64.7%。

  高比例分红的直接后果是,大股东一边可以坐享民生银行高速增长带来的投资回报,一边可以获得更多的股份,表面上民生银行的资本金增加了,但实际上大股东并没有掏钱。赵锡军指出“民生银行历年来的分红都很高,为什么不多转增资本呢?银行的大股东不能只知索取,而不愿付出,资本充足率低应该从银行自身来找原因。”

  补充“无门”

  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是民生银行屡试不爽一个法宝,但是这个法宝在香港市场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华夏证券的银行分析师孙敏华对《导刊》表示,民生银行想要提高资本充足率不外乎上市、发行次级债、发行可转债等方式,通过再融资来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据介绍,银行的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办法》中规定,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计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券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对银行来说,增加资本的最佳方法是通过上市、增发或配股发行股票,直接计入核心资本。次优的选择是发行可转换债券并实现转股。

  “但是,这三种方法民生银行都已经使用过了。”孙敏华说。

  2000年民生银行在A股市场上市,发行了3.5亿股, 发行价每股11.8元,募集了40.89亿元资金。上市后,2000年末,公司资本充足率达到21.45%。

  2003年2月民生银行发行了40亿元可转债,实际到位资金39.39亿元。至今年6月末,已经有面值36.94亿元的民生转债(资讯 行情 论坛)(100016)转成民生银行(600016),增加了公司资本金。

  2004年11月,民生银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私募发行了总额58亿人民币次级债券,补充了公司附属资本,缓解资本金之渴。

  借助国内的资本市场的力量,民生银行一次次暂时摆脱资本充足率的困扰。但是,民生银行“跳跃式的发展”导致公司对资本始终处于一种饥渴状态。行长董文标曾对媒体表示,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民生银行一直面临资本金不足的巨大压力。

  因为国内资本市场对再融资的限制,民生银行遂将目光转向海外。但今年6月,民生银行H股发行最后冲刺时,其上市申请在香港联交所聆讯未获通过,将民生银行借此补充资本金的计划打乱。

  据了解,早在2004年初,民生银行就开始准备H股发行上市的方案。期间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历经协议伪造、股权纠纷、时间表推迟等挫折,可能是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市场分析人士指出,A股股东一直期许H股发行价格达到2倍以上市净率,而这在香港市场是一个远离理性的价格。价格上的分歧,孙敏华认为是民生银行H股发行搁浅的重要原因。

  H股搁浅和资本充足率下降似乎并没有阻挡民生银行继续扩张的步伐。7月15日,民生银行苏州分行获准开业。此外,《导刊》还注意到民生银行近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人员招聘,有迹象显示民生银行正蓄势待发。由此引发业内对民生银行资本充足率是否会进一步下降的担心。

  对此,民生银行新闻部的邓小姐向《导刊》很肯定地表示:“公司一定会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努力提高资本充足率。” 然而,《导刊》就市场盛传9月份将重启H股发行进一步求证时,邓小姐谨慎的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不便透露太多”。

  远水难解近渴

  对于资本充足率下降,民生银行也意识到不能仅仅靠补充资本金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民生银行新闻部的邓小姐告诉《导刊》,公司很早就提出要进行业务转型,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今年6月16日上午,民生银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发行典礼”,高调推出了其金卡和普卡两种信用卡。据《导刊》了解,此次首发信用卡,是民生银行由公司业务向大力发展零售业务转型的一个“重磅炸弹”。

  公司业务一直是支撑民生银行快速发展的原动力,然而公司业务对银行资本的要求是巨大而且是严格的。在资本约束的问题上,补充资本金只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办法,专家指出,对于一家银行来说,转换业务增长模式,改变营利模式才是根本。

  早在2002年7月,民生银行花费巨资聘请科尔尼为其制定5年发展战略规划。这项持续了近4个月的工作结束后,科尔尼给民生银行的最重要建议就是“拓展个人银行业务”。

  从2004年起,民生对个人零售业务予以了更多的投入。据民生银行2005年中报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民生银行储蓄存款余额为57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3%,占各项存款的比例较上年末提高1.68个百分点;个人贷款余额50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19%,占各项存款的比例较上年末提高0.95个百分点,业务结构正在逐步改善。

  民生银行邓小姐对《导刊》表示,近年来民生银行业务结构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个人储蓄及按揭贷款等业务无论是数量还是比重都上升较快。民生银行高层人士也曾表示,将通过数年努力,要使零售业务从目前7%的比例提升到30%。

  对于一直备受不良贷款和资本充足率折磨的商业银行,面对零售业务的大

蛋糕,谁也不会无动于衷。此外,除了零售业务,不占用银行资产负债表包括范围更广的中间业务也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重点。相对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不仅可以为银行带来稳定收入的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本。

  不过,杨青丽表示,国外银行业之所以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在于其多为混业经营,而我国受制于分业经营的模式,发展中间业务的大环境并不是很好,利差收入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

  赵锡军对此不置可否,他认为,中间业务的发展依赖于整个市场需求的发育程度和银行本身的创新能力,这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还只是“远水”,解不了资本充足率的“近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