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专项资管计划存亡分歧 传涉证监会机构调整

2014年02月24日 05:33  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记者 谭楚丹/深圳报道

  1月28日,国务院发布文件决定,再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其中,在“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中显示,“证券公司专项投资审批”被取消。

  在证监会[微博]2月17日公开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中,理财周报(微信公众号money-week)记者未从目录中找到“专项投资审批”项目。

  不少券商资管人士把此次“取消专项投资审批”解读为创新业务进步的里程碑,然而江浙一名资管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情况不妙,我们从监管部门得到反馈是,专项资管业务被取消了”。

  然而北京一家资管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资产证券化只是暂缓,并没有取消。

  对于取消原因以及会里存量项目如何处理的问题,没有人清楚。而截至截稿日期,证监会[微博]未对本报采访函予以回复。

  专项资管项目何去何从

  为了“继续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简政放权成为持续的改革行动”,国务院1月28日决定再取消和下放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其中涉及券商行政审批事项的有,“证券公司借入次级债审批”、“证券公司专项投资审批”,两项处理决定显示为“取消”。

  根据国务院要求,证监会在2月17日公示行政审批事项目录,但资料显示,“券商专项资管计划”并不在其中。

  同时,证监会为了接受社会监督和意见建议,公开联系方式,然而理财周报(微信公众号money-week)记者按要求在工作时间段内拨打电话,无人接听。

  截至2月17日,券商专项资管计划审批进度表中,共有24个项目还未进入“受理”状态。在“待受理”的项目中,中信证券项目数最多,共3个;除了东吴证券、银河证券、招商证券[微博]各有2个项目之外,其余券商均有1个。

  北京一名专项计划待批的券商人士表示,已经知道此事,目前还在跟会里沟通,至于监管层如何处理存量项目,由哪个部门负责,其不清楚。

  华南一家小券商资管总经理告诉记者,事发突然,其暂未搞清楚具体情况。

  上海一家券商资管人士表示,目前没有收到任何正式通知,“我们甚少做资产证券化项目,不大会受到政策的影响”。

  一家目前有项目在会的深圳资管人士告诉记者,其对“专项投资”领域不清楚。

  信达证券与长江证券曾经有专项资管计划,对目前“取消专项投资审批”亦表示不知情。

  20日,北京另一家专项资管待批的业内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资产证券化只是暂缓,并没有取消”。

  专项资管业务被取消

  此次“取消专项投资审批”被多名券商资管人士解读为“重大利好”。

  上述上海资管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分析,此举意味着以专项计划作为载体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今后不用再审批,而是改成报备制,“这是对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重大利好”。

  据悉,在资管业务领域,除专项计划外,集合理财与定向计划均为报备制。

  “券商做专项资管,最大的瓶颈在于审批环节,一个项目做四五个月很正常,这意味券商推进资产证券化速度很慢,导致项目人员积极性不高。我们在业界呼吁很久,看来证监会重视这块。既然国务院已经明确,我相信ABS很快会推行报备制”,上述上海人士称。

  华东一家券商资管人士也认同“报备制”看法,但其认为推行时间尚早。“国务院只是确定方向而已。证监会会根据以往经验,制定标准化报备流程、项目筛选流程,以区分项目好坏,但我相信监管部门不会轻易放权给券商。细则在短期至少三个月内无法出台,目前谈论没有意义”。

  然而,事情似乎并不乐观。

  华北一家券商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监管部门有消息传出,专项资管业务已被取消,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后将并入集合计划,至于并入办法以及管理办法,监管部门还在讨论当中。

  市场人士对“取消专项资管业务”感到费解。有券商讨论认为,这与证监会改革相关,机构部与基金部合并,成立债券办。机构部废除专项审批,将难题推给债券办。

  上述华北人士分析,券商过去希望如同基金子公司一样,拓宽专项计划投资范围,愿景暂时破灭,由此造成券商资管多年的劣势仍然存在。

  九年曲折道路

  在2005-2006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监管部门积极鼓励企业创新融资方式,其中包括资产证券化业务,自此,不少券商开始涉足这一创新领域。

  资料显示,证监会自2005年允许证券公司开展证券化试点工作,同意中金等证券公司设立9只资产证券化产品,其基础资产主要为高速收费收益权和租赁收益权等。2005年9月中金公司推出“中国联通[微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2005年12月26日,广发证券推出“莞深高速公路收费收益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两项计划拉开了资产证券化序幕。

  2006年,证监会出台券商开展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实施细则,中信证券、申银万国[微博]、招商证券等多家券商陆续发行相应产品。

  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明确、审批时间表难确定、企业融资途径多等因素,券商在该领域一直停滞不前,甚至有主动放弃。

  随后在2012年,证监会机构部成立专门审核部门负责创新评审,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再次被券商重视。到2012年底,有三只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分别是远东国际租赁二期、南京公用控股污水处理收费收益权一期及华侨城欢乐谷一期,发行人均为中信证券。

  目前,在2013年,共有29个资产证券化产品提交材料,券商创新干劲势头不小,尤其是华东与华北一带:广发证券与中信证券项目最多,分别提交3、2个项目申请;根据证监会公告显示,在过去一年里,已受理12个项目;且这些项目的企业资产占比较大。

  上述上海人士表示,资产证券化产品大多为企业资产证券化,即大型央企或国企的资产打包成证券化产品,发行成功率较高。

  对于“专项资管业务”的取消,一名券商人士深感惋惜。

  其表示,在九年时间里,各家机构多次调研总结、修改完善“资产证券化”办法,这项业务一度被寄予厚望,成为瞩目创新业务,券商倘若不提及“资产证券化”就唯恐落后于创新浪潮。然而,九年间共发资产证券化产品13个,其中中信4个、中金与国泰君安分别2个,募集资金313.42亿元,远低于期待。此背景下,资产证券化业务在2014年戛然而止,实在出乎意料,经验和教训值得反思。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刘迎霞曾随高层出访 1天换数套衣服
  • 体育索契冬奥闭幕!平昌再见 故障五环终打开
  • 娱乐李亚鹏回应嫣然质疑:5千万用于医院建设
  • 财经京沪广深50天卖地收入1382亿 暴增117%
  • 科技网络购火车票下月起将验证身份
  • 博客李银河:21世纪该如何处置性交易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野鸡大学证书95%给中国 考研成绩查询
  • 叶檀:庞氏骗局谁也躲不过
  • 姚树洁:习近平为啥对房地产留一手
  • 罗慰年:寻路房地产 腰斩后怎么办
  • 海啸希望:银行能承受多大的房价下跌
  • 张化桥:政府必须奖励余额宝
  • 李鹏云:两会你需要关注的二十个看点
  • 相玉忠:我亲历的几次土地产权流转
  • 黄震:互联网金融要加强三线建设
  • 罗慰年:纽约“刘汉”陨落记
  • 陶冬:日银再祭QE 美债仍待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