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事件反思录:监管的缺失和潜规则的盛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05:36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反思潜规则 创维的黄氏兄弟折戟于虎山行,中航油的陈久霖成了里森第二,伊利高管的东窗事发……2004年的末尾,财经界频频出现的高管风波,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压台戏。 演戏的,几乎个个昏惨惨似灯将尽;看戏的,好像还没理出个子丑寅卯。于是乎,种
然而,热闹之余的棒头一喝是《华尔街日报》上一篇对中航油丑闻的评论,那篇评论称:中航油在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中发生重大损失,暴露出中国公司在治理上的薄弱之处。其他一系列的公司丑闻也显露出中国政府将企业拿到海外上市的战略不能算是成功,而是存在缺陷。外国投资者和中国政府在利益方面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志同道合。《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很不给人以脸面。更为刻薄的是,在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后,诸如为什么政府对大型国企走出去的希冀变成了如今中航油在新加坡制造丑闻?为什么中航油会变成中国的巴林?到底谁该为中航油的丑闻负责?《华尔街日报》的答案是:中国的上市国有企业仍然没有把股东权益提高到超越政治考虑的层面上来,这是因为中国上市公司同母公司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在诉求养不教,父之过,实则把公司治理不完善的问题与政府对它们的监管不力联系到了一起。《华尔街日报》的评论,确实有一些不敢苟同之处。但它尖锐地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恰如击人以猛掌,让人猛省一番之力。 凡是反复出现的现象都带有规律性。高管频频出事,通常的解释是凸显公司治理危机。这诚然不错,因为在时下的内地上市公司或海外上市公司中,无论是国有上市公司还是民营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始终是一个令人心悬的问题。有些公司机构虽健全,但作用却缺失,致使公司治理结构成为空架子。对股东权益的漠视和对规则法律的蔑视,使一些人无所不为并无所不敢为。 但再往深处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能如天王老子般横行于世?就在于监管的缺失和潜规则的盛行。在此次爆发的伊利事件中,有人披露了这样一个事实:伊利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国有股转让的速度快得惊人。2003年3月17日签署国有股转让协议,4月8日就拿到财政部的批复,累计时间仅20天!除去节假日,实际工作日最多14天,但整个审批环节涉及市政府、自治区政府以及国家财政部等三个部门,难道各级政府部门在审批的时候就没有一点疑问。这个问题,我以为是追到点子上的。政府在这方面的反思,似乎更为迫切和紧要。 出事的高管在给我们上课。反思他们如何从崛起走向垮台,或许很痛苦,但却十分必要。否则,我们又是白缴学费了。上海证券报 诸葛立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