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江家岱 香港报道
“我的命,我自己操盘。”这是刘青云在《窃听风云2》中的经典台词。但在实际交易中,券商内部的层层审批制度杜绝了交易员“只手遮天”,即使发生错盘交易,足够的内部风控理论上也可使损失最小化。
8月16日,因为光大证券某交易员的一指失误,内地A股的多只权重股在短时间涨停,带动上证指数在不到30分钟内暴升5.62%。
消息同样震动了一关之隔的香港中环,交易员四处打探内幕消息,合规部门紧急开会查找系统漏洞。结果发现,光大证券的错误源于形同虚设的内部风险控制。而在香港,超过1亿港元的交易指令必须经过四层审批。
市场同样对上海交易所反应迟缓表示惊讶。“高达50亿元的天量买单几分钟内涌入结算系统,交易所应立刻启动应变机制,停牌彻查。”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董事总经理袁军平表示,模拟盘进入实盘交易,同样显示上交所流量监管存在较大漏洞。
防火墙:超过1亿即须四层审批
“很难想象近50亿元的错单交易就经过一个交易员的手发了出去。在香港,错盘交易也偶有发生,但层层审批的风控机制可短时间内把冲击减至最小。”
某券商投资部高级经理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介绍,经过2011年中国人寿H股400亿挂单事件后,大部分机构都斥资升级了内部交易系统。新系统下,每个交易员按内部级别设有固定的交易上限。以入职3年的股票交易员为例,出单指令超过100万港元,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要求重新审核,若金额达致1000万元,就须经VP(副总裁)批准;以此类推,一笔上亿元的交易,至少要取得四层批准,交易系统才会向交易所发出对盘指令。
该经理质疑:“50亿元的超大额指令不可能是单笔交易,按程序,这种指令首先就无法通过光大证券内部的合规部门批准。交易金额严重超越了日均交易额,MD(Managing Director)需亲自审核,加上投资总监的双重批准,才可出单。”
此次乌龙出错,实因交易员错误将测试操作的模拟盘加入了实际交易。“光大系”其后大量沽空,试图减少损失。中金所数据显示,光大期货主力合约IR1309持有空单新增7023手,以2286点的收盘点位,每手面值67万元,总金额约47亿元。
袁军平表示,利用实际资金做大额模拟盘广泛运用于新产品的测试中,目的是检验清算、交易和估值是否顺畅。在实际操作中,模拟衍生盘与实际交易盘存在防火墙,内部测试不应该转移到交易系统。
他说:“即使光大证券内部风控缺失,上交所何以忽略短时间内如此巨大的交易流量?既然没有马上停牌,取消交易一说更无从谈起了。”
翻版东京“乌龙指”
在香港、日本和欧美等成熟市场,历史上也多次发生过“乌龙指”事件,其中最著名的莫属2005年的东京证交所400亿日元的“肥指”(fat finger)错单丑闻。
2005年12月8日9点27分,日本瑞穗证券对新上市的JCOM股票发出错误指令,将“以61万日元卖出1股”错误输为“以1日元卖出61万股”,造成股价立刻跌停。该交易员在1分钟后发现了错误,并三次尝试取消,无奈遭东京证交所电脑系统拒绝。
有经验的外部交易员和散户怀疑出现“乌龙指”,大量低价买入。瑞穗证券发现错单(等于大量卖空)可能大量成交的危险,只能动用大笔资金全数购入该股票。到9点43分,股价从跌停板57.2万日元飙升至77.2万日元。
其间,散户小手川隆不到10分钟买入7100股,同日在公开市场卖掉1100股,随后由于交易所强制结算,以每股91.2万日元卖掉剩余的6000股,合计净赚20亿日元利润,成为日本一代“股神”。当时公司发行的总股数仅为14,500股。
时任东京交易部门的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与当年日本JCOM事件如出一辙,内部风控形同虚设,加上监管部门的后知后觉,联手造就了A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错单,结算后有可能出现索赔纠纷。
乌龙指催生蓝筹股“暴动” 机构惊魂150分钟
一笔乌龙交易,让现货和期货两个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在短短4个小时体验了“冰火两重天”的不同境界。
8月16日11点05分56秒,两市第一大市值股工商银行(601398.SH)触及涨停。数十秒后,农业银行(601288.SH)等数十只个股瞬间冲击涨停。
突然出现的超大笔买单,让机构纷纷猜测各种可能的利好消息,满心期待着大行情来临。然而,机构多方求证后发现,蓝筹股“暴动”只是光大证券(601788.SH)一笔乌龙交易造成,并非由重大利好出台。
“上午第一波上涨,工行为代表的71只个股触及涨停,几乎没有哪个机构想到趁机抛售,都想着是不是有大行情到来。午后,大家弄明白是乌龙事件下达卖出指令时,市场很快就回落了,成交量很小。”银河证券策略分析师孙健波称,只有少量机构在剧烈波动的市场中获利。
