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上市公司 > 伊利高管被拘 > 正文
 

伊利高管被刑事拘留 董事长曾表示越早调查越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 11:31 广州日报大洋网

  

伊利高管被刑事拘留董事长曾表示越早调查越好

伊利董事长郑俊怀今年7月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称“证监会调查越早越好”。(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本专题文/图本报记者 陈海玲

  自12月17日以来,因涉嫌挪用伊利饲料公司和总公司巨额资金用于个人营利,内蒙古伊利集团公司董事长郑俊怀、副董事长杨桂琴、财务总监张显著、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李永平、原奶事业部经理郭顺喜等5名高层管理人员,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拘留的强制措施。目前,检察机关正在进一步调查郑俊怀等人的问题。

  将召开临时董事会确认公司新的班子

  据新华社电 2004年,伊利集团董事长等人违法挪用资金问题暴露。7月2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通知伊利集团:将派调查组进驻伊利,调查伊利集团的有关问题。8月中旬,调查组正式进驻伊利,9月中旬调查工作结束。

  目前,检察机关正在进一步调查郑俊怀等人的问题。由于公司董事长出了问题,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已安排1名副书记和1名副市长进驻伊利。伊利集团日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则由党委副书记、公司监事会主席杨贵和公司副总经理詹永宽临时负责指挥。

  杨贵和詹永宽都是上世纪70年代进入伊利的,他们长期担任公司高层领导,在公司享有较高的威望。伊利集团实行事业部制,液态奶事业部、冷冻事业部和奶粉事业部的经理层都是原班人马,所以集团公司主要领导的变化,对伊利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不大。杨贵说:“过几天公司要召开临时董事会,以便确认公司新的领导班子。”

  本报调查

  检察院:这事该问反贪局

  记者昨日就此事打通内蒙古高级人民检察院有关办公室的电话时被告知“这事应该去问我们下属的反贪局。”但反贪局最后在听明记者来意后并未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并转而要求记者去问检察院里的宣传处。

  记者最后拨通该检察院政治部电话,该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则向记者表示:“此事除了检察院的第一、二把手能回答外,别人都不可能向外界说任何事情,但目前我们的一、二把手都不在。”

  消息传出后,伊利公司股票昨日虽然正常交易,但刚开盘便被上千万的卖单封死在跌停板上,价格为9.74元,跌幅达10.04%,随即上交所对之进行紧急停牌

  记者拨通了伊利总裁潘刚的电话,他语气十分平和地表示,当前他正在接待客人,非常不便接受采访,晚上10时以后应该有时间接受采访。

  竞争对手蒙牛:伊利的问题是个别人的问题

  蒙牛董事长就是原伊利的“二把手”,又与伊利同处一城市,两者均为中国奶业的重量级企业,与伊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谓其最大竞争对手。蒙牛对此事如何反应的呢?蒙牛一位高层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伊利是个十分优秀的企业,就算有问题,那也是个别人的问题,伊利这个企业的产品、市场经营、效益都没有问题。”

  专家:企业家对上市的认识太肤浅

  对中国上市公司长期以来颇有研究的上海荣正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到:“我国的很多企业家,对公司上市的认识太肤浅,总认为那是个圈钱的好地方。事实证明一切想玩弄股民的想法都很幼稚。无论是某家电企业高管被香港廉署调查,还是伊利高管被拘,这都说明中国的企业家如果不认清其中的要害,无论是在境外还是在境内上市都会受到挫折。因为关于上市公司的游戏规则是越来越严。一切不规范的运作总会有‘还债’的那一天,逃得过去的比例是少之又少。”

  中国证监会上市部一位主要负责人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此事也声称:“我国对上市公司高管的监管是对上市公司监管中一个核心、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高管的监管有民事及刑事处罚等手段,但相较国外,我国对上市公司高管刑事处罚的力度还显得较小,这方面应该也会加强。”

  业内分析

  违规操作MBO疑为

  伊利高管被调查原因

  自今年6月,伊利独董对伊利高管的种种做法提出公开质疑并引发一独董被突然罢免的风波,7月,伊利随即证实证监会已入驻公司调查由原独董提出的问题。但本报记者于11月向伊利董秘张显著询问该调查结果时,被告知尚未接到调查结果。

  多位业内人士均估计该事件是由伊利个别高管在将国有股转成个人股,也即MBO的过程中有违规操作所致。

  伊利现已被罢免的独董俞伯伟于今年6月28日曾向本报记者发来一纸公开声明,其中陈述了对伊利高管种种做法的质疑,现摘录部分:“……质疑公司3亿元国债投资的非常性与非理性,属于独董的责任和义务。自2002年11月以来,公司未经正常的审批决策程序却存在巨额国债投资。为什么不投资乳业而投资国债?国债投资的目的是安全性与流动性,在国债投资不仅没有保值反而造成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大量买入国债?国债投资中是否存在融券、回购的情况?为什么国债投资不履行必要的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程序?国债投资与公司管理层的收购有无关系?公司业已进行的巨额国债投资,已直接威胁到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权益。同时它是否与公司高管层的收购或挪用公司资金,甚至与经济犯罪有关,我认为独立董事有理由表示质疑和关注,我在此再一次强调并且坚持应由独立董事聘请专门的审计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对公司国债投资进行专项审计和合法性调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