“根本反应不过来”
16日11点,中国石化(600028.SH)成交突变,打破了A股市场的平静。
11点05分31秒,中国石化突然在1秒内出现5笔大单交易,总共成交49035手。随后1分钟,先后出现17笔大单交易,股价则由跌0.44%跳至涨8.67%。
此后,金融股集体异动,纷现大单交易。11点05分56秒,两市第一大市值股工商银行触及涨停,中信证券(600030.SH)等数十只个股也冲击涨停。
“眨眼间,招行、民生等金融股直接打到涨停板。大家都傻眼了,根本反应不过来。”16日盘后,某险资资产管理的投资经理称,自己花了数分钟才消化“大象”瞬间涨停的冲击。随后,投资经理们开始互相打听大盘异动的原因。
“有些人猜要出政策利好,大行情要来了;有人认为是优先股要出台试点方案;少数人觉得国家队进场,有先知先觉的资金跟风买入。”无论是哪方面利好,这批投资经理都觉得行情即将来临,办公室原本低沉的气氛热闹起来。
券商资管等机构同样热情高涨,猜想着新一轮行情的到来。
“11点05分出现这么多资金买入,大家都在猜有哪些重大利好。”深圳某上市券商资管投资经理称,截至11点30分,整个投资部像“沸腾的锅”,投资经理们边搜索主流财经网站的消息,边唧唧喳喳地讨论着市场的大机会。
那边厢,股指期货市场的操盘手们,则更多被蓝筹股突袭搞得颇被动。
“我持有的空单成本是2282点,最低跌到2294点,本来快平盘了。结果一下子逆转100多个点,真是躺着都中枪。”11点20分,广州某私募基金经理根本弄不明白蓝筹股为何会“暴动”,但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主动平掉了当天到期的合约。
这位私募基金经理出手平仓的同时,深圳一位专门投资股指期货的私募老总则盯着电脑,内心不断纠结着是否要主动平仓。
“昨天(8月15日),我们给电脑交易室输入的指令是2450点平仓,今天中午突然拉升,最高冲到2408点,搞得我很紧张。”深圳这位私募采取程序化模式投资期指,他一直犹豫是否要修改设置,提前平仓。
就在其纠结不安时,圈内交流群显示,有机构抱怨设置的平仓点为2350点、2390点,来不及主动做决策,就直接被平掉了。
“被泼了一盆冷水”
午盘后是机构吃饭和休息的时间,但16日中午,机构投资者纷纷动用人脉打探市场“暴动”的原因。
“11点半前,市场开始传光大证券自营部下错单,成交70亿规模的蓝筹股。但当时不太相信。”11点31分,前述深圳资管部投资经理就给跳槽到光大证券的前同事打电话,求证乌龙指事件真相。
“初步了解到光大证券策略团队在给客户做模拟盘,突然切入实盘交易,且无法取消交易,导致大笔资金买入蓝筹股。”这位投资经理没有了解到细节,但他初步判断这是乌龙事件,市场大涨并无“实质性利好支撑”。
在前述险资资管办公室,各种关于光大证券的消息也在流传。“我们有同事原来在光大工作,他负责打听消息。”13:43,这位同事打听到的消息是“光大证券高层被通知原地待命,交易所要检查”。
15分钟后,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法。
“光大证券的问题是衍生品部门量化投资ETF套利产品下单失误。报单时,光大做量化交易的交易员系统出错,多打两个0,他们总共做了30亿,另外的几十亿不知道是跟风还是触发了其他量化或股指期货空投的止损盘。”前述险资投资经理从业内渠道了解到的版本是,光大证券下单230亿,成交72亿,涉及150多只股票。
从重大政策利好到证实为乌龙事件,前述险资投资经理的直接感受是“被泼了一大盆冷水”。
“这就是利空,说明券商的创新业务还存在内控和风控问题,对市场短期有冲击。”前述险资投资经理在下午2点下达了卖空指令。
但前述深圳上市券商资管的动作更快。“我们中午就在讨论这不是利好,而是利空。午后一开盘,光大证券停牌,我们就下指令卖银行股。”但是,“午后的第二波上涨非常短暂,仅10分钟股价就下来,成交并不多。”
与股票投资者午后情绪降温不同,股指期货投资者的心情却在这段时间逐渐轻松起来。“上午指数最多冲到2408点,一直很担心。好在下午又回落了,总算有惊无险。”前述深圳私募老总感叹账户完好,没有爆仓。
据本报记者了解,还有些运气好的投资者趁着股市大幅波动,赚了一笔。
“上午蓝筹股突然拉起来,我看不懂是怎么回事。当时我注意到一个特点,银行股强势冲击涨停,但截至中午真正封住涨停的只有平安银行。”上海一位私募老总将其走势作为午后操盘的风向标。
“市场都在猜测大行情要来,但我中午吃饭时和朋友讨论,平安是指标股,如能封住涨停,说明做多情绪坚决,行情可能来临。反之则没戏。”13点,平安银行开盘后迅速打开涨停,于是他果断下了数笔期指合约放空。
“放空合约占半仓,赚了近70个点,我见好就收,尾盘平掉赚了20%。”前述上海私募老总说,光大乌龙指让市场空欢喜一场,幸运的是,他借此投机一把,就当是见证“8·16”的收获。